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57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楊耀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安全家園夢想要成真

主管官署應健全法令

今年(2022年)夏季,氣溫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但所幸沒有發生前年那樣的缺水危機。除了變化莫測的疫情外,最主要的天災,當屬917日及18日,連續發生之台東關山與池上的花東地震,震央都靠近池上斷層,其中關山地震為芮氏規模6.4、池上地震芮氏規模6.8強震,全台有感,也造成花東地區許多建築物之損壞與倒塌。

依據中央氣象局氣象局,2019年研訂「新版震度分級」917日及18日所發生這兩起地震,實測地震震動最大地表加速度為607gal,為「新版震度分級」公告後,首次達到6強等級。第一天關山地震,僅造成小區域建物倒塌;但隔日池上的地震便陸續傳出災情。這二次地震發生時間,恰在921大地震23週年前夕,似乎在提醒台灣的子民們,地震的威脅隨時會到來,值得警惕。又,這兩起地震,災損範圍相當廣闊,北從玉里、富里等南花蓮,一直到關山、池上、鹿野等北台東區域,南北距離超過50公里,分佈範圍極廣,慶幸的是地震的震害,並不像2016年美濃地震及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那麼嚴重的人員傷亡。

但,由花蓮及台東縣政府接獲通報並委託土木技師公會,進行緊急評估作業的災損建築物棟數不少,超過400件(不含建築師公會所評估數量),只是災損建築物中,有些僅屬『非結構或附屬設施』產生損壞或傾倒,但有些則已達不堪使用或嚴重受損的程度。誠如前述,因為震損的範圍廣、短時間內要投入緊急評估的人力,需求相當大,再加上地震造成之橋梁落橋、月台站體倒塌、鐵軌變形及列車傾斜等,更使得緊急評估的執行難度,大為提升。

再從此次勘災的標的物中發現:「災損的建築物,大多集中在一層樓、木造或磚造等,而非過去常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比對2016/02/06美濃地震及2018/02/06花蓮地震之震害,主要發生在中高樓層且具軟弱層的建築物,兩者差異甚大!又據查,此次震害之低矮樓層、木造或磚造構造物,大多位在非都市計畫區域。換句話說,此次震害建築物場址,多屬計畫分區範圍中之「非都市土地」。現勘時,發現這些建築物品質不佳,又是分階段搭建起來,沒有完整的結構系統,因為『無法可管』,如同化外之民,一旦有地震災害時,『人命關天』,還是要動員人力物力去搶災、救災,花費的依然是民脂民膏,雖然這些問題解決不易,但是主管官署卻不能『視而不見,不予以處理』。

經查,近年政府所推出的危老都更、老屋健檢、階段性補強等政策,都是為了提昇建築物的安全性,成效有目共睹;但這些有時程獎勵的危老都更,在都市區域內施行尚佳,但對偏鄉的區域似無法推展。偏偏從20180206地震,到此兩起地震,花東地區的大地震發生頻率,又遠大於台灣的其他區域,真是雪上加霜。

雖然老屋健檢政策的立意良善,眾所認同;但一般民眾在收到健檢的資訊時,大多抱持觀望的態度,即使知道房屋耐震能力有安全性不足的虞慮,多數民眾不擔心,反而擔心評估結果會造成房價下跌,因此裹足不前,奢談下一步的「耐震詳評、補強設計及補強工程」。

至於階段性補強,是為了快速防止建築物倒塌的策略,但若民眾意願不足,即使是有建管法令管轄的建築物,要進行處理亦困難重重;更遑論位在非都市計畫區域『無法可管』的危屋,縱使專業人士有滿腔熱血及使命感,在無法令可依循的情況下,如何苛求設計、監造者面對『無限責任』的風險下,能好好為這些危屋進行診斷及醫治呢!

綜上所述,台灣的子民應深刻體認『台灣是地震島』,地震的威脅永遠存在隨時到來。本報建議中央主管官署除了應再修法外,更應結合各縣市政府持續加強宣導,老舊建築物的安全都要持續檢視,而民眾對居家安全亦應重視,否則政府公權力就應適時介入處理至於非都市計畫區域的安全不明的危屋,主管官署即使再困難,也應擬定『特別管理法令』管理之,不應有地震損害時,才被動動員人力物力搶災救災,終究有損大有為政府之令譽。換句話說,面對數量龐大的老舊建築物,『階段性補強』是及時的解方,唯有政府制定法令可供依循,民眾也願意一同面對,才能讓專業人士為這些有虞慮的危屋進行診斷及醫治,我們也才能早日擁有一個安全耐震的家。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