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49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拱祥生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漫談-爬山能力該怎麼判斷?

陳政昇  技師

我是77年次的陳政昇,臺北的土木技師,30歲那天辭掉工作,獨自跑去海外花了30幾萬環球旅行180天。今次來分享我對爬山這件事的理解,希望在疫情下期間讓大家仍能認識這個世界。

不能出國的疫情生活,非常流行爬山,既是能力挑戰,也可以拍美照。但如果說爬山爬到一種程度,開始跟陌生人一起爬山的話,要怎麼評估這些人會不會爬山呢?

先講為什麼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對於團體出遊爬山來說,最怕的是一種不知道自己爬山能力類型,就連郊山都可能出現山難,是因為一群人不知自己的體力,挑戰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山路,爬山不敬畏山神總有一天會出事的。

比方說自己其實沒有很強,前段為了跟上大家,結果勉強自己一直衝,特別是男生,結果後段完全沒有力氣,會讓整次爬山很掃興。

  山友大多數是好人,其實只要先講好,都可以放慢步調配合最慢的人走,畢竟大家要開心比較重要,所以要如何評估自己的能力變成登山前最好要知道的事情。

爬山能力該怎麼判斷?

有一套圖是上河文化2020年出的最新版《高山百岳地形圖》,可以點開示意圖,以玉山為例,裡面很詳細地列出每個節點ABCDE等,中間要轉去前峰、西峰,該怎麼走都有詳細地講,比方說<前峰登山口><西峰下觀景台>50分鐘,反過來是40分鐘,表示這是個小小的上坡。

一般講自己的爬山程度,可能就會講<輕裝上河0.7、重裝上河0.9>,表示可以輕裝的時候爬山,會用的時間比上河文化寫的時間短,平均大概是0.7倍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同樣的路徑而重裝的時候則是上河0.9倍的時間,新手玩家一般輕裝大概能跟上河時間相等就已經很不錯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表示每個人能力的上限,而跟團出遊大多只要配合上限最低的人就好。

團進團出的重要性

自從有科技廠高層獨自上山出事後,我相信大家就理解『團進團出』的重要性。而團體爬山除非是在山訓,不然真的最重要的就是<大家要開心>。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明明兩天一夜的路硬要拼單攻(一天爬完來回),或想說為什麼明明對方有能力卻不衝快一點,甚至想說要揹一堆東西上山跟別人拼軍備競賽,完全忘記了<大家要開心>的基本原則,這種行為我覺得大家應該省思,爬山不敬畏山神總有一天會出事的。

如果要一起來爬很難的山,一堆人又不知道彼此的能力,出發前大家最好開個線上行前會,講好要揹重裝或輕裝,講好誰帶什麼不帶什麼,講好誰的東西要跟誰借,通常會將登山器材分成「個人裝備」與「團體裝備」兩類,最理想就是登比較高難度的山之前,先一群人試著爬些小山當練習,順便訓練自己的登山包和登山鞋。

還有一項是誰先幫忙墊多少錢的問題。這邊推薦一個免費的app叫『Tricount』,一群人出遊前設定一個專案,每個人登入後都可以在專案裡面開始紀錄誰幫誰?誰誰?出了多少,每一筆分別出多少或取平均值,中間一堆的計算電腦都會分帳,最後出遊結束後,會寫說:「誰該給誰多少錢,非常方便。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有位前輩爬過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差點死在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鲁士山。這句話是:爬山除了要能努力地上山,還要能優雅地下山。我想人生應該也是如此吧。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歡迎收音我的Podcast 節目:故事青旅,來聽聽更多旅行者的故事,祝福大家在人生的路上更有勇氣,找回自信。

 
玉山石碑   玉山步道
     
 

銀河瀑布   清水斷崖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