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329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楊耀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抗震師法抗疫 落實超前佈署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流行之後,全世界落入了無限循環的防疫大作戰中。台灣在一開始以「清零」為目標,很幸運地撐過那段「疫苗尚未問世以及無法取得疫苗」的日子。而當全世界部份國家將目標轉向為與疫情共存之後,截至2022522日,全球確診總數527,216,096 例;全台灣累計確診人數突破132萬,約佔全球確診總數的0.25%,這比例與「台灣總人口數(2326.9)佔全球總人口數(79.5)0.29%的比例」相當。

政府在這二年持續調整各項防疫措施,以因應不斷變種的病毒。以居家隔離為例,自今年426日起縮短為「3+4」,政府以「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為原則,民眾也不斷地調整生活步調。然而,從過去每天期待確診人數「+0」,到現在祈禱別再創新高,不安與恐慌,導致民眾排隊購買快篩劑或到篩檢站進行PCR採檢。而由523日開始,部份縣市宣布「高中以下的學童改採線上遠距教學」,又是一個新的挑戰,一再顯示百姓並無法快速地調整與政策同步

其實,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生活中不單只有肺炎的挑戰,百姓生存的危險因子,還有常見的缺水、缺電以及地震等。所幸,今年的水情較為樂觀,目前全台北部及中部的水庫,有效蓄水量都超過80%,南部僅有曾文水庫及牡丹水庫等二座水庫,有效蓄水量低於50%,但已比2021年的水情樂觀許多;至於電力,今年以來多次停電事件,面對即將到來的夏季用電高峰,恐怕不太樂觀。

至於地震的威脅,假設大地震的重現週期固定,隨著時間不斷向前推進,老舊建物的屋齡愈來愈高,距離大地震再現的時間愈來愈短,除了提高防災意識外,增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是唯一可以做且必須要做的。但是,除了有開發價值、或安全明顯有疑慮的建物,可以透過危老都更進行重建之外,屋齡超過30年的一般建物,也很少被好好審視及評估。換句話說,地震的威脅與日俱增,但似乎沒有被重視,政府主管官署也疏於防範與超前佈署,老舊建物形同棄兒!

查,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後,內政部營建署大幅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相關規定。依內政部營建署網站所公布資料,政府主動清查潛在耐震能力不足的建築物,補助地方政府委託專業單位,針對「881231日前領得建造執照的6層樓以上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約36,000件),進行建造執照、使用執照圖說上建築結構快速篩選。106年度,已先行針對12層樓以上建築物進行快篩作業計9,253件;107年度,辦理9層樓以上建築物結構快篩作業約7,500件;餘尚未完成6層樓以上快篩作業之件數約2萬件。為協助民眾瞭解房屋耐震性能,加強建築物安全與推廣建築物耐震觀念,政府補助辦理耐震能力初步評估及詳細評估作業,以及「耐震階段性補強」。然而,實際上,光是上述提到辦理快篩的棟數,與普遍認知的數百萬棟,相去甚遠之外,政府可能還無法確切掌握問題的規模及難處所在。建築物的抗震之路,遙不可知!

反觀這二年的防疫作戰可以看出,中央政府透過與專家學者合作,分析各項數據、研擬各種措施,再由各縣市政府配合執行。假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百姓之間的溝通不順暢,政策推動成效,必定大打折扣。只是防疫作戰,政府持續調整各項防疫措施,來因應不斷變種的病毒,百姓也不斷地在調整生活的方式,期盼快速地調整到與政府同步。防疫作戰之作為,足為推動抗震政策之師!

總之,面對地震等大自然威脅,本報建議政府亦應超前佈署,除了參考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的統計資料、多方面傾聽民間各種聲音,才能真正知曉癥結所在之外,更應邀集專家學者,一同審視目前政府推動各項耐震評估、耐震補強或都更重建等不同政策的執行成效,看看哪些政策為何執行成效卓著、哪些政策推行不易。讓預期目標與成效均不佳的政策予以調整;讓立意良善但成效不佳的政策,得以重新讓百姓接受進而加速推動。如同防疫措施,不斷地修正政策內容,政府、民間、法令均要同步向前,才能與時俱進,才能讓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百姓,真正與地震共存。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