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502 | ||
| ||||
| 營建、社會工作於永續架構下的交會 邱瑀庭 社會工作師、陳泰安 技師 前言 房子不只是「居住的容器」,更是承載安全感、家庭關係與社區互動的重要場域。然而,我們卻時常忽略一個事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擁有安全、合宜的居住環境。在台灣,高房價壓力、租屋市場供需失衡、偏鄉基礎設施不足,讓弱勢者的生活條件被不斷限縮。對於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或外籍移工而言,居住問題更像是一連串交織的挑戰。 對社工而言,「人」的生存與發展不能脫離「空間」的支撐;對營建專業來說,建築也不該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而是要承載社會多元群體的需求。當我們談永續,不僅止於環保、節能、低碳,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空間規劃與社會支持之間搭起橋梁,使城市發展與居民生活品質能同時獲得長期保障。 營建 × 社工:從需求到設計的交會 (一)社會住宅的啟示 台灣近年推動社會住宅,除了提供合理租金,更開始嘗試「社工駐點」的模式。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單純的「屋頂」無法解決弱勢家庭的問題,他們需要的是有人可以陪伴、協助串連資源,甚至是社區鄰里的重新接納。 在新北市、新竹及台中等地的社會住宅,嘗試對應到Target 11.7(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的精神,已有案例引入社區服務站,提供家庭支持、親職教育、社區活動。這樣的安排,社宅居民不僅僅是獲得一處居所,而是能夠重新建立社區連結、感受到歸屬感。對單親媽媽來說,這意味著孩子有安全的遊戲空間;對青貧族群來說,這代表社會願意給他們喘息與重新出發的機會。社會住宅的營建,若能在設計初期就與社工合作,將「人」的需求納入平面規劃中,例如多功能公共空間、鄰里共享廚房、心理支持服務據點,那麼「房子」就會真正成為「家」。 (二)災害與韌性重建 九二一大地震、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以及近年的花蓮地震,都告訴我們:營建不僅是工程技術,更攸關社區如何重建生活秩序與社會網絡。災後重建除了要蓋房子,更要重建社區凝聚力。這時社工進場,陪伴受災戶、進行心理重建、促進社區自助,與土木專業並肩合作。如果營建設計能預留安全避難空間、社區公共聚會場域,那麼災後的「軟性支持」才有場地運作,讓人與空間一起變得有韌性。所謂的永續,不僅是「房子能夠抗震多少年」,更是「社區能不能在災後繼續活下去」。 如九二一後的「921重建基金會」便引入社工參與,呼應了Target 13.1(加强對氣候災害的抗災能力和調適能力)與Target 11.5(减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透過陪伴居民討論重建方案,減少「被動安置」帶來的疏離感。同樣地,在花蓮地震後,許多非營利組織也在臨時安置所設置心理支持角落,幫助孩子們透過遊戲表達創傷經驗。 (三)弱勢群體的空間需求 老人家需要無障礙空間,身心障礙者需要通用設計,兒少需要安全的遊憩場域,移工需要合宜的宿舍。這些都是營建必須納入的元素,但往往被忽略。社工在第一線服務時,最清楚「人」的需要,因此若能在規劃初期就納入社工的觀點,建築物就不會淪為「冰冷的空殼」。舉例來說,許多老人住宅在設計時只考慮到電梯與無障礙設施,往往低估了社交互動空間的重要性,導致長者雖然住得安全,但依然感到孤單。這正是營建需要社工專業來補位的地方,也是GRI 413(當地社區)的實際體現。 永續思維的導入:SDGs 與跨世代責任 當我們談「永續」,往往想到太陽能板、綠建築指標、節能減碳。但事實上,永續發展核心在於「人」能不能長期安居樂業。社會永續和環境永續同樣重要,否則就會出現「建築很環保,但居民活得很痛苦」的矛盾。這裡可以對應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 1. 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不只是減碳或綠建築,而是確保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安全、適當」的住房。台灣社會住宅政策就是一種嘗試,但需要更進一步,將社工、社區參與、弱勢支持納入。 2. SDG 10:減少不平等 居住正義與社會融合是永續的核心。若營建只服務有錢人,將製造更大的斷層。社工在推動「社區共融」上能發揮影響力,例如青銀共居、跨世代照顧模式,讓不同世代的人在同一個社區內互助。 3. SDG 3:健康與福祉 空間規劃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例如是否有綠地可供休閒,是否有社區中心促進互動。當一個社區提供的不是「孤立的套房」,而是「共享的公共場域」,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態會截然不同。 當然更是GRI 20(經濟績效)、GRI 413(當地社區)以及GRI 416(客戶健康與安全的實際作為)。 實踐的可能與未來展望 1. 永續社宅與社區共生:結合綠能設計、社區互助與跨世代共居模式,使社會住宅不僅是居住安置,更是促進社會融合與共同生活的長期選擇。 2. 災害前瞻規劃:在設計階段預留社區韌性空間,如多功能避難所與共享廚房,使建築在平時與災時都能發揮最大效益。 3. 跨領域合作平台:建立營建專業、社工、政府與居民的對話機制,推動社區共創,確保空間規劃能真正回應多元需求。 結論 營建專業與社會工作看似不同領域,卻在永續發展脈絡下呈現高度交集,其共同目標皆指向「建構能支持人類安居與社會共融的空間」。永續不應僅被視為環境議題,而是涵蓋社會支持、心理福祉與社區參與的整合性課題。 在此框架下,營建專業需超越物理空間設計,將使用者的多元需求納入規劃;社會工作亦不僅限於人際與資源的調和,而是應積極介入空間治理與社區規劃。政府、專業者與民間部門之間的跨域協作,將是推動「以人為本、以社區為核心」永續藍圖的關鍵。唯有透過此種跨專業對話與合作,城市空間方能兼具韌性、包容性與永續性,使其不再只是物質建築的集合,而成為真正承載社會連結與長遠發展的生活場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