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四年十月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983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陳錦芳、蔡震邦、黃科銘、伍勝民、莊均緯、周子劍、黃清和
     張錦峰、朱弘家、陳玫英、吳亦閎、呂震世、陳永成、張長海
監  察 人:巫垂晃、洪啟德、蔡得時、陳清展、梁詩桐
社務顧問:顏 聰、徐德修
社  長:莊均緯

副  社 長:伍勝民、朱弘家

總  編 輯:賴建宏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鄧勝軒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潘博士的遙測教室

看圖說故事-山崩復發帶的檢出

潘國樑 博士

天然災害總是在舊跡或其附近一定範圍內復發,這區帶就稱為復發帶。每次發生災害後就會在地形上留下痕跡,我們根據這些痕跡即可分辨歷次的事件,同時還可圈繪復發帶的範圍。因此,復發帶也有災害預測的功能,它可以用來預測潛在災害的發生區帶。

山崩復發帶有許多微地形特徵可以從遙測影像中予以檢出。其中最重要的特徵是地形的不調和,即與周圍的地形有顯著的差異,稱為地形異常。如圖1所示,A的範圍內有一黑影帶g-h-i-j (即陡崖)及紊亂地形j-l-f

   
山崩復發帶(A)及其帶內之小滑體 (ak)    

可與其外圍做出明顯的區隔。在其體內則不斷的發生小規模滑動,從a j都是。它們發生的先後順序可以從截割關係予以判斷,即被截斷者發生在先,例如ac所截斷,所以a先發生,然後c才發生;又如d既切割b又切割e,所以d是最後發生。注意每一個小滑體的冠部都有明顯的弧型張力裂縫;而k處雖然已經出現了3條張力裂縫,但是兩側的剪力裂隙尚未完全成形,表示小滑動正在醞釀當中,假以時日仍然會出現肉眼可以發覺的滑動現象。復發帶A具有最深的滑動面,其他小滑動都只是發生在該滑動面之上的較小規模之擾動而已。那麼A的滑動面有多深?這是工程師最想知道的數據。這裡介紹一個很簡單的推測方法。從圖1可見,A的滑動面有一小部分已經出露,就是i-j的部分;而i-j 的斜度可以在現場量取,約為80左右,滑動面的反曲點約位於c-d-e的冠部,而剪出線則位於c-d-e的趾部; 因此可作一縱剖面,將上述幾個關鍵部位,利用試誤法,找到一個假想的圓心,將其連貫起來即得。 

山崩復發帶的另外一個特徵位於其趾部的地方(即前端);因為滑體中央部位的滑動阻力比兩側的為小,所以滑距較大,遂在趾部形成弧形,狀如舌尖, 故稱為舌狀前凸(見圖2)。圖2中的A為首先形成的滑體之冠部,B為其頭部, CD則為後來才形成的較小滑體,它們在前端都形成典型的舌狀前凸(ab)。舌狀前凸常將河道外推,結果形成弧形的河曲,也是辨認山崩復發帶的一個重要證據。一般而言,山崩復發帶兩翼的邊界都呈漂亮的流紋,在影像上表現為流紋線形,很容易辨認。

   
山崩復發帶(A)及其舌狀前凸(ab)    

山崩復發帶不一定是由大而小(即先發生大滑體,然後再在其上發生小滑體)。很多時候是由小而大(即先發生小滑體,然後才發生大滑體),逐漸加大滑動面的深度;有時候滑動面甚至會越過稜線,跑到另外一個坡面去。圖3所示,滑動係由C開始,然後逐漸後退,滑動面不斷加深,最後到達B的位置; A則是醞釀中的更大的滑動。這種後退式的滑動,其最大特徵是每一個滑動面都是隱、不出現滑落崖的。

山崩復發帶用來診斷天然災害的類型及肇因,可以發揮其最大的功效。今(民國104)8月蘇迪勒颱風於新北市的新店與烏來,以及桃園市的合流等地造成許多災點,作者曾運用此法予以驗證。如果僅就災源及災因的診斷而言,結果證明此法的正確性非常的高;其中只有合流的土石流發源地較難圈繪,其餘的均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

從作者採用災前的Google Earth 影像進行判釋,更加證明復發帶的概念可以應用於天然災害(即災害發源地)的預測。

   
後退式的山崩復發帶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