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789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周子劍、巫垂晃、梁詩桐、洪建興、陳清展、余 烈、涂泰成
     蔡得時、蔡震邦、吳亦閎、吳朝景、洪啟德、陳玫英、曾傳來
監  察 人:黃科銘、陳錦芳、鄭明昌、張錦峰、周功台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 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周子劍

副  社 長:蔡得時、吳朝景

總  編 輯:拱祥生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莊均緯
本期主筆:魏政光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集中載重下梁受裂損之修復補強

朱煌林技師

前言

大樓梁之裂損,常起因於地震、建物老化等自然因素所致,或鄰近工程施工不當、建物任意增加載重等人為因素所造成,一般較少因梁斷面變化處,而未考慮足夠剪力作用力所產生梁裂損之情形發生。

本案例坐落於北市某大樓地下1樓,管委會發現梁有目視可見之裂縫,恐有結構安全疑慮,為了解裂縫發生原因,並保障大樓住戶安全,特邀請筆者前往了解,並提出建議,為大樓後續維護管理之依據,因本案梁受裂損之情形與常見之撓曲破壞不同,特撰文提供參考。 

基本調查 

(一)   標的物資料蒐集:本大樓構造為鋼筋混凝土造,地下2層、地上**層,地下1樓主要用途為停車場及管理室,該層面積約**** m2,屋齡約30

(二)   建築物損壞現況:為評估本案地下1樓梁之裂損情形,對於梁損壞區域範圍進行調查,並繪製示意圖、剖面圖予以紀錄,詳圖1~2所示。

 

圖1 地下1樓梁損壞區域裂縫調查示意圖(1)   圖2 地下1樓梁損壞區域裂縫調查示意圖(2)

(三)   混凝土檢測判讀:

1. 混凝土平均抗壓強度為226.33 kgf/cm2尚屬合理。

2. 中性化深度平均值3.16 cm未大於梁鋼筋保護層厚度,除損壞處外鋼筋尚無鏽蝕之慮。

3. 氯離子含量未超過CNS 3090 A2042最大水溶性氯離子含量鋼筋混凝土為0.3kg/m3之規定。

以上混凝土檢測成果詳如表1所示,鋼筋檢測詳如表2所示。

1 混凝土檢測成果表

試體編號

抗壓強度

中性化深度

氯離子含量

(kgf/cm2)

(cm)

(kg/m3)

B1F-1

195

3.8

0.0232

B1F-2

252

2.7

 

B1F-3

232

3

 

平  均

226.33

3.16

0.0232

(四)   鋼筋檢測判讀:採用非破壞性儀器以電磁波進行探測梁鋼筋配置、間距及保護層厚度,成果詳如表2所示。

表2 鋼筋檢測成果表

位置

編號

桿件

主筋

箍筋(cm)

保護層(cm)

B1F

1

梁端底部

4-#8

#3約@15cm

約 6.5cm

2

梁中側面

2-#8

#3約@20cm

約 6.5cm

3

梁中側面

2-#8

#3約@20cm

約 7.0cm

損壞原因探討

將基本調查成果套繪圖說並評估可能發生之原因後,認為本案地下1樓梁裂損之可能原因如次:

(一)   裂損處之大梁承受過大載重

本大樓1樓店面及夾層之外牆垂直重量,直接作用在地下1樓梁版上(包含夾層樓版之靜載重及活載重),產生較大的集中載重,因而產生梁裂損之情形,詳圖3~圖6所示。

 
圖3  3D模擬示意圖(1)    圖4  3D模擬示意圖(2)
     

 

圖5  3D模擬示意圖(3)   圖6  3D模擬示意圖(4)

利用3D模擬示意圖並對照圖1~圖2(地下1樓梁損壞區域裂縫調查),可以發現受損最嚴重的斷面,分別為A-A、C-C、E-E、F-F、H-H、J-J斷面,這些位置都是上方有明顯集中載重的情形,詳圖7~8所示。

 

圖7梁損壞區域位置示意圖(1)    圖8梁損壞區域位置示意圖(2)

(二)   裂損處之大梁剪力箍筋不足

鋼筋配置標準圖中規定,大梁若有小梁通過,大梁銜接處箍筋要補強,可避免因集中載重,所造之穿剪破壞。本案地下1樓梁裂損處,經探測梁鋼筋配置(詳表2),發現銜接處鋼筋僅配置#3約間距20cm之箍筋而未予補強,因此造成銜接處剪力不足,一般深銜接處箍筋補強,可參考圖9所示。

圖9梁銜接處箍筋補強示意圖

 

(三)   梁斷面變化超過標準

梁主鋼筋原則上不能彎曲,但梁斷面變化在柱寬的1/10以下,一般而言,可以同意彎曲通過,但在彎曲位置上一定要配上較粗之箍筋。本次地下1樓梁裂損處,其梁斷面變化超出柱寬的1/10,並不符合一般原則,且未配置較粗之箍筋(至少大1號),因此容易造成裂縫發生。

 

修復方式建議

本案針對地下1樓梁損壞區域範圍A-A、C-C、E-E、F-F、H-H、J-J斷面,建議修復方案採用全跨度鋼鈑包覆補強工法,修補位置詳示意圖10~11所示(紅色範圍)。

 
圖10鋼鈑包覆範圍圖(1)    圖11鋼鈑包覆範圍圖(2)

至於一般結構部位如梁柱之裂縫大於0.3mm者,常採以低壓灌注法灌入環氧樹脂填補以恢復原狀,俾防止水份滲入造成鋼筋銹蝕;至於混凝土剝落及鋼筋外露,應予修復,避免結構部位之耐久性受損;建築物有漏滲水應予以修復,以免日後造成結構桿件鋼筋鏽蝕,影響整體結構強度及耐久性。

 

結語

舊建築物之結構安全維護管理問題,應著重在更正國人任意變動建築物內部結構、隔間與不當使用之行為,以維護建築物耐震能力,如此建築物之使用壽命將可延長,對國家及使用者而言都是受益者,至於研發並利用新材料、新工法來降低補強成本,亦是工程技師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只是對特例之補強案例做一概括的整理(各種建築物之破壞型態與補強可參考表3所示),也期望國內民眾及大樓管理者對於住宅結構有安全疑慮時,能詢問專業土木技師或結構技師,透過嚴謹及科學的驗證評估,為居住安全把關。 

表3 建築物之破壞型態與補強

震害之類別

破壞之型態

修復補強或因應

建築結構

1.柱端的脆性破壞

柱圍封鋼板補強工法

之破壞

2.短柱效應之剪刀破壞 

解除柱束縛補強工作

 

3.剪穿破壞

1.樑擴大斷面補強工法

 

2.板加設鋼小樑補強工法

 

4.整層樓之破壞 

嚴重者必須拆掉

 

5.頂層靜物之固定支撐不良 

建議勿於頂層任意放置過重物品 

 

6.不當之結構系統配置

1.加設翼牆補強工法

 

2.加設中間柱補強工法

 

7.鄰屋互撞破壞 

當相鄰建物改建、增建、新建時,應注意兩建築物間的距離是否足夠 

 

8.先前地震遺留之損害 

應對建物進行嚴密且澈底的檢查,嚴重者必須拆掉

 

9.柱軸力與測移互制效應 

柱擴大斷面主筋貫穿直通補強工法

 

10.附屬物及非結構之破壞 

加設輕隔間牆補強工法

 

11.結構元件事先受到人為破壞 

針對結構體構件損壞之部位:樑、柱或樓板,分別採用前述3、9項所建議之修補方法

 

12.結構材料強度不足或材料老化

可針對結構桿件損壞之部位:樑、柱或樓板,分別採用前述3、9項所建議之修補方法

 

13.結構型式抗壓性不良 

增加構架補強工法

資料來源:節錄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