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九月三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99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陳少宏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善用AI 再論杜絕道路天坑之道

近期全台無論北、中、南各地道路的天坑事件頻傳,影響用路人或是鄰近建物住戶的生命財產安全至鉅。初步檢視其成因,有部分與鄰近建築工地之施工具有關聯性之外,大部分致災原因都與既有地下相關設施之功能性毀損所致。此情形在短延時強降雨下更為常見,因此極端氣候下之城市地下構造物受到考驗日趨嚴峻,值得重視。

檢視歷次「雨後道路天坑」的肇因經由坑洞開挖後,常見地下排水箱涵、溝渠結構或老舊管線之損壞,而造成水流滲漏,導致路基之掏空。畢竟前述這些地下構造設施,興建年代久遠,加以台灣地震發生頻率高,常造成構造物之本體或接合處,常有裂損之情形,加以強降雨導致的水流加速作用下,水的力量持續且無孔不入的對於損壞處產生衝擊,弱化既有構造物功能性,終致路基掏空產生下陷。極端氣候已成為了全球氣候之常態,除針對平常排水設施宣洩不及造成的淹水災情要處理外,更應檢視對其功能性的影響,若忽視預防處置時,則發生道路天坑之風險,也將越高、越頻繁。

現階段為了預防天坑事件發生,處理對策上仍以「盤點各路段既有「側溝、管線、道路、工地」等管線設施的基本資料」為主,藉以優先擇定較老舊設施的路段為標的,再普查該標的過去曾發生塌陷的位置,藉此找出潛在之『高風險熱點』,將之納入後續優先辦理檢測或納入周期性檢查方式之對象以預防突發性的災害。如此處理之SOP固然合乎程序但能顧及的範圍仍屬有限,恐有忽略其他從未發生過,卻有潛在危害風險的位置。何況以人力為主面對龐雜的資料,處理費工費時不僅建檔績效不彰甭論隨機點檢校核。

況且前述天坑事件發生時,通常發現該地點的地下設施與管線資料完整性是較為缺乏的,縱然有『道管維護單位』,但由於管線興建年代老舊不一以致資訊不完整而地下相關各種設施分屬單位甚多導致跨單位基本資料整合更加困難因此資料不完整或未整合,司空見慣。加上有些相關地下構造物新工資訊尚未建構完成在完工使用的維護期間,辦理之更換、維修與改建的情事不一而足奢談能予以有效管理等。然而困難歸困難』這些資訊的整合及流通卻是後續降低天坑事件風險之最根本關鍵課題,亟急需政府與相關單位正視及列為改善之首要。

 查人工智慧AI技術的運用,目前正走在潮流的尖端持續對各個行業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營建工程更應重視AI,善用其對於流程、效率之正確性及營運與維護成本之優勢據了解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結合發展,具有大量的資料整理、分析及歸納上之功能,相較傳統人工管理在效率及效益上具有極大的優勢,運用AI技術在工程生命週期上的管理已是必然的趨勢或許AI正是吾等傳統人工管理遇到瓶頸尋求突破的救星。

總之,為降低天坑事件之發生,仍然需從構造物的生命週期來管理,首要工作仍是現地資料的建立,包含年代久遠之既存結構及新建設施等,藉由原設計圖資、人工智慧AI技術,與檢測科技等,建構詳細之圖資檔,可大幅提高速度和準確性,更可以減少現地的損壞及降低建置成本。畢竟,天坑災害發生之當下,因缺乏對於現地各管線資訊的正確掌握,除了造成災害搶救時間的延遲外,更恐因誤判,造成該路段災害的真正肇因及潛在危險因子未能排除,導致同一地點重複致災的發生。       

本報認為,面對極端氣候已成常態之強降雨,為杜絕道路天坑的發生,藉人工智慧AI建構圖資,勢在必行。落實之道,可分新案與舊案策略不同。新案應全面AI建構圖資;舊案則人工與AI並行,逐漸更替。譬如說,目前管理維護階段相關作業主要仍以人工進行,且各單位的調查、監測、檢試驗及維修作業的相關圖資,目前也大多也屬於各自獨立管理分散而缺乏整合。因此,先有了完整的圖資系統,維護管理成果皆可記載運行後,接續再輔以AI技術作資料整合、分析、判斷、預測與警示,甚至對修復改善工法提出建議。若執行上能與目前政府極力推行BIM之理念相輔相成,相信成效必彰。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