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237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洪啟德、陳玫英、鄭明昌、蔡震邦、陳清展、賴建宏、周子劍
     黃騰輝、巫垂晃、謝詳樹、陳菁雲、楊高雄、陳存永、梁詩桐
監  察 人:張長梅、陳錦芳、呂震世、陳永成、伍勝民
社  長:賴建宏

副  社 長:陳玫英、黃騰輝、陳存永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陳玫英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吳宗翰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沉井的施工經驗談

范弘芳  技師

一、前言

沉井(又稱沉箱,CAISSON的應用,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早在1841年法國工程師特利其爾(Triger)就提出用氣壓沉箱方法施工橋墩,於1849首次應用成功。20世紀起,莫斯科及西歐的地下隧道、美國的橋梁基礎,均相繼採用沉箱結構,而中國從直徑2m小體積的集水井,到泰州巨大的長江大橋中塔沉井(58.4m×44.4m×76m),沉井沉降紀錄不斷被刷新。沉井的優點,施工設備簡單、操作容易、成本低、操作時間不受限制、出土快速且封底方便。

沉井是修築地下結構和深基礎的一種結構形式,先在地表製作成一個井筒狀的結構物,然後在井壁的圍護下,從井內的挖土,使沉井在自重及上部荷重作用下,逐漸沉降到設計高程,然後進行封底施作上面的結構體。玆將核能四廠氣象觀測鐵塔的沉井之經驗,簡介如下。

二、沉井構造

  沉井的基本構造為井壁、刃腳、井孔凹槽、底板及頂蓋,分述如下:

 1.井壁:係主要的受力部位,設計厚30cm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以便有足夠的強度,承受井壁周遭的水、土壓力。

 2.刃腳:主要作用為切削泥土下沉,因此必須要有足夠的強度,以免在切削泥土過程中破損,而刃腳的底面(踏面)厚為15cm,刃腳側面的傾角為60度,而刃腳高度,要綜合考慮沉井封底方式、或便於抽取刃腳底下的墊木、及泥土開挖等因素。

刃腳構造示意圖

 3.井孔凸榫:凸榫高15cm、寬15cm,位於刃腳上方1m與井壁以及井壁與井壁間的銜接處,目的使銜接處有更好的接合,以便抵抗側向土壓力。

 4.底板:為純混凝土,主要作用為防止地下水湧入,抵抗基底地層反力。

 5.頂蓋:為沉井封底後,根據實際需要,井體頂端設置鋼筋混凝土的板。

  三、施工流程

先將基地整平、放樣,然後以挖土機將基坑開挖約1.5m深,先澆置墊底混凝土,再放樣將刃腳的模板及鋼筋組立完成,並於刃腳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在刃腳上面完成井壁的模板及鋼筋組立,並於井壁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俟混凝土養護屆滿且達設計強度後,拆除內外模板,並鑿除沉井內打底混凝土,開始挖土下沉,俟沉井下沉到一定深度後,接長井壁再組立井壁的模板、鋼筋,於井壁上面施作凸榫後澆置混凝土,重複以上接長井壁及挖土下沉,直到設計高程,將沉井封底、內填砂石級配,及沉井頂端設置鋼筋混凝土頂蓋後,整個沉井施作完成。

沉井的下沉開挖,俟地面挖土機的作業深度達到極限後,須以人工開挖,利用搭設在沉井口地面的施工腳架,吊掛滑輪穿引鋼索連接的鐵桶,下降到沉井開挖底面,將挖掘的泥土,吊置於沉井口地面外的棄土坑。人工在沉井底面開挖過程中,必須使用壓風機,連接風管至作業沉井底面抽送風,排除作業環境之悶熱,以及保持空氣的新鮮。

為使沉井能夠順利下沉,每段井壁採1.7m高度的加載,以及刃腳採用鋼模、井壁採用7分防水夾板、且表面塗油的清水模板,使拆除模板後混凝土表面平滑,來克服下沉時的泥土摩擦阻力。

 

沉井平面示意圖

  沉井剖面示意圖

四、施工安全措施

沉井的施工,最困難且最危險的階段,係在沉井內以人工挖土下沉過程;沉井內的侷限空間,衹允許一名人員作業開挖,雖然有自沉井外,以壓風機抽排及吹送風氣,但空氣還是很悶熱及污濁,因此每工作半小時~1小時,要出沉井外面休息2030分鐘,喝水解熱及呼吸新鮮的空氣。

沉井內雖然悶熱,但是工作人員還是要帶安全帽、及配帶以繩索,連接於沉井口上地面的安全帶;至於沉井口外地面的工作人員,除了負責吊運沉井內開挖的泥土,堆置於棄土坑外,還要隨時注意壓風機抽排及吹送風氣的情形,以及沉井內工作人員的狀況,一旦發現精神或體能有異狀,應立即以繩索拉到沉井口外地面急救。

五、結語

本工程的沉井下沉,曾經因泥土的摩擦係數太大難以下沉,而以沉井壁上面加載,及沉井壁外周邊灌注水的方式因應,而得順利下沉。另下沉未達設計深度,即遇到岩盤難以下沉時,經與設計單位溝通協調,並經結構分析檢討安全無虞後,以深入岩盤1m的方式解決,終於將沉井順利且無災害的完成。

參考資料

1.沉井與沉箱定義,施工工藝,優缺點對比及分析大全,每日頭條,1079月。

2.實用土木施工學,汪燮之, 883月。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