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506 | ||
| ||||
| 從堰塞湖災害淺談人造水庫 陳純森 技師/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級專家 9月23日的花蓮的馬太鞍堰塞湖潰堤事件,造成光復鄉莫大的傷亡與損失,震撼國內外各界,一個默默無聞的堰塞湖,卻有如此轟動之災情,著實令人震驚,連日本各界都踴躍發起捐款救災運動。 河川上游的堰塞湖,說穿了就是天然水庫。於天然的河川,因為經年累月的河岸沖刷、地震土石崩塌、造成河床大量淤積,日積月累泥土堆高了河道,阻礙水流,久而久之完全堵塞,小則成為天然蓄水池,大則成為天然水庫,泛稱為「堰塞湖」。堰塞湖形成之時間有的短短數天,有的卻高達千年。根據農業部水保署的資料,從1979年的草嶺堰塞湖到2025年的花蓮馬太鞍堰塞湖,全台灣共有88個堰塞湖【1】。於今年7月21日受薇帕颱風影響才形成的馬太鞍堰塞湖 (參見圖1),當9月23日受樺加沙颱風影響而潰堤時,僅短短2個月蓄水量居然高達約9,100萬噸,容量之大可比美一個南化水庫(蓄水量8,920萬噸)。湖面因為受山洪沖刷被下切80m深度,潰堤之後湖內之存水尚有約590萬噸。可惜的是堰塞湖是天然形成的水庫,其功能有別於人類精心策畫所興建的人造水庫,雖然天然水庫之儲水量與人造水庫相當,但兩者之功能卻完全不同。人造水庫是多功能的設施,具備防洪、灌溉、發電、養殖與高科技產業冷卻等功用,如果適當規劃還可以成為觀光景點。反觀堰塞湖其經濟價值與再利用效果卻非常有限,上游的堰塞湖反而是潛在無限的風險。眾所皆知,本次的堰塞湖事件,當潰堤前的水位爆滿時,連緊急引流洩洪都成問題,如果未適當撤離居民,只有枯等它造成嚴重災害。
台灣20幾年來,除了興建雲林湖山水庫(蓄水量5,060萬噸)之外,幾乎從未興建大型水庫,儼然造成許多水資源的浪費。筆者曾在技師報1381期撰文「台灣為何不興建水庫」,文中提及先前計畫的美濃水庫,雖經多場學者專家的環評會議審查通過,卻在少數環保人數反對之下胎死腹中。台灣20幾年來墨守成規,僅利用幾個老舊淤積的水庫在蓄水。台灣人民每年眼睜睜望著無限的雨水流失於大海,天然雨水是天上掉下來免費的禮物,只因為少數環保人數的抗議,讓台灣人民浪費無限的資源,簡直就是「自廢武功」。少數人民的意見居然可以推翻專家學者的專業評估、否決政府的決策,專家學者簡直一文不值,政府公權力的威信也蕩然無存。試問,如果人造水庫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難道堰塞湖的天然水庫就會造就生態環境? 目前國內中央管轄河川上游(治理界點以上)的堰塞湖中央主管機關為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游的堰塞湖的中央主管機關為經濟部水利署,縣市管轄河川堰塞湖的主管機關則為地方政府,而人造水庫的主管機關則為經濟部水利署。既然全台已經存在88個堰塞湖,建議應全面調查是否可以改造或興建人造水庫,既可降低上游堰塞湖的風險,又可充分利用有效的天然資源。明智的台灣人民應該多多向寮國、挪威等國家學習,看看它們是如何善用老天爺免費的水資源,甚至於還創造無數的電力賺取外匯!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網頁-技術研究發展平台。 【2】google 地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