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 ||
|
社論 | |
令人不安的政策 202兵工廠是台北最後一片自然山林,南倚四獸山,北臨昆陽捷運站,西接新庄埤,東有中研院,這塊廠址於2001 年9 月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作成了「台北市南港區都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將設置「全市性公園」,可惜時過境遷,台北市政府擬在202 兵工廠建構「生態環保科技園區」,該政策顯然不符「節能減炭」之世界潮流,亦突顯台灣土地打著經濟發展的口號,似已在部份都會區有過度開發的現象。 中研院的生技新藥產業,何不到外縣市去發展?交通便利的桃園及平衡南北差距的高雄都非常樂意招手歡迎。甚至亦可在台北市政府規劃下之士林、北投高科技園區落腳,絕對有足夠的空間可供發展,何必與台北市民爭地呢?面對中研院科技園區招商經濟的名號,讓台北市小市民及環保人士備感壓力及無奈! 事實上,202 兵工廠這塊地大部分為丘陵或山溝,區內有古廟、埤塘、古砲及古墓等文化遺產,因長 期管制以致生態保存良好,有各種不同保育動物及鳥類,出沒遊憩其間,202 兵廠遷移後,恢復原有的老埤塘,很快就會林木茂密,綠意盎然,與四獸山連成生態公園,嘉惠鄰近都會市井小民及後代子孫。一個偉大的城市,肺葉與環境同樣重要,發展經濟其實應有其他更佳替代方案。 除了都會永續的環境,台灣的山坡地保育工作是另一個令人不安的課題。88 風災過後,政府災後復建工程緩慢,轉眼間又到了讓人不安的5 月~11 月防汛期,實令人膽戰心驚而難以安心過生活。除了天災,還有更令人不安的「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部分政策,2006 年立法院訂定「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攸關北部地區民生灌溉用水穩定,政府先投入約140 億從事水庫緊急供水工程、改善下游穩定供水設施及集水區保育治理,其中46 億為保育治理工程費用,北區水資源局理應積極整治集水區保育治理之際,農委會水保局反將集水區內將近31 公頃的宜林地,核定為「宜農牧地」,所謂「宜農牧地」就是政府開放種植水蜜桃、高冷蔬菜、生薑及竹筍等農作物。整治不易的坡地,政府同意「宜農牧地」開發的腳步卻大步向前,政府政策似乎已成為水庫上游破壞的幫兇,難道這就是石門水庫生態的宿命嗎? 石門水庫的實際生態,可以從「Google earth」上看到清楚的圖像,灰黃色區塊的尖石鄉及復興鄉特別明顯可見,顯現台灣人民在山林間的篳路藍縷精神,卻也是對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作給予嚴重的一擊。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第7 條明確規定「禁止新闢產業道路,現有產業道路不得升級或拓寬」。政府若同意「宜農牧地」開發,有地就得有路,開路如同超限利用,必須砍伐林木,這將造成水庫巨大的災難。多位學者專家指出水庫上游地質較脆弱,水庫山壁崩塌的元凶起因於開路,氣侯變化加上地質不良,導致上游崩塌持續加劇,就是集水區淤積的主因之一。 石門水庫有活魚可吃,有水蜜桃可採,還有民宿可住,但這些人為過度的開發才是水庫淤積問題所在,不能將責任全推給老天爺的自然崩塌,問題在於政府不當的政策。石門水庫生病了,是天災?還是人禍?執政者無法體會人民的感受,政府與人民的鴻溝將會擴大,令人不安的政策,人民膽戰心驚,生活難安,政府能安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