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十月十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505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王春煌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盤查避災預置加強資訊通聯延伸臺灣抗災韌性

賴明煌  技師/職業安全管理師/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博士

一、  每年防汛期也是臺灣珍貴儲雨季

臺灣「防汛期間」是指每年51日至1130(214),佔136558.63%,這是臺灣雨量最豐沛時期。主要來自梅雨與颱風等連續長延時(Long Duration)與巨量之強降雨(Heavy Rainfall)所得,但卻易釀低窪地區澇災與山嶺區土石流崩塌等災害。特別在山嶺區與花東聯外交通單一化之地質與生態敏感脆弱地區,就常因陸運系統動脈阻斷,形成孤島效應(Island Effect);或北上陸運中斷只剩南下需繞道南迴公路迂長耗時。但這降雨也為之後旱季(11月至翌年4月間)帶來豐沛儲雨之好時機,臺灣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10公釐,約是全球平均值990公釐之近3倍,但澇旱季節明顯,尤其南部在旱季5個月內降雨量約全年2~3成以下。故這降雨是一刀雙刃,看要怎麼使用才能逢凶化吉,取其長處避其鋒韌,方是水資源管理應用之上策。雨是臺灣極少數自產珍貴天然資源,千萬不可任其在山坡地平原及臨海地區作怪後,又逕流入海,真的極度可惜。

二、  救災平台與防災士建置

內政部20256月中旬盤點全國13縣市,共計有186處地區,對易形成災害孤島地區,完成避難收容處所、糧食儲備、道路搶修機具及直升機起降點、空投點等項目防災整備工作。從孤島數量高達186處,可知我國山坡地的管理保育工作,還有極需再努力之處。這些民眾生活與旅遊的足跡,真是遍布山嶺區,故在脆弱敏感臺灣山坡地,有如此多需保全地點與易釀孤島之處,值得吾人重視國土保安山坡地保育等範疇。內政部已設有「臺灣特種搜救隊5G數位AI救援平台」,並跨部會協同原住民委員會強化山區減災、整備、應變措施、建置「原住民族部落決策支援輔助平台」。又攜手地方政府一起合作,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遠離災害,讓易致災區域更具抗災韌性。26年前921地震後內政部參考日本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防災士機構」所訓練的防災士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ケアフィット共育機構(サービス)所訓練的防災介助士等制度,結合民間力量,推動「臺灣防災士」之訓練,旨在強化社區自主防災能力,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防救災工作。20188月辦理首次「防災士第1期暨日本防災介助士聯合訓練課程」,迄今全國有48,580位防災士是日本的14.86%而已,預計今年要培訓10萬人之鉅(日本全國迄今326,744人、20256月底又登錄了1,331[1]);同時內政部也在各重點部落與通訊熱點及避災醫療點,預儲太陽電力與燃油等電能資材,成績斐然值得期待。

三、  地震加劇山坡崩塌影響極長

臺灣1897年日治時期,就引進全臺首部地震儀器「格雷-米爾恩型地震儀(Gray-Milne Seismograph)」,配置在第1代臺北測候所(即在今天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本部),臺灣才進入科學地震觀測時代,迄今約128年。平均每年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次數約2~3次,震後該山坡地其岩體裂縫四佈與鬆脫不穩定,若再遭遇長延時持續降雨或短延時強降雨等,激發土層內的地下水滲流壓力水頭等高漲與減滅原土層面間凝聚力與摩擦力等強度,觸發崩塌走山等運動之規模與範圍及時間將會明顯不安定。以日本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對山嶺區崩塌影響為例,其學者評估逾40年之久的不穩定。去年0403花蓮芮氏7.1地震後,該地區又發生56級以上餘震(After Shock)與嘉義大埔6.4地震,故這幾年山區不穩定崩塌勢必加劇,國人不可小覷,一有氣象災情預警發布,就須避免入山下海,千萬不可有僥倖行為出現。相關災情如照片1~8所示

四、  加強韌性再精進之建議

為讓上述救災平台與防災士等建置更發揮功能,以利提高聚落社區與個人自救自保的韌度,筆者有9點建議供讀者參考。

1.增設圖資標示危區與防災資源區

目前Google地圖檢視畫面中有災害正在發生時,該系統可能會顯示警示,通知使用者有關該事件的最新消息和安全資訊,這類災害包括地震、洪水、颶風或颱風與熱帶風暴、野火等。若能增加Google Map等民眾常用圖資系統上,即時標示易釀孤島地區之警示,結合農業部紅色黃色土石流潛勢溪流警戒分級範圍與交通機關發布警戒與預警性封閉之路段等,並也提供緊急應變資材設備糧食與避災等候區域路段建物等資訊,俾利民眾可掌握這易肇災資訊,事先了解相關危險災難情報與防救災資源,避免災前進入危險肇災區域、在災中可立即進入安全避難區路段或建物,以利迅速避災;另外若在孤島地區,也可冷靜候災與維持生活等需要,並將災難情況回報救災指揮中心,正確掌握現況。

2.山區通訊死角新設強波建設

在山嶺區蜿蜒山路若要取得上述平台5GAI等防救災珍貴資訊順暢無阻,必須要有衛星在上空無死角傳輸。則需在平時進行各處與各種氣候下之通訊測試,並立即增建山區之基地台數量與網路容量,讓風雨肆虐與地震加害時的抗災強度與韌性延伸,不致中斷;或有第二替代網路之備份,如低軌星鏈與衛星電話等備用的通訊設備;另也可再加強有線通訊的線路3.機增加抗災韌性

增加山區聚落訓練使用無人機等偵察與搶救災設備之人員數量與品質。高載重高航程救災無人機,是解決孤島效應受困聚落,也是最快速最經濟可行之交通機具,務必要災前完善建構與人員訓練,以利延伸各災區自身防災救災之韌性。山區各類維生管線要採取好檢易修的方式架設,避免全部以昂貴又乏效之方式深埋,易釀地震崩塌損壞造成搶修不便或替代困難。畢竟災中即時正確資訊,才是搶救災與躲災必要之耳目,也是中央地方防救災決策之根據。

4.預儲醫療糧食光電通訊設備

生命探測儀器與緊急醫療救護器等關鍵救災設備,備置在各重要聚落與社區,並進行部落重點人員訓練使用,再配合部落的眾多土狗忠犬等,以利災中自救與延救毗鄰社區,降低災損的規模。以利做到在大災難來臨時,聚落民眾獲救分布比例為:「自助70%:互助20%:公助10%」之比例,即是9成均屬民眾靠自助與社區間互相幫助,故提升社會與各聚落之防災自救能力,成為社區必要抗災防災之韌性強度。

5.路段預置救災工程設備

在易釀孤島效應之地區與路段,對可能被封閉之聚落,可在災前預置相關救災設備與適當機具及油料,由高處與山區往下往平原區搶修既有聯外道路,由上往下搶修較容易與快速,若由山下往山上搶修則較危險,易釀上面堆積之土石崩塌而下,傷害救災人員與機具。另於惡劣氣候預報發布之後,先在歷史災區範圍內,先預置搶修設備與人員,就可縮短設備搬運之時間浪費,並可發揮自助人助的搶險救災之功能,有效減少孤島效應困住聚落之範圍與時間。

6.災士專業教育訓練科目與定期回訓

目前防災士的訓練課程以初階急救防災與避災為主,其中分有「基本課程1~5」共計7小時,1所示、「專業課程6~10」共計7小時,2所示、「基本救援救護課程1~2」共計24小時,3所示、「進階課程3~5」共計18小時,4所示,合計有「防災士」需214小時訓練之講授與實作及測驗;「進階防災士」則需基本救援救護課程1~2至少1堂課與進階課程3~5至少需要2堂課,合計24小時4日訓練之講授與實作及測驗[2]。筆者建議上述進階回訓課程,應增加孤島社區工程與建築領域初級勘查專業判別能力,並在孤島災區聚落立即執行無人機(UVA)之偵測查勘等作業後,再透過影像AI儀器現場掃描繪製有效即時之資訊,進行傳遞給後端支援之技師們,以視訊協助精確判斷,故應該再增加每2年回訓進階訓練教育,該領域訓練時間有36小時,5所示,並經過受訓期滿的測驗,合格者給予甲級技術士之證照。不僅可以與時俱進,讓防災士接受到最新防救災的技術,以利掌握在黃金救災時間,在現場進行初步勘救災作業,防範災情的擴大。

7.建議防災士技術層級提升為甲級證照

我國《職業訓練法》第32條規定:辦理技能檢定之職類,依其技能範圍及專精程度,分甲、乙、丙3級;不宜分3級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另外在《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5條規定:技能檢定職類分為甲、乙、丙3級,不宜分3級者,定為單一級。由上述可看到內政部所主管的「防災士」,其初訓「基本課程1~5」共計7小時、另加「專業課程6~10」共計7小時,合計約達14小時屬於「丙級技術士」之範圍;若再加上「基本救援救護課程1~2」共計24小時、「進階課程3~5」共計18小時,合計約達42小時,加上丙級14小時總計有56小時,屬於「乙級技術士」之範圍;若再加上每2~4年回訓的進階訓練教育該領域,該階段有32小時,故若再加上前述的丙級14小時與乙級的42小時,再加上回訓階段的時間36小時總共有88小時,就屬於「甲級技術士」之範圍,就可以頒給甲級技術士的證照。因此要鼓勵受訓為防災士的甲、乙、丙級技術士,可以按照《職業訓練法》第373838-1條規定,具證照者可以發給必要的薪酬加給,讓全民均具有這一項的救災自救之技術。

8.擴大跨部會與地方政府及公私部門合作

由內政部主導各中央權責部會與各地方政府及民間社團和公司機構等,以利發揮統合之力量在災前分權專業合作,以利災中各司其職協調減少干擾,並透過定期與不預警演習訓練,俾利災中從容熟練應付減少災害損失,以達防災救災的最佳化之能量準備,災後確實檢討以利精進增益所不足。

9.減少孤島聚落數量就是危地不居

激烈板塊碰撞交擠釀成臺灣島嶼浮出海面,頻繁造山運動也讓脆弱的高山林立與斷層無數,需減少聚落設置在山中危地與易釀孤島之丘,並確實辦理必要遷村,以利山中族人安全無慮又可銜接平原區醫療教育等生活便利區域;並也減少外來觀光客逗留在危險山區,徒增救災之困擾與社會成本無益之投入。

參考文獻

1. 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本防災士機構官網首頁特報,《おかげさまで防災士認証者数が30万人を超えました》,網址:https://bousaisi.jp/,2025年7月3日,東京都千代田區。

2. 內政部消防署,《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2024916日修正,新北市。


1 目前內政部所辦理之「防災士」培訓基本課程表(總計7小時)

項次與課程分類 課程科目 內容 時間與方式
1.基本課程 基礎急救訓練: 基本急救訓練(CPR+AED)、簡易止血包紮、傷病患搬運及身 心障礙者協助等。 1小時(講授與實作)
2.基本課程 急救措施實作(含急救術科測驗) 透過實際操作,演練各種急救情境,提升應變能力 3小時(實作)
3.基本課程 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 1. 瞭解防災士基本概念。  1小時(講授)
2. 瞭解防災士權責與任務。 
3. 認識臺灣災害防救體系與運作。
4.基本課程 近年災害經驗及特性 1. 災害管理之基本概念。  1小時(講授)
2. 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
5.基本課程 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 學習如何獲取和利用災害資訊,並參與或制定社區防災計畫 1小時(講授)

 

2 目前內政部所辦理之「防災士」培訓專業課程表(總計7小時)

項次與課程分類 課程科目 內容 時間與方式
6.專業課程 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 1. 學習地震、風災、水災及火災之個人與居家防救災準備及因應對策。  1小時(講授)
2. 避難疏散的原則。 
3. 災後生活維持的因應原則。
7.專業課程 個人與居家防 護措施(情境 練習) 將前項《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課程所上之內容實際操作,例如疏散避難演練、火災滅火、火災逃生及地震避難等。 1小時(實作)
8.專業課程 社區防災工作 推動與運作 1. 瞭解社區防災之推動及運作。  1小時(講授)
2. 瞭解社區防災的工作內容。 
3. 瞭解社區中防災士之職責。
9.專業課程 社區避難收容 場所開設與運 作 1. 社區防避難場所之運作流程。 1小時(講授與實作)
2. 防災士於避難收容階段能扮演的角色。
3. 避難所相關營運遊戲(例如HUG、…等)實作課程。
10.專業課程 防災計畫實作 與驗證 1.災害圖上訓練(例如:DIG、…等)實作課程。 3小時(講授與實作)
2.綜合以上所學課程內容,透過推演與實作來驗證並學習靈活運用。

 

3 目前內政部所辦理之「進階防災士」培訓基本救援救護課程表(總計24小時)

項次與課程分類 課程科目 內容 時間與方式
1.進階基本救援救護課程 基本救援技術 1. 簡易搜救的原則、任務範圍、 應用時機與基礎培訓需求。  12小時(講授與實作)
  2. 個人防護裝備的選擇與使用方法。 
  3. 簡易搜救的安全準則及協助受災民眾的方法(情境想定)。 
  4. 與政府正規救援行動的銜接。
2.進階基本救援救護課程 基本救護技術 1.  救災護理及各類型傷情處置訓練。  12小時(講授與實作)
2.  社區緊急救護行動之準備與團隊合作。
3.  基礎生命維持技能BLS訓練。 
4.  社區大量傷患事件之因應管理對策。

 

4 目前內政部所辦理之「進階防災士」培訓進階課程表(總計18小時)

項次與課程分類 課程科目 內容 時間與方式
3.進階課程 避難收容處所開設 1. 避難收容處所的空間配置規劃、分工與後勤管理。 2. 避難收容處所管理運作實作培訓。 6小時(講授與實作)
4.進階課程 強化企業合作與安全防護 1. 大規模災害及衝突對企業的衝擊(情境想定)。  6小時(講授與實作)
2. 企業持續營運及安全防護模擬實作(類似HUG兵推)。
5.進階課程 警報訊息接收傳遞與通訊方法之推廣 1. 警報訊息種類、e點通使用與推廣。  6小時(講授與實作)
2. 通訊方法實作。

 

5 筆者建議每2~4年回訓再增加「進階防災士」培訓回訊專業課程表(總計36

項次與課程分類 課程科目 內容 時間與方式
1.進階回訓課程 社區工程災害勘查判別 1.  山坡地災害介紹。 12小時(講授與實作)
2.  山坡地崩塌與降雨地震及不當開發行為等因素關係介紹。
3.  國內地質情況與山坡地災害關聯性介紹。
4.  孤島避難地區山坡地可能向下運動崩塌的徵兆與預警措施之建議。
5.  孤島聚落等疏散撤離路線與安全範圍的擬定。
2.進階回訓課程 建築災害勘查判別 1.  孤島避難收容處所建築四周環境之勘查與安全判識。 10小時(講授與實作)
2.  孤島地區建築結構系統之勘查初判。
3.  警戒建築之初級防護與預警判識。
4.  危險建築判查與緊戒及撤離路線之擬訂。
3.進階回訓課程 UAV與AI之協助判斷孤島區域 1.  國內外UAV結合AI技術應用在山坡地邊坡勘查之實例介紹。 14小時(講授與實作)
2.  UVA空拍資料之轉錄傳輸與AI影像判識之應用介紹。
3.  後端資料庫的現場模型建置與專業技師之判斷討論。
4.  UAV裝備平時保養與使用維護之簡說。

 

 

照片1  20247月凱米颱風重創臺灣北迴

鐵路 K53小清水溪橋段西正線中斷情況

(賴明煌攝)

 

照片2  2024403花蓮地震重創北迴鐵公路

崇德車站西南側臺鐵工程人員搶修情況

(賴明煌攝)

 

 

 

 

照片3 20244月豪雨重創臺鐵平溪支線

邊坡崩塌,臺鐵工程人員搶修情況

(賴明煌攝)

 

照片4  颱風對嘉義縣1622~4K處大型

崩塌釀場鑄基樁一半裸露近乎破壞

(賴明煌攝)

 

 

 

 

照片5  莫拉克颱風對臺18線阿里山公路

59K石壁站路段崩塌阻斷多日形成

孤島效應(賴明煌攝)

 

照片6  20218月集集線23號隧道上方

邊坡大型滑落迄今臺鐵工程人員搶修情況

(賴明煌攝)

 

 

 

 

照片7  2024年北迴鐵公路頭城天狗岩

路段西側上邊坡臺鐵工程人員進行

邊坡防護情況(賴明煌攝)

 

照片8  202463基隆市潮境公園

路口處台2線公路發生土石崩落情況

(賴明煌攝)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