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四月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73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楊耀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老舊民宅補強重建勢不容緩

1999921日的921地震,造成台灣非常大的人員傷亡以及建物倒塌等震損。地震造成石岡壩潰堤、全台建築物全倒及半倒超過十萬戶、許多橋墩破壞及傾斜,並造成落橋,導致交通中斷,基礎設施也產生大規模破壞。有親身經歷過921地震的民眾,年齡都已經超過23歲,對921地震的印象,只能從紀錄影音、以及被原地保留成了地震遺址的建物(例如,台中石岡水壩的161718號閘門、台中霧峰區的光復國中(現為921地震園區),還有南投集集的武昌宮),推想追憶當時震後的慘狀。這些地震造成震損建物的原貌,被如式保存下來,都是為了時時提醒人們,應該居安思危。

內政部,在去年(111年)614日公告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部分規定,並自111101日生效。在新版耐震設計規範當中,將前版未納入、陸續新發現的『第一類活動斷層』之影響,反映到各地區域的耐震係數考慮之中;並且在第八章「既有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第8.5「排除弱層破壞之補強」,提出「若建築物因工程技術以外之因素,而無法完成整體結構補強,以滿足8.3節之要求,經適當評估作業後,認為有弱層之虞者,則可先採取排除弱層破壞之補強的方式,以提升具有此類特性之建築物的耐震性能,降低在地震下因軟弱層集中式破壞而崩塌的風險。」規範條文的解說中也提到,從921集集地震,許多建築底層倒塌,上半部相對完整,反映出上下樓層間強度差距過大,地震損害過分集中的情形。

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1050206美濃地震、1070206花蓮地震中。規範的解說中亦提到造成此一現象,有其背景因素:從政策面來看,由於都會區公共空間不足,政府獎勵建築物之低樓層為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因此結構及非結構牆量較少,若設計者於設計時未將上層之非結構牆納入計算,則底層易有弱層情況發生。加上傳統騎樓式設計,亦加劇此一效應。地震時,損害過分集中於弱層,結構整體無法發揮應有之韌性;破壞為集中式破壞,使建築物耐震能力大幅降低。此一情形若不儘速改善,下次地震,此類建築仍會是最大地震風險來源。

查,全台建物屋齡超過30年的建物超過四百萬戶,除了可能耐震能力不足之外,也許還有材料老化或伴隨外牆老舊剝落、氯離子含量過高、等隱憂。行政院於105429日核定:6年期(105-110)的「安家固園計畫」,辦理老舊建築物耐震評估補強及土壤液化潛勢區防治改善措施。但因該計畫除了僅侷限在補助老舊建物耐震評估補強及土壤液化潛勢區改善,缺乏可行配套措施之外,更因民眾擔心評估之後判斷建物有安全疑慮,會影響房價,導致成效未如預期,以致政策推動成效不彰。

上項「安家固園計畫」107年後已轉型為危老屋重建及都更2.0,透過容積獎勵、賦稅減免及融資等措施,再搭配建物快篩、耐震評估、階段性補強及重建等等,希望加速保障民眾居住安全。然而其中老舊建物經過快篩、耐震初評之後,民眾有意願賡續進行耐震詳評、再到完整補強或階段性補強者,卻寥寥可數,究其原因不外乎『民眾擔心會影響房價』

曾經歷過1050206美濃地震、1070206花蓮地震中的台灣子民,曾經有一陣子每年接近0206時,心中不免有份恐懼不安,擔心會不會地震又再伺機而動?好在4年過去,人們逐漸淡忘;然而今年(112年)26日,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強烈地震,造成2萬多人死亡,多人受傷。隨後發生了多次餘震,其中一次的強度幾乎與第一次地震一樣大造成建築物大規模倒塌、人民流離失所。試問假若台灣發生土耳其這樣的地震,經過大家進行補強的老舊建物能經得起考驗嗎?我們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救災、短時間內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嗎?值得大家省思。

本報以為台灣本就是地震島,接而連三的地震不斷的考驗島上的建築物而台灣的子民豈能漠視地震的威脅。尤其針對屋齡超過30年的建物幾百萬戶老舊民宅不該束手無策。因此本報建議政府公權力應介入針對苦勸不聽的老舊民宅應有特殊管理手段!只有當政府與民眾,深切認知老舊建物可能不安全的事實,通力合作正念接受老舊建物應評估補強或重建,預先做好準備,始能面對地震的挑戰。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