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937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陳錦芳、蔡震邦、黃科銘、伍勝民、拱祥生、莊均緯、周子劍
     黃清和、張錦峰、朱弘家、陳玫英、吳亦閎、呂震世、陳永成
監  察 人:巫垂晃、洪啟德、蔡得時、陳清展、梁詩桐
社務顧問:顏 聰、徐德修
社  長:拱祥生

副  社 長:陳錦芳、陳玫英

總  編 輯:莊均緯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周子劍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維修的路

任 英 技師

建築物維謢修繕是條漫長的路,前景如何看不到,若根據建築、建材的壽命或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壞等,維修這項工作可以說沒完沒了,不時的要翻修、改造、修復,才能使舊建築物不斷的提供服務並延長其使用壽命。若維修時使用的建材,市場上仍然買得到,照原樣維修即可,較為簡單。一旦此建材已經在市面上消失,那麼維修工程師非得下功夫去找替代建材,不但原有的功能不能少,重要的是可以替換使用,而且要與原有建物相容,有的還需要自己配合現況,研發做些小改變,促使維修到位。近年來,設計時還要考慮現代時下的要求,譬如:綠化、節能減碳、永續等,在在考驗著維修工程師的實務經驗及想想看有什麼方法能解決問題。這裡讓筆者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在廠區最高的建築物上有幾個圓形造型很美很大片的玻璃窗戶,是屬於地標性的建築物,由於年代久遠,支撐一塊一塊玻璃的木料有部分腐朽,維修確實不易,每在颱風季節都在提心吊膽,筆者於是召集技術員工共同商議如何解決這維修不易的問題,結論是必須改變,而它又是一圓形造型,採光仍然需要,就改成有如銅錢的造型,貌似今日臺北市信義區101大樓上看到的銅錢裝飾一樣,當時長官與同事都稱筆者把銅錢掛上去了,有象徵的意義,重要的是解決了維修不易的問題。唉!目前該廠區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下,不得不遭到拆除的命運,當時的往事也只能回味了。

市場上能持久供應的建材確實有,但是新建築一再追求時尚,建材不斷研發、創新,或由於環保而遭到淘汰、或因法規變更等種種制定,要保留舊建材很不容易,筆者立刻想到的就是磨砂玻璃、石棉板、油性水泥漆等的消失,有的建材還要買些備品放在倉庫準備維修時使用,尤其磁磚類,其變化是很大的,包括顏色系列、規格大小等,過了一段時日,再去找同樣的建材,已消失無蹤,就算請原廠商照樣新作,也是做不到的。同樣的,衛浴設備其變化也很大,它的配件零件也跟著變,需要拼拼湊湊,湊合著用,一段時日後,無奈之下只能整組整套全換了。替代建材必須先取來現場一再測試,尤其防水材料不斷有新的建材,也得有新的理解與看法,隔熱材、斷熱材的測試報告及產品說明書都得接觸瞭解,耐火材料、防火材料不只是對建材的瞭解,更須要知道一些消防法規,所以維修工程師就被迫不能與市上建材脫節,時時刻刻注意市場動向,就算目前找到替代建材,依然必須要考慮這最近10年、20年會有何變化,千萬不要還沒有等到翻修,在自己維修期間該建材又再次的消失,等於自找麻煩。

筆者做維修工作時,大多是已超過50年以上的建築物,筆者接續維修服務20餘年,可以看到曾經使用過的建材經過這些歲月裡的變化及容易受損害的情況,還好早期的設計圖以及經過數次的翻修設計檔案仍然還在,筆者也從這些歷史圖樣得到很多經驗,當然維修工程師也必須保留這些紀錄,包括自己所有維修的路程留給後進。曾經多次看到建築師的設計沒有考慮到10年、20年、30年後該建築物會變成什麼模樣,也毫不思索日後種種維修上的困難,筆者會鼓起勇氣、不怕得罪人,對他提出異議,也曾在其他場合提到這些,但是好像效果並不大。

維修工程非常繁雜,筆者曾經維修約30棟老齡且都是大棟的建築物,從設計發包到監工、完工驗收,接收使用,也有自行購料,內部技術員工負責施工,技術員工施工完畢均會反應用料的好壞與筆者討論,當再做設計時可以得心應手,年復一年,一幌20餘年過去了,當時每年建材大展,筆者均會受邀參展,因為筆者均看得懂,所以參展完畢,很有心得,必有相關廠商前來研討,這些都是維修工程師必備的,自己充實了才能與前來服務維修的廠商研究推展每一個工項。

在工程職場上維修工程師是微不足道的,儘做些長官毫不重視的小工作,看不到宏偉的成果,因為舊有建築物仍然以拆除重建或新建為主力,典型的例子就是松山菸廠的拆毀,原地新建大巨蛋,宣稱用了什麼新工法,又破了何種世界工法的紀錄等,可以風光好一陣子,原本可使用百年以上的建築物,都使用不到它的年限而走入歷史。想想這些無奈也是必然的,維修建材的不易取得、遭到淘汰、法規變更等,建築物使用面積不夠用,擴建、增建、加蓋等方式仍然無法滿足要求,還有原設計承載重也追不上日新月異的需求,例如:廠房內的機器設備由於產量增加,生產設置也必須跟著加倍、加重,當到達了臨界點時,就必須考慮遷建、改建了。

再舉個實例:筆者在廠區內新建一個30噸的地磅,當時是市上最大的,準備淘汰那現有的20噸地磅,結果剛起用不久,30噸的就已經不夠用了,貨物仍然必須送到離廠很遠的地方去過磅,浪費很多時間,有時送到的貨物超過地磅規格,還得分兩次才能完成,真是疲於奔命。接著馬路上到處看到拖車、聯結車,有時超過地磅規格,拖車車頭還得先卸下來,過磅之後再裝回去,最後發現連廠外的地磅規格有時也得分兩次才能完成,筆者只有投降,不再追求擴建新的地磅。

有些建築物根本還不到使用年限,維修得也滿好的,但是種種原因造成該建築物的不合宜,而遭到拆除、重建或變遷的命運,也許建築師在設計當初希望它能成為百年古跡,而維修工程師也付出了心血努力維持,但是當該建築物不能符合時代要求時,這一切的努力化為烏有,這是否也代表著社會在進步?

維修工程師的職業病就是走到那兒,看到有破損的建築物 (如照片) ,就會想著:該所有權人為何不修一修呢?

 

破損建物

  破損建物
     

破損建物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