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年四月三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751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周子劍、巫垂晃、梁詩桐、洪建興、陳清展、余 烈、涂泰成
     蔡得時、蔡震邦、吳亦閎、吳朝景、洪啟德、陳玫英、曾傳來
監  察 人:黃科銘、陳錦芳、鄭明昌、張錦峰、周功台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 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周子劍

副  社 長:蔡得時、吳朝景

總  編 輯:拱祥生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莊均緯
本期主筆:張渝江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小學生與人行陸橋的故事

羅瑞剛技師

旭日東昇,陽光普照,學童們個個精神抖擻走過人行陸橋到學校上課。這是一所年代久遠環境清幽的小學,校園內綠樹成蔭花草茂盛,是一個快樂的學習樂園。校園圍牆外邊是火車軌道,再過來是一個優雅的社區,有一座美麗的公園,為方便南邊社區的學童到學校上課,架設了一座鋼架人行陸橋,南端樓梯出口,在社區道路跨越鐵路進入北端校園的圍牆內。這是專為本校學童通行的人行陸橋,校園端有加鎖,除了上下課時間之外禁止進入校內。偶而聽到金黃色的柴電機車以雷霆萬鈞之勢,拖抬著列車呼嘯而過,隨之一切又恢復平靜。

台北市自從建國南北路的高架橋及平面道路通車之後,紓解了市內南北向部份的車流,可是東西方向交通擁塞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在上下班時段,東西向的幾條車道都在塞車,用路人頗感不便,為解決此問題,市政府考慮興建一條東西向高架快速道路。市政府曾經考慮南京東路、八德路、忠孝東路擇一興建,但因現況車流過多無法施工,而且沒有足夠的空間施作可供車輛上下高架橋的閘道而作罷。

最後市政府協調鐵路局同意將現有鐵路地下化,騰出空間施做平面道路及高架橋。這個計畫是地下興建隧道供鐵路行車之用,再利用隧道上方之空間施作一層或二層之地下停車場,再利用地下停車場的頂板作為高架橋之基座以便架設高架橋墩梁。除此之外,平面道路的下方設置接用戶用支管,將現有鐵路廊道做四層及五層之空間利用。這計畫很理想也很周詳,結果確實辦到了。

當地下鐵路隧道完工後,火車移入地下行駛,隨之地下停車場結構也完工,分層逐漸接近地面。同時考慮到高架橋及橋下平面道路全線之景觀美化,這時問題來了,那就是當初跨越鐵路而建之人行陸橋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於是在某個晚上,市府人員邀請學校、當地住戶及設計公司開協調會,討論這座人行陸橋是否有繼續存在之必要。

代表學校出席的老師認為這座人行陸橋是南邊社區的學童到學校上課唯一的安全通道,任何替代方案都不理想,希望保留此橋繼續使用,當地住戶的阿公阿婆說,當初為了跨越鐵路才建此橋,現在鐵路沒有了當然希望拆除,而且拆除之後對城市的景觀也比較好。

筆者是建設公司指派出席代表,認為一般鋼橋式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目前只使用十餘年還可以繼續使用,而且這座橋市府有定期油漆、維修,橋梁狀況還不錯,結構沒有問題,還可以繼續發揮它的功能,所以贊同學校老師的建議。筆者對住戶的阿公阿婆說:「各位鄉親長輩,您們說的都沒有錯,鐵路沒有了當然要拆除,如果今天就決定拆除,明天就拆光,以後也不可能再重建,但即將興建的平面道路是屬於半快速道路,車流速度很快,即使裝設了紅綠燈、劃斑馬線再加上家長及老師周全的導護,誰也無法保證學童過馬路絕對安全。各位長輩,你們的孩子長大了,不用到對面上課,但是以後你們會有孫子,而且不只一個,孫子還有鄰居的孩子也要到對面學校上課,為萬全考慮,還是保留此座橋繼續使用吧。」阿公阿婆們聽了心有同感,也終於同意了,當晚協調會圓滿結束,結論則是繼續保留此橋。

接下來就是後續的配合作業,本陸橋南端原是延升到鐵路的柵欄外再接樓梯下降到地面,橋梁長度43公尺,現在配合新作的平面道路只要35公尺,如套用外科的術語就是做開刀截肢手術。於是切除8公尺長,用欄杆封口再施作新樓梯,起初我們打算把樓梯置於東邊,結果施作樓梯基座時,住東邊的阿婆看到,說樓梯高又長擋住了她家門口她反對,於是我們把樓梯改到西邊,結果也是被西邊住戶阿公反對,他說為什麼樓梯要在我家旁邊?太不公平了。最後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把樓梯分成3節,先往東側4公尺再折回到橋墩處,再往西側伸出四公尺到達地面,這樣一來誰也沒有佔便宜,誰也沒有吃虧,終於大家同意了,樓梯繼續施工完成,再檢查橋梁本身作整修、油漆後完工重新開放人行陸橋通行。

後來平面道路及高架橋陸續完工,這條東起永吉路西至環河北路之交通幹道擔任紓解台北市東西向車流的工作,事隔15年記憶猶新,當時由於筆者與工程團隊共同的努力,保存了這座橋梁,也感謝住戶阿公、阿婆們的支持與愛護,由於他們的支持,才能讓這座人行陸橋繼續存在發揮它的功能,常胸懷感恩的心,將能使社會會變得更趨祥和。

太陽下山,學校放學了,小朋友們也整隊從校園走上人行陸橋,儘管路橋下方的平面道路車水馬龍,小朋友還是可以悠然走過陸橋到達南側下樓梯,老師在樓梯口做導護讓小朋友能平安走回溫暖的家,於是筆者下決心,也要找個時間帶孫女來走這座人行陸橋,並告訴他背後這溫馨的故事。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