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259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洪啟德、陳玫英、鄭明昌、蔡震邦、陳清展、賴建宏、周子劍
     黃騰輝、巫垂晃、謝詳樹、陳菁雲、楊高雄、陳存永、梁詩桐
監  察 人:張長梅、陳錦芳、呂震世、陳永成、伍勝民
社  長:賴建宏

副  社 長:陳玫英、黃騰輝、陳存永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陳玫英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洪明瑞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談迎戰COVID-19 亟需免疫建築

COVID-19,從2020年初開始,肆虐全球,創下了人類近代史上牽涉國家最廣、確診人數最高、死亡患者最多、延宕時間最長、民生影響最劇、以及經濟衝擊最大等,多項史無前例的紀錄。台灣在政府與全民的團結與努力下,防疫有成,並受到舉世的稱羨與讚揚。然而,此場與新冠病毒的戰役,並未過去,迄今2021年,不僅前波肆虐未止,變本加厲,此番似乎更毒更易傳染,我們仍須持續奮戰,嚴陣以待,不可有絲毫的鬆懈。

針對如COVID-19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防疫,可簡單地區分為:人的「個體防護」、以及建築物的「空間防護」等兩部分。人的個體防護部分,諸如: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維持社交距離以及配合居家檢疫等作為,歷經2003SARS的慘痛經驗以來,我們已逐漸建立足夠的防疫SOP、經驗與習慣,而這正是目前防疫成功的重要關鍵;然而,除了飛沫與接觸傳染外,透過建築物空調系統、風管等管道的生物氣膠傳染途徑,相對而言,國內目前的相關法令要求、設施標準或清潔規範等則相對的欠缺與不足。換言之,建築物的「空間防護」部分,則嫌不足,因應COVID-19「免疫建築(IB)」的推動與建構,實是我們亟待建立與完善防疫作為,不可忽視並應積極補足的一道缺口。

「免疫建築」的濫觴,源自於美國2001911恐怖攻擊、以及918炭疽攻擊事件後,蓋達恐怖攻擊組織,擬對美國進一步發動無聲無息的生物製劑攻擊計畫,意即透過對美國大型或重要建築物的空調系統、風管等管道,暗地施放高傳染性或致命性的病毒,藉由大量民眾與政府官員的群聚感染與死亡,有效癱瘓並破壞美國社會的穩定。因此,為對付此種透過建築物,而不易察覺與防範的生物氣膠傳播攻擊方式,「免疫建築」的概念因而興起,並受到公眾建築物興建時的普遍重視。

我國,雖非蓋達恐怖攻擊組織可能攻擊與報復的對象,然而,因應COVID-19的生物氣膠傳染,正好與「免疫建築」的核心、與防範對象,不謀而合,且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作為吾人取經與借鏡的參考。

建築的免疫技術,係一門綜合性科學,至少包括:生物與化學毒劑、生化毒劑劑量和流行病學、生化毒劑釋放方式、空調與通風換氣系統、空氣淨化與消毒系統、生化毒劑的檢測、免疫建築控制系統、安全監控和緊急應變措施、洗消與修復、替代技術等,高度專業的綜合性需求。其中,免疫建築控制系統的核心,首推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空氣淨化與消毒以及安全監控和緊急應變措施等三大部分。換言之,建築物之室內空間,必須具備一定或良好的通風換氣能力,一旦遭受生化恐怖攻擊,可即時將病毒藉由氣流的稀釋,並排放至大氣,降低室內病毒濃度與群聚感染的人數。同時,空調系統、風管或室內空間,應設置空氣清淨或自動消毒設備,主動補捉藉由氣流運動與傳播的生物氣膠,將室內空氣中的病毒濃度,抑制在一相對低的範圍內,避免發生大量群聚感染的風險。而上述功能的達成,則有賴於智能自動監控系統的整合、預警與應用。

我國「智慧建築標章」,自2004年受理以來,已行之有年,並頗具成效,包含:「資訊通信、安全防災、健康舒適、節能管理、綜合佈線、系統整合、設施管理、貼心便利」等八大項指標。值此人類面對COVID-19嚴峻挑戰之際,智慧建築的內涵與功能,或應進一步考量,賦予建築物本身,『具備並肩負』起一定防疫的功能與任務。因此,本報在此呼籲,「智慧建築標章」,如何有效整合「免疫建築」的核心技術真正發揮,並滿足建築物:「居住品質」、「居住安全」與「居住健康」的三居要求,應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亟待努力的目標。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