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一年九月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44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林祐全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雲豹之湯-哈尤溪的探秘

浸水營古道-循著古代翻越中央山脈的尾椎到台東

梁詩桐  技師

雲豹之湯,是個多麼美、又神秘的場域。大武山巔已絕跡的雲豹,傳說中:或許牠曾受傷,下到岩壁,舔食由溫泉隙縫中結晶的細鹽,讓溫泉療癒傷痕。千百年來,七彩的岩壁,彷彿是雲豹繽紛斑爛的彩衣,溫泉沖洩而下,迷倒眾生,而在枯水期間亦絡繹不絕。

在疫情逐漸升溫之際,友會登山社的社友,反向衝破藩籬,到國境之南避疫,一站站人煙稀少,行程反而愜意一行人都很平安歸來台北。出發後第一天的行程,一早乘高鐵到台南,早點佐以阜杭豆漿、燒餅,隔日才揭開探訪『哈尤溪溫泉』的序幕。

探訪哈尤溪溫泉的路徑

雲豹之湯-哈尤溪的秘境

哈尤溪是隘寮北溪水的一條重要支流,源自於魯凱族聖湖-『祂羅巴林(小鬼)湖』,傳說有一段該湖蛇神與巴冷公主相遇的美麗傳奇,祂羅巴林湖畔,長滿了白色的百合花,象徵巴冷公主終身守護著聖湖,時至今日,魯凱族少女的頭上,都會插著一朵百合花,慰藉著巴冷公主的貞潔。

我們由霧台大武部落,坐9人座,路經隘寮北溪,轉到支流哈尤溪(1)。莫拉克八八風災後,溪谷破碎的山壁,依然觸目驚心,當年的淤積灘地已雜草蔓生,多年後慢慢沖刷的河道,被開闢為便道,顛簸的車行,在隘寮北溪兩側中蜿蜒,每一越河,都是驚險!(2)

隘寮北溪的岩壁 傾斜而破碎

進入哈尤溪後,逐漸出現高聳而漸漸狹窄的深谷,河床中出現鐵染的破碎岩塊,單程行車時間約1.5小時(16公里),中午在如絲綢般的三疊黃金瀑布(3)旁的紗帳下用獵人便當,充飢的菜色,也不必苛求,大武部落魯凱族人的分工與接待,已初具規模,對以後溯溪的安全性的交代,也頗用心,感謝他們。

戴上安全帽,穿行在岩岸邊,或扶壁、或牽繩,或涉溪,魚貫前行,逐漸山壁上了彩色,鐵染的紅、與溫泉中滲出的硫磺泉淡黃黑白斑紋岩壁交織,形成了紋理分明似的雙色條紋岩壁,進而更多的金屬礦物也加入了奏鳴曲,在五彩岩壁前的高地,回望谷地與高山水窪,已是絕美景緻。

在如絲綢般的三疊黃金瀑布旁留影

一個轉彎,左凸右凹的「雲豹之湯」,在玄武岩中混著鐵、硫磺、石英等各種礦物質,高聳而凹的岩壁,現出似七彩岩壁,令人驚豔的紅、黑、黃、白、綠等各種斑斕色彩,與清澈見底的溪水,相互輝映。色彩繽紛的七彩岩壁就看到了。往年可以親炙七彩岩壁,今年岩壁前已出沖刷出深潭,只能由一溜的浮筒上照相了。正午的陽光,照射凸壁硫磺的黃,無限耀眼,凹壁的七彩岩壁暗了許多!

  我排了兩輪,才在浮筒上有了繽紛斑爛彩壁的特寫。也在被沖積的石灘上,照到全景。(4)七彩岩壁下的野溪溫泉已不可得,回程中泡腳的溫泉池,僅聊備一格。

哈尤溪 雲豹之湯七彩岩壁

浸水營古道的前世今生

五百年來,原是東海岸大武卑南族與力里社排灣族,連絡東西兩岸的社路,荷蘭人來了,踏著山林中蛛絲馬跡到台東卑南。為尋覓大龜紋國傳說的黃金寶藏,總是盼來失望。西部的原野,蔗田處處,原住民押運水牛,由東到西,也跌跌撞撞地穿越這蠻荒障地,從1894年二月,池志徵所著的《全臺遊記》中,可以充分體會浸水營古道的前身模樣:由這裡過去的幾里路,都是凶猛的番社,地點荒僻,人煙稀少,…過了這裡的四十里路,都是陡峭的岩壁,草木迷茫,…由這裡去的二、三里路,蠻煙瘴氣很惡劣,森林中幾乎整年都見不到太陽,六月天穿棉衣也會覺得寒冷,您必須嘴裡含著幾個檳榔來袪除瘴氣,…每一個大樹後,森林中,兇番往往藏匿在林間用槍箭殺人……」。這些,都不是現在的我們所能想像的。

到了清朝,原本豎立了「原漢界碑」,永不翻越。而在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感覺到情勢逐漸在轉變,從而採行「開山撫番」,台灣南部就闢成「三條崙--卑南道」長47公里的古道,從水底寮到台東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橫越中央山脈南段,越過大漢山西到東那一片緩降的奇妙的支稜坡地,即為浸水營古道的前身

日本人來了,以「警備道路」為名,整建為「浸水營越嶺道」,而「浸水」的稱呼,是因營盤終年潮溼多雨,直到現在,依然是熱門的越嶺道,這就是我們第天要挑戰的古道(5)

浸水營古道路跡圖

古道風華

北部的我們久仰的古道風華,從枋寮乘九人座,循著大漢林道,經過舊力里社,最後在23.5K的高地終點下車,這就是浸水營古道西端,海拔1,428m的入口(6)

浸水營古道西端海拔1,428m的入口全員留影

從這裡,古道有一段短短的上坡道,行走一段後的開闊地,左方鑲勘了大漢雷達站的一綠一白似高爾夫球的圓罩,右前方遠眺北大武山,山嶺俊秀,視野遼闊,大頭茶的白花與台灣杜鵑的鄢紅,點綴得熱情飛揚,此行每0.5K有一支里程椿,每1K設立1塊里程碑,可以調整行走的步伐。

東台灣的雲霧,帶來不一樣的熱帶霧林植物種,起先是沿路的蕨類爭豔,古道後期有九芎是優勢樹種,路跡明顯,總長15.4公里是一路下坡,只要保護好膝蓋,拿好登山杖,一路行來,總是愜意。

倘佯在州廳界址、林蔭滿佈

來到里程3K、標高1426公尺的州廳界址(7),林蔭滿佈,是清代高雄州與台東廳的交界,也是全線越過中央山脈稜線的最高點,是一個很好的休憩所,斑駁的歷史,在這裡會有一段段,不經意的回響,讓旅人咀嚼回味。一路上,或有斑駁的、斷續的低矮石砌駁坎,仔細看看或許是清代營盤的石條砌、還是後來者日警駐在所的人字砌,都引發思古幽情。

浸水營駐在所遺址簡介

來到標高1280公尺,原(1882)稱大樹林營的清(1894)浸水營盤、日本(1901)浸水營駐在所遺址(8),穿過一個斑駁的石砌駁坎缺口,上到一片廣闊的空地,舊石塊與老樹根,在地面上四處糾結,就是遺址所在。

嚮導勝任,一路盡情與各色路邊小草對話,總是滔滔不絕。在這片原始的闊葉樹林中,樟科和殼斗科是優勢樹種,而林下的蕨類,如臺灣桫欏、秋海棠、蕁麻科植物,一路相隨,茂盛而青綠,對路程的速度配賦,有點太舒適!到了過中午,才在6K涼亭用行動糧。下午的路程,也是趕路居多,心中盤算名為「浸水」:或有雲霧、或有溼地、或多螞蝗!卻緣慳一面,也許是上天眷顧、或是梅雨季還沒到的關係!

出水坡營盤遺址及涼亭

日治時期所建的出水坡駐在所、及神社的遺址叉路,有涼亭(9)海拔約在700公尺,稍事休息,就再匆匆趕路。古道後段,有一個穿山甲保護區,邊坡上孔洞處處,據知是穿山甲的洞窟,穿山甲是夜行性瀕危動物,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擾。繼續前行就看到邊坡下有處大而圓形的木炭窯遺跡,就知道離人跡不遠了。

接近姑仔崙吊橋末段,種有一排整齊、高大的檸檬桉樹,非常濃密,先看到只剩吊橋橋塔遺址,新建的姑仔崙吊橋,標高56公尺,就在前方不遠處,我們跨越了大武溪上游的茶茶芽頓溪,到了終點涼亭,接駁車已在此等候,只是途中一位團員,身體不適,我們在加羅板部落休息站等待,就多停留了一段時間。

後記

浸水營古道,在跨越茶茶芽頓溪的姑仔崙吊橋後,大夥兒鬆了一口氣,漫漫長路,花了約七小時終於走完,天色尚早也不必用到頭燈。前一日夜宿在枋寮的枋客文旅,無意中買到陳耀昌著作的「傀儡花」,述說一個謎一樣的斯卡羅的逸事,倒是引領我們投向另一個南國的尋覓。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