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十月十八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506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拱祥生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土木產業永續於間接經濟衝擊(GRI 203)的實質作為—文化資產保存到社區共榮

孫培芸、陳泰安  技師

前言

近年來,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打卡拍照成為風潮,具有復古氛圍的場域更是受到歡迎。甚至在韓國社群中出現『台灣感性』的說法,用以形容台灣舊街道與老屋所散發的懷舊氛圍。這樣的潮流,也讓台灣在 Instagram 等平台上,逐漸以懷舊與在地文化特色被看見。無論是有形的建築,或是無形的聚落氛圍,都能喚起地方認同與文化連結。古蹟修復的重要性,正是在於不僅保存文化記憶,更是實踐永續價值的具體行動。而在修復過程中,結構補強則扮演關鍵角色,確保老屋不僅存在於歷史的延續,更能安全地承載未來的使用需求。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主管機關除應定期普查外,也可受理個人或團體提報,凡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之建物,均須依法程序審查並列冊追蹤。

古蹟指具有高度歷史、文化或藝術價值,且具稀少性、不易再現的建造物或設施;歷史建築則強調建築史、技術史的價值,並能展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兩者在修復原則上雖同樣以保存原貌為依歸,但歷史建築因價值與層級不同,實務上保留較多彈性,得以在維持外觀與結構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在補助政策上,政府會依文化資產的價值層級提供相應支持。古蹟屬於最高層級,不僅享有比例較高、範圍更廣的補助與稅賦優惠,其保存義務也最為嚴格;歷史建築則因保存義務相對彈性,政府多以鼓勵性補助與部分稅賦減免方式,協助所有權人投入修繕與再利用。透過這樣的差異化制度設計,文化資產得以在維護歷史價值與實際使用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並同時呼應永續發展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許多歷史建築透過「活化再利用」成功轉型為觀光與文化空間,例如嘉義的檜意森活村、台南的林百貨等,不僅保存了建物本體,也創造了新的社會與經濟效益。這正呼應了 GRI 203(間接經濟衝擊)的精神:修復工程不僅是一種文化保存,更能帶動在地產業鏈發展(如觀光、文創、餐飲),促進地方就業與商業繁榮,並藉由公共空間再生提高社區活力。土木產業在其中的角色,不僅限於技術面的結構補強,更延伸到如何透過專業實踐,為地方創造長期的社會與經濟影響。

多數古蹟與歷史建築興建於現行建築法規訂定之前,往往無法符合耐震、消防及機電等安全規範。因此,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必須依據《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辦理,內容涵蓋文獻史料蒐集、修復沿革考證、現況調查,以及環境、結構、構造、設備與損壞狀況等全方位檢視。唯有在充分掌握建物現況的基礎上,後續的補強設計與保存措施才有依據。

以高雄黃埔新村日式木構造文化景觀之修復為例,由垂直力傳遞機制,技師從屋面版、垂木、桁條、木屋架到軸組系統,再往下至木地板、根太、大引、土台與磚束,必須確認各構件尺寸與間距是否足以承載。至於最受關注的水平力,也就是耐震能力,則需在補強與維持原貌之間取得平衡。例如,傳統編竹夾泥牆的抗震能力不足,修復時往往以結構合板取代,並塗上白灰以維持外觀。至於磚牆的面外補強,則可透過鋼板或不鏽鋼絲網的隱蔽式設置來提升強度,同時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

成功案例

黃埔新村原為二戰時期日軍興建的軍官宿舍,1950 年代因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而更名,現已登錄為法定文化景觀。若僅止於保存而缺乏使用需求,聚落仍可能再度荒廢。為避免此情況,高雄市文化局近年推動「以住代護」計畫,透過引入民宿、咖啡館與文創工作室,使日式眷舍在保有原始風貌的同時,也注入了新的生活機能與創意元素。在修復過程中,除了建築外觀的修繕外,也針對牆體與屋架進行補強,並依安全評估訂定容留人數限制,確保空間能承載日常使用。同時,眷舍原有的格局獲得完整保留,僅以必要的補強與更新達到安全需求。至於後方臨王生明路、受損嚴重的建物,則規劃轉型為附屬綠帶,既保存了原始遺構風貌,也成為縫合兩側社區的重要公共空間。既有塌陷嚴重需拆除的眷舍,亦未被浪費,而是破碎再利用為再生級配,回填於新鋪面及綠地下方,成為結構修復結合循環經濟的具體案例。如今,黃埔新村已逐漸成形為文創聚落與市集空間,並持續舉辦各式活動,包括眷村嘉年華、老車派對等,讓老眷舍在懷舊氛圍中展現新生命。這樣的轉型,也呼應了 SDG 8就業與經濟成長與 SDG 11永續城鄉。透過文化資產再利用,不但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觀光與文化產業,還強化了社區的凝聚力與空間共享。

台北機廠位於台北信義區,建於日治時期,戰後更名為「台北機廠」,長期作為台鐵車輛保養與維修的重要基地,並於 2015 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它曾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鐵道工業設施,代表了台灣鐵道產業的重要歷史。廠房主要結構形式多為 RC 平屋頂,搭配大跨度鋼構桁架與構架,牆體則多為 RC 牆。現況既有鋼構桿件鏽蝕嚴重,部分因後期負載增加而出現桿件挫屈的狀況。由於屬於國定古蹟,補強設計須兼顧可逆性,並且在不影響原有歷史風貌的前提下,以可辨識且相容的方式進行補強。目前,台北機廠正進行整體規劃,將轉型為國家鐵道博物館與文化園區,不僅展示工業遺產,更結合教育推廣與觀光體驗,使古蹟從「靜態保存」邁向「動態永續」。此舉更呼應 SDG 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與 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透過工業遺產再利用,減少拆除與新建的碳排放,實現循環利用與低碳永續。

結論

從上述修復案例,可以看出土木產業在永續發展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僅是文化資產安全保存的專業技術支撐,更是地方經濟、社會參與與循環利用的重要推手。透過結構補強,老屋與工業設施得以在安全前提下重獲新生;透過再利用與活化,文化資產轉化為創造就業、帶動觀光與促進社區凝聚的資源。這些具體行動正是 GRI 203「間接經濟衝擊」的最佳詮釋,也展現了ESG所強調的「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土木產業在古蹟修復中的努力,不只是單一工程計畫,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永續實踐,讓歷史與現代相互銜接,為下一代留下兼具文化厚度與永續價值的生活環境。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