| |||||
![]() 『終身學習啟萌於一九二0年代,唯可能係因資訊工具尚未成熟,斯時並未形成信仰。直至一九七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法爾報告書建議世界各國應將終身學習列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方逐漸再受到重視。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書『學習:內在的財富』,更強調『繼續教育』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性』。於是,終身學習對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性遂逐漸成為人們一致的共識。 我國終身學習法於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廿六日公佈施行;終身學習法施行細則於次年十一月十四日公佈施行,於是終身教育在國內風潮漸起。社區大學之設立、終身學習護照認證、在職進修、技師訓練積分等,均為可落實終身教育理念之作為。 學習,是人類文明的基石;學習,使知識得以累積;學習,使我們可以鑑古知今,並據以發展未來;學習,不但是傳授知能予受教之學員,更可堅實授課講師的知識信念。 我們技師公會是由所有技師成員所組成,公會每年均舉辦多場講習課程,以促進全體技師會員繼續學習,以及組織之功能、結構及文化可不斷創新與成長。由是,技師公會可稱是典型的『學習型組織』。 今年,我們所期待的『建築法第13條』之修正暨『土木建設法』之立法,除了是爭取我們的工作權保障外,更是落實專業責任分工與促成社會教化之功能。透過學習所形成的信念,我技師同儕更可同心協力形成理念風潮,促使法案早日通過。 權力,終會更迭;學習,則是終生的志業。身體皮相,百年終將成灰;真知灼見的知識理念,雖千萬年後仍將廣受傳訟頌。 參註: | |||||
![]() (摘自:『台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乾盈所長) 台灣地震很多,地震觀測歷史也開始得很早。台灣地區地震觀測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迄今,一百年時間內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1897年至1944年之日據時代,主要延伸日本系統,將地震觀測業務置於氣象廳,並於全省各測候所內設置地震觀測站,今日之台北、台南、台中、高雄、台東、花蓮、恆春、澎湖、阿里山、宜蘭、新竹、成功、大武等氣象站均是,共十六個,這些氣象站目前仍設有地震測站。日據時代使用之地震儀都為機械式,包括大森式地震儀及威赫式地震儀,這些儀器放大倍率很小,只有幾十倍,至多一百倍,並以煙紙記錄,這些寶貴的記錄目前已製成微縮影片保存。此時期發生的最大地震為1935年新竹-台中烈震,災區在后里、神岡、清水及苗栗縣的獅潭至三灣一帶,共3,276人死亡,是為台灣地區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該地震過後,有些測站的儀器更新為電磁式,並增設了新竹、宜蘭兩個觀測站。 1945年台灣光復後至1972年為第二個時期,此時期為台灣地震觀測低潮期,在設備上不但沒有增加,反而由於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儀器逐漸損壞,地震觀測近乎停擺。此時期仍時有災害性地震發生,例如1964年白河地震,造成嘉義、白河、關子嶺地區106人死亡。此段時期所幸有世界地震觀測網(WWSSN)前來陽明山鞍部設立ANP測站,聊備一格。此世界地震觀測網除了觀測地震外,亦有監測核爆之功能,屬於冷戰時期之產物。 白河地震發生後,政府鑑於台灣深受地震威脅,遂於1971年在國科會下成立地震專案小組(後來改隸屬於中央研究院,成立地球科學研究所。),設立台灣遙記式地震觀測網(Taiwan Telemetered Seismic Network,TTSN),開啟台灣地震現代化觀測的新里程。該網共有二十五個站,測站編號以TW開頭,例如TWU為烏來。TTSN使用之儀器為美國Mark出產之L4C感應器或Kinematric之SS-1感應器。 最初只有垂直分量,後來逐漸增加兩個水平分量。感應器所偵得的信號經放大後,利用電話線或無線電波傳回台北記錄中心。TTSN由於儀器感應靈敏,且為中央收錄,時間一致,可偵測許多小地震,平均每年可收錄四千個以上。由這些地震分佈的位置,台灣附近板塊運動的形貌才逐漸明朗。1971年至1990年為TTSN時期,奠定台灣近代地震觀測之基礎。 氣象局地震儀器於1981年開始更新,採用美國Teledyne公司的S-13三向量感應器,共十七個站,最初為數字磁式帶記錄,後來才改為電話傳輸至台北本局地震中心。1986年花蓮外海連續兩個地震,造成台北市災情,如中和華陽市場倒塌,加上此時期世界各地接連幾次大地震,政府遂決心建立新一代的台灣地震監測網,除了改組氣象局地震觀測單位為中心,增加人力,並大幅增設地震觀測站,新增的站都經挑選設於較安靜的場址,至於原來設於都會區氣象站內的測站,則將感應器埋入一百或兩百深的井底,提高偵測能力。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後來增加到49個站,其中有8個站設於嘉義附近,用於偵測最為危險的嘉南地震。到1990年,氣象局地震中心的組織及業務已漸趨完備,為統一全國地震觀測及發佈,中研院地球科學所所屬的TTSN25個站,遂移交氣象局,合併成立74個測站之氣象局地震觀測網(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CWBSN)。圖一中之方形即為現今CWBSN測站之位置,每一測站皆裝有三分量之S-13地震儀,資料並以數據專線傳回台北中心站,經VAX電腦自動化處理,將地震定位所花時間縮短至三分鐘內,對全島地震可迅速掌握。 這套地震資料,定位誤差最多0.2公里,而且大小地震都能收錄,在震災預防及學術研究上逐漸發揮功能。1990年以後,除了CWBSN即時遙記式地震觀測全面作業,嚴密監測全島之地震外,為了收集都會區的強地動資料,瞭解地震在全省不同人口密集地區或不同結構物內之振動特性,以有效進行地震防災準備,氣象局地震中心亦積極推動台灣強地動觀測計劃(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TSMIP),該計劃有兩部份,一為設立了六百部自由場強震儀(圖一中之三角形即為TSMIP自由場強震站) ,另一為選擇十二棟代表性建築物(共四百部強震儀),在其內密佈儀器,收集結構物之振動資料。TSMIP已於1996年全部安裝完成,收集的資料對全國地震防災將發揮極大的功用。該極具雄心的地震觀測計劃,亦建立了台灣地震研究,在全世界令人矚目之地位。 圖一:氣象局地震觀測網,包括遙測式即時觀測網(CWBSN,方形)及強震網(TSMIP, 三角形)。 | |||||
![]() | |||||
注意事項:尚未領取紀念品之會員先進(已繳納96年度會費者),另可於各地辦事處領取。
注意事項:敬請mail(mail@twce.org.tw)告知本會,謝謝!
說明:vod課程內有分進修用與取得積分用
研討會時間:中華民國97年5月22日(星期四)
報名:即日起至97年06月01日
公告期間:97年03月22日起至97年05月11日止
開課日期:97年05月23日(五)
開課日期:97年05月22日(四)
開課日期:97年05月15日(四)
開課日期:97年05月08日(四)
費用:免費,請於05月07日前填妥報名表,電傳本會張馨文小姐辦理。(傳真號碼:02-23884720)
開課日期:97年05月07日(三)
發表日期:97年05月31日(星期六)
時間:97年6月13日(週五)晚上7時 時間:97年5月23日(週五)晚上7時
聯絡人:陳佳伶、張玲瑄 04-22938390
論文全文審查結果通知:97年05月31日
活動時間:97年05月31日 (星期六)上午8:30
活動時間:97年05月19日 (星期一)下午6:30
截止報名:請於05月10日前分別向省市公會報名
活動時間:第1次:97年05月09日(星期五)下午6:00;第2次:97年05月23日(星期五)下午6:00
活動日期:97年05月18日(星期日) 上午8:00
時 間:97年05月18日(星期日) 各社團例行性活動: 授課時間:97年01月07日-97年06月02日(每週一) PM6:30 地點: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會議室(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28號9樓)
地點:台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體育館(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3號)
地點:會本部(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12樓A3)
地點:吉豐羽球館(台北市內湖路三段348巷7號1樓)
地點:台北市青年公園網球場(台北市水源路199號)
北區地點:海豚灣溫水游泳池(台北縣深坑鄉北深路三段111號) 中區地點:台中中興遊泳池(台中市北屯區山西路二段233號)
地點:南港合氣道訓練中心(台北市南港路三段130巷3弄1號5樓)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號R樓(頂樓)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號R樓(頂樓)
地點:E 7 Club球館【原飛龍保齡球館】(台北縣三重市中央南路63之1號B1F) |
聯絡人:李玉婷小姐 02-28732323分機712
光碟內容包含:橋梁目視檢測、橋梁監測系統規劃、橋梁詳細檢測等課程錄影及講義
截止日期:97年05月16日中午12:00前傳真至公會;為免疏漏,傳真後請立即以電話查詢確認(逾時恕不受理)。聯絡方式:8961-3968轉142 許素梅 小姐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 ||||
回頁首▲ |
發 行 人:林永裕 執行單位:資訊委員會 輔導理事:梁詩桐、高 原 督導監事:余 烈 資訊委員會:廖祐新 (主委)、鄭得志 (副主委)、朱泰明(副主委)、林忠行、黃武雄、 吳季鋼、宋明生、王啟河、林文隆、黃仁達、姚嘉偉、黃國艦、陳國星、 潘其芬、周榮隆、張文隆、施滄洲、林摩西、唐雨耕、張志彰、謝百鉤、 徐適康、陳柏伸、陳建權、劉長齡、朱弘家、林育信 |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