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 談防救災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曾指揮納莉、桃芝颱風等十三次重大災害救災的前政務委員陳錦煌受訪直言,屏東縣長曹啟鴻向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求救無門打電話給行政院長求助,宛如八掌溪事件重演,顯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完全失能;馬英九總統昨天在嘉義自行打手機給北市消防局調抽水機,他認為這是破壞救災體系,沒看到他做好總統高度該有的視野與擔當。
當通報體系失靈時,等於眼睛瞎了,不知道戰場上的狀況,沒辦法擬定策略,也沒辦法調兵遣將。
因為颱風瞬息萬變,氣象局確實很難預估十幾個小時後的各地降雨量,上修降雨量很正常,但必能掌握兩小時後雨勢會集中在哪裡,則中央就應該通知地方警戒、撤離居民、主動調度機具前往,而不是像這次得知水淹了,才被動等地方求援。
消防署,做為一個平常在救災的單位,他對預防的部分,除了防火之外,其他的他們不熟悉,也不是他們的業務,無法協調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等各部會事前做好各種天然災害預防減災的工作,過去我們是行政院災防會,現在是消防署下的災防會。
預防、減災、緊急通報、緊急應變、災後重建,這要一體的,不能被切割,要由災防會來控管,我們現在被切割開了,發生緊急事變時就沒辦法統合,平常也沒辦法做好災害的預防與管理,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我們是整個體系都出了問題。
摘自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謝文華/專訪
台灣應有軍隊救災條例
• 2009-08-21
• 中國時報
• 【梁文傑】
不管是「九二一震災」還是「八八水災」都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碰到重大自然災害,軍隊是必要甚至唯一有用的救災工具。然而,台灣軍方從來只是把救災當成突發性的應變事項,國防部剛出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也沒有把救災當成自己的工作之一。
《災害防救法》及《申請國軍支援災害。處理辦法》都規定,只有在地方政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才可以申請國軍支援。
救災訓練和軍事訓練有高度重疊性。平時投入救災正可讓部隊實際體驗戰爭狀態的惡劣環境(如硬體設施遭破壞、通訊中斷、缺水斷電、交通阻隔),更可以考驗軍隊能否快速移動、快速恢復通訊、快速以軍事構造工程攻克不良地形。而平時掌握災情的能力也和戰時能否掌握敵軍動向及軍民傷亡情況息息相關。軍事上講的「情況知覺能力」正是在要求軍隊必須充分掌握環境的變化,不管是平時或戰時皆然。
與國軍把救災當成是「例外任務」相較,中國的解放軍則是向來視救災為己任。這項任務不但寫進歷年的國防白皮書,二○○五年更制定《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以法律規定「執行國家賦予的搶險救災任務是軍隊的重要使命」,並具體規定:一、地方政府在災情緊急求援時,駐軍部隊應立即實施救助並向上級報告;二、駐軍部隊發現災情時,應立即實施救助並向上級報告;三、地方政府組成救災指揮機構時,一定要有當地同級軍事機關負責人參加;四、在經常發生災情的地方,駐軍部隊應與地方政府定期進行聯合救災演習。在這種制度下,沒有任何軍事將領可以坐等地方政府求援,也不可能救災不力而不受懲處。
水上救災的生力軍
泛舟業組義勇軍 荖濃溪搏命救災
熱心的民間團體駕駛橡皮艇橫越湍急的河水,將人員及物資載運進入災區。
載運近千人及大批物資
〔記者方志賢/高縣報導〕六龜泛舟業者組成義勇軍,憑著操作機動快艇的高超技術,災後第一時間載著救難人員橫渡湍急荖濃溪,10多天來共載運近千人及大量物資,解除寶來及荖濃村缺糧危機,他們是一群救災的無名英雄。
88水災重創六龜鄉,荖濃、寶來對外交通、電訊中斷,兩村均成「孤島」,人員、物資無法進入,傳出缺糧危機,當地泛舟業者隨即組成義勇軍投入救災行列。
六龜拖吊物資、渡船救災負責人楊松明表示,荖濃與新發隔著荖濃溪相望,橫渡激流是最快的捷徑,義勇軍靠著操作快艇的專長,橫渡荖濃溪,把救難人員及物資運到對岸。
這群義勇軍均有10多年操作快艇的經驗,平常靠荖濃溪泛舟維生,對荖濃溪水性非常了解,哪裡有激流、漩渦、大石塊,他們都瞭若指掌。
潘文章綽號「肉腳」,卻是當地快艇手第一勇,任何湍急的激流,多麼高難度的任務,他都能「使命必達」。
劉金成也說,大家臨時投入救災,快艇引擎非自家的,起初引擎常熄火,快艇順流而下,險象環生,但熟能生巧,很快就得心應手。
這群義勇軍還有張新政、陳朝宗、邱進忠、陳俊福、丁慶興、柳明哲、黃建志、賀瑞卿,每個人都是駕馭快艇的高手。
別再錯失黃金72天
早在水災之前,多少學者就警告台灣整體環境累積的沉痾,與異常氣候的常態化之交相影響,使台灣之脆弱是整體性的;八八水災之後,從檢察官的口中,我們又聽到商人破壞土地的行徑正在使烏來「小林化」,種種事實證明,今天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在大自然的風暴之前,根本沒什麼南北之別,災區與非災區之分。
過去數十年間我們一再因循苟且,不宏觀看待國土保育所遭到的破壞,每次只是枝微末節地對待所謂的「災區」與「救災」,結果造成「災區」全台趴趴走,沒有不成為「災區」過的地方。這次災區面積創紀錄的慘痛教訓,只是大自然對我們拉高分貝的苛責。我們再不聽,想必下次大自然怒吼的音量還要更大,「災區」的紀錄還要創新。所以,如果馬英九只是一心想把「救災」和「災後重建」做好,那不是負責,而是卸責。真正要負責,馬英九應該在救災及災後重建之外,另有超越其上的視野、決心與行動。
再從積極面來看。禍福相依,是人世之常理。八八水災,固然讓台灣遇上百年難得一見之災難,但馬英九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國土保育及改革」這件事情上大破大立,創造台灣百年難有之新局。
之所以說馬英九有這個機會,是因為目前的時空下,他有三個條件。第一,他以總統之尊有執政團隊可用;第二,他兼任國民黨主席之位有國會中占壓倒性多數的執政黨可用;第三,逢此百年難見災難,有社會各界共同期望對台灣國土、生態、環境進行革新去弊的民氣可用。如能善加利用這三個條件,那他就能夠借助百年難得一見之衝擊,解決台灣過去政治、經濟、環境上的種種積病與陋習,重新提出一套足以為我們未來安身立命的策略及規畫,將台灣在二十一世紀之中所應有的國土規畫、生態保育、經濟發展、文化創意,做畢其功於一役的綜合改革。
位居總統之尊的人,如此前瞻,才能有全面又完整的回顧;如此改革,才能有深刻檢討;如此整合,才能有細部分工。然後社會各界,各就各位,各自審視自己的角色、責任與擔當,共同戮力以赴。未來,風雨來襲,我們才不至於頭痛醫頭,顧此失彼。
如果說八八水災的救災考題有「黃金七十二小時」,那麼水災之後的國土保育及改革考題,可以說也有「黃金七十二天」──馬總統善用災後大家記憶猶新的這七十二天,把行政、立法及社會民氣三方力量交相激盪,匯聚出足以鏟除積弊的改革動力。
馬總統曾因在「黃金七十二小時」裡的表現,而飽受不知善用總統大位之譏。推動國土保育及改革的「黃金七十二天」,是他一次為自己,也為台灣轉禍為福的機會。再錯過這黃金七十二天,他是否有機會連任事小,台灣枉費付出如此慘痛犧牲之代價事大。
善用這「黃金七十二天」,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媒體也要善盡責任。媒體應該提醒、推動政府擇其大、擇其要的事情進行改革,過於拿細微之事無限上綱,看一二官員出洋相,形同消費這次災難事小,在監督政府這件事情上見樹不見林事大。
• 摘自2009-08-26 中國時報
(作者【郝明義】為大塊文化創辦人,國策顧問)
公會與防救災單位聯線了嗎?
觀念平台-檢視國土,重建信心 (摘自2009-08-27 中國時報 )
九二一帶走兩千多名同胞手足,災後許多檢討出現,大家知道地震是天災,但在地質敏感區開發卻使災變擴大;而救災復建過程中也察覺高風險需要高防備,台灣必要建置更專業、有效能的防救災體系。十年過去了,期間災患未曾減緩,而來不及檢視九二一復建成效,八八水災又帶走了許多人的摯愛與家園!
如果災民的淚與恨,換來的只有官僚下台,基本上沒太大意義;殘破國土,換來的若只是更堅固工程與人定勝天的謬思,勢必還會面臨大自然反撲。尤其,災後台灣損失的不只是人命與金錢,更讓政府的公共信任資本急速消耗─人們不相信政府能扮演好保障國民身家安全的角色,人民不相信政府能因應環境變遷、拿出有效方案。
集體信心危機,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威脅。因此,更須做好災害控管與重建,以實際行動重拾人民信心。僅以傳出H1N1疫情的屏東災區來看,林邊、佳冬部分地區積水、淤泥在災後十七日,由於地盤低於海平面,加諸堤防破毀、排水系統阻塞,水仍難排出。現場清理僅靠人海戰術是沒有用的,雨一下還是淹、也易因衛生環境的劣化導致疫病孳生、衍發群聚感染。
亦即,八八災後就應判別出該區善後非一鄉、一縣或單一部會所能獨力完成。必須倚靠強有力的前進指揮所擬訂策略並予執行。
首先,指揮所應透過航照、現場狀況研判受災範圍,並找出積水成因,該撤離的住民進行安置;然後調派專業人員與合宜機具進駐,搶建、修繕有立即危機與需求之工程,而積水排退部分因含泥量重,就調用類似水庫清淤的抽砂機具、視當地狀況將抽出泥水直接排入鄰近河海或暫闢之蓄洪設施,同時加強環境消毒,備足完善救災物資、設立醫療檢測站。而非一味投入人力,讓國軍弟兄與志工赤手與爛泥、病菌搏鬥!
而短時間內台灣面臨的危機不僅於此。筆者依據衛星航照圖初判,僅以高屏溪為例:約有一四九○個崩塌地,崩塌面積約六千公頃、整體崩塌量為二億八千萬立方米,相當一座石門水庫的容量。這些崩塌區位村落上方、河岸旁,莫拉克不會是今年最後一場風災,近期若又有暴雨侵襲,難免造成嚴重的二次災損。此時不預防,不進行撤離、救災規畫,屆時若再成災,人民受得了嗎?
歷經八八災患,全台崩塌區狀況到底有多嚴重,媒體鏡頭之外還有多少窮山惡水、山河變色,短期內若無法儘速完成現勘清查、研判,要如何拿出因應方案?這些工作都是緊急且必要的!也影響到後續遷村基地選定、工程是否復建,吾人以為應在二至三周內進行完成,而台灣現有地質、水利土木界專家的量要應付這麼大範圍災區,根本捉襟見肘。
此次災患,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國土規畫的重要,也體會現有公部門組織實不足因應環境變遷下的極端氣候災變。未來如何透過法令、組織的調整以為因應,自然重要;但眼前,執政團隊沒有再犯錯或引發質疑的本錢。惟有尊重專業、周延思考,切實執行,才能告訴人民:雖然晚,但後續我們會做好。
(作者李鴻源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待追蹤:有誰知道,公會與前進指揮所(或防救災單位)有聯線了嗎?
您認為地質、水利、土木界專家有被尊重嗎?
聯合國OCHA小組勘災 肯定台灣能力
• 2009-09-01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外交部今天表示,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專家來台勘災後認為,台灣政府及民間具強大及協調良好的能力,自921地震以來,台灣的災難應變大有進步。
外交部上午發布新聞稿表示,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派遣的聯合國災害評估協調(UNDAC)3名專家,於8月24日抵達台北並赴高雄縣及屏東縣等地勘災,28日結束行程。
外交部說,根據OCHA公布的「第二號莫拉克颱風情勢報告」,內容提到根據來台勘災的UNDAC小組觀察,台灣政府及民間具強大及協調良好的能力。
聯合國OCHA小組成員並認為,自從921地震以來,台灣的災難應變大有進步,台灣政府與民間大規模且有組織地進行賑災及家園環境清掃,災民收容中心也有人性化的支援系統,至於災民擔心的村莊重建及土地問題,則需要更長時間整體規劃回應。
外交部也說,歐洲聯盟於8月17日派遣勘災小組來台前往災區進行評估,5名專家於8月27日陸續返抵歐洲,預計於2週後向歐盟提出評估總結報告,以決定歐盟未來如何協助台灣進行災後重建工作。
小組成員初步認為,台灣政府現有的救援機制十分傑出,目前並無立即需要協助地方,對於政府各項救援行動,包括滿足災民需求、協助尋找失蹤者、照顧災民搬遷等各項努力,都留下深刻印象。未來台灣災後重建重點工作,包括受創的道路及橋梁等基礎建設。
救災首重自身安全!
女兒佇立溪邊 喚不回洪水吞噬的父親
(撰文/盧太城)
「爸爸,快回來!」聲嘶力竭的呼喚聲,消失在滾滾洪水中。台東失蹤員警江文祥的小女兒,沿著溪流呼喚父親,無情的洪水吞噬了她的父親,也吞噬了她弱小的聲音。
8月8日清晨台東縣太麻里溪暴漲,38歲員警江文祥和48歲員警許金次,開著巡邏車前往太麻里溪北岸通知村民撤離;未料,清晨6時許太麻里溪潰堤,兩員警遭洪水吞噬。
終於了解防災甚於救災
〔記者王寓中、施曉光/台北報導〕八八水災政府救援不力,遭各界強烈質疑,馬英九總統昨與總統府資政座談時指出,政府在莫拉克風災中不斷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必須徹底檢討,他災區跑了六十多趟,在不同場合聽取意見,終於深刻感受到「防災甚於救災」的道理。
國軍救災 將改主動支援
晚間馬總統與藍軍立委餐敘座談時,也首度明確指出,未來國軍部隊參與救災任務,將由被動支援改為主動支援,在災害尚未發生之前,就先主動派出先遣部隊進駐土石流等危險地區,當出現緊急狀況時,立即幫忙災民遷離現場。
馬表示,內政部正在從組織面與運作面檢討災害防救體系,另一方面,他希望國土計畫法草案能在立法院本會期審議通過。
引言:
00147 寫道:
公會與防救災單位聯線了嗎?
...........
此次災患,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國土規畫的重要,也體會現有公部門組織實不足因應環境變遷下的極端氣候災變。未來如何透過法令、組織的調整以為因應,自然重要;但眼前,執政團隊沒有再犯錯或引發質疑的本錢。惟有尊重專業、周延思考,切實執行,才能告訴人民:雖然晚,但後續我們會做好。
(作者李鴻源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待追蹤:有誰知道,公會與前進指揮所(或防救災單位)有聯線了嗎?
您認為地質、水利、土木界專家有被尊重嗎?
下一次的八八水災何時再來??
下一個小林村在何處??
歡迎也謝謝00156加入防救災論壇!
俺是認認為要有隨時,隨地發生小林村災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