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500 | ||
| ||||
| 地質鑽探報告之判讀經驗談 林士誠 技師 一、前言 不論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或施工階段,地質鑽探(調查)始終是工程的先行者,其主要內容包含有:提供工址地層組成(及地下水位)狀況、現地試驗與實驗室力學試驗成果、地層堅實或強弱程度。而前述各項經彙整後可得“地質鑽探報告”,類似工址範圍內之大地“健檢”報告書,紀錄著各項試驗(或監測)結果,並顯示各試驗指標。 通常整本“地質鑽探報告“中,最被“關心”的就是標準貫入試驗N值與地層參數簡化表。其中,地層參數簡化表可說是鑽探報告的“靈魂”,在鑽探調查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項試驗成果、地層分類與分析,均涵蓋於此表中。除幫助工程師,快速掌握工址地層特性,亦可據以研提合理之工程對策,惟工址地層變異性大時,鑽探報告中所揭櫫之各項指標(如含水量、顆粒粒徑、塑性指數及液性指數等)、地層分類與強度等,便須謹慎考量及判讀,才不致於施工時,造成〝大災難〞。 地質鑽探報告,有時也稱為〝地基調查報告〞,可分為紀實與分析二部分,其中,紀實報告包含:地層柱狀圖、現地試驗及探測結果、取得樣品及室內試驗結果、地質剖面圖、地層分類及描述及地下水等(參考〝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分析部分包括:區域性潛在地質不利因素、建議之地層大地工程參數、建議之基礎型式及設計準則等(參考〝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前述兩部分通常合而為一,有時,會應業主要求,進行一些特殊試驗或分析,如水質檢驗、化學試驗等。 (一) 地質鑽探 地質鑽探可分為陸上鑽探及海上(河上)鑽探兩種方式,其中,陸上鑽探,如圖1所示,即為一般所採用之鑽探工法;海上(河上)鑽探,需於海上(或河上)架設浮台再行施鑽。
(1) 現地取樣:(a)劈管取樣(小樣)——供物理試驗、(b)3英吋薄管取樣(不擾動土樣)——供力學試驗、(c)岩心取樣及(d)全取樣——特殊工程之需。 (2) 現地試驗:(a)SPT(標準貫入試驗N值)、(b)CPT(圓錐貫入試驗)、(c)LLT(孔內側向載重試驗,ASTM D4719-87——用於評估地盤之變形特性,如靜止土壓力係數k0、變形模數E、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強度等)、(d)十字片剪試驗,ASTM D-2573——主要實施在軟至中稠凝聚性土壤,如圖2所示,求得不排水剪力強度)、(e)平鈑載重試驗(ASTM D1194——常應用於淺層地表下即遭遇極堅硬地層(如卵礫石層)之承載力及沉陷量評估)、(f)現地透水試驗(包含定水頭試驗及變水頭試驗兩種)。 (3) 實驗室試驗:(a)一般物理性質試驗、(b)力學(三軸壓縮)試驗、(c)單軸壓縮試驗及(d)岩石試驗等。 另有地表地質調查、地球物理探測、遙測判釋、試坑、槽溝試挖、地質鑽探及現地試驗等 (二)鑽探密度、深度與鑽進方法 一般鑽探密度、深度均會符合〝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之要求,即(基地面積每600m2或建築物基礎涵蓋面積每300m2者,應設置一處鑽孔;每一基地至少2處,基地面積>6,000m2,或建築物基礎涵蓋面積>3,000m2之部分,得視基地地形及地質情況調整調查密度),若為補充地質鑽探,則不在此限。鑽探深度之決定,亦需符合規範之要求。 鑽探施作空間(寬×長×高)約需3.0m×8.0m×7.0m。鑽進工法隨地層狀況不同而異,而各工法之適用地層及優缺點如表1所示。
(三) SPT標準貫入試驗N值 標準貫入試驗N值為土壤對劈管貫入阻力之一種試驗記錄,可使設計者對地層堅實緊密程度有大致上的概念,Terzaghi & Peck(1967)訂出SPT N值與土壤的關係,如表2所示。
眾所週知,打擊數(N值)受限於地鑽探領班個人習慣、出力大小、夯捶拉高位置(63.5kg(140磅)重夯錘,以76.2cm(30吋)之落距)等因素之影響,除非同一工址,兩部以上鑽機(即不同師傅),或補充鑽探(不同鑽探班底),可進行比對,否則難以去除此人為因素。近年來,為探求土壤液化潛勢區之地質狀況,人工敲擊法已改採自動落錘法(詳圖3所示),來取得N值。 (四)地下水位與水壓力 工址範圍內之地下水位及水壓力,分別以水位觀測井及水壓計來量測,在無受壓水層之情況下,都呈靜態水壓力分布。地下水位為地下水處於平衡時之常態水位高度(若鄰近有抽水狀況,則可能較常態水位略低些),其設置深度不需太深,通常約10m~15m之間。有時,鑽孔未設置觀測井,會於鑽孔內量取水位(每天早上開鑽前量測),此並非實際之地下水位而是鑽孔內水位;另有利用驗深管(每一鑽孔均會布設)之水位高,作為地下水位。 對於水壓力之量測,主要是為了解某一深度內之水壓力,當觀測所得之水壓高於地下水位(或地表),即表示地層存在受壓水層,後續於工程進行(如基礎開挖)時,需注意浮力所引致之問題。 三、鑽探報告判讀 地層層次分類,除彙整工址內各鑽孔剖面圖(含N值、地質分類)(如圖4所示)外,也需參考物理性質試驗成果(即鑽探報告內〝鑽探及土壤試驗一覽表〞,如表6所示)與力學試驗成果等。在判讀時,更要配合地層堅實緊密程度,參考地層參數簡化表,研判地層分層之合理性。以下依據圖4地層剖面圖,來說明。 (一)地層堅實緊密程度 對於地層堅實緊密程度,常以N值作為判斷依據(如表2所示),各層次(如圖4之Ⅰ~Ⅴ層次)所得之平均 (二)巨厚地層分層 一般就同一層次地層而言,因其土壤性質相同,故會以整層次之所有N值,採算術平均方法求得平均 (三)軟弱黏土層之判讀 前述砂土層,大都以N值進行判讀,然而,對於黏土層,尤其是軟弱黏土層(N=1~4),判讀時,更需謹慎,若以案例1(圖4)第Ⅱ次層而言,其平均 1.黏土層判讀依據公式 含水量對黏土影響較大,因而,可應用下列指標研判黏土之稠度。 (1)塑性指數 塑性指數公式為PI=LL(液性限度)-PL(塑性限度),其範圍值如表3所示,顯示PI>40 土壤屬於高塑性
(2)液性指數LI 液性指數定義為 亦可寫為
液性指數LI可用來表示原狀土壤(或不擾動土壤)之稠度。當自然含水量Wn很接近液性限度LL時,可視為軟弱(Soft)粘土;當Wn>LL,會使LI>1,而此狀況下,土壤未被擾動時,可能穩定,但突然震動(如地震),則可能使土壤呈液性狀態;Wn很接近塑性限度PL則可視為硬(Stiff)粘土。
(3)稠度指數CI 2.應用指標判讀(案例二) 黏土地層(案例二),共取4組小樣進行物理試驗,如表6所示,即鑽探及土壤試驗一覽表。藉由地層所進行之物理試驗,判讀土壤稠度。 判讀(1)法:由表6標準貫入試驗N值,得知平均 判讀(2)法:由表6中之塑性指數,可得平均,屬中等塑性土壤;由4組試驗,顯示範圍介於16.1%~22.9%之間,屬中等塑性~較高塑性土壤。 判讀(3)法:藉由公式,以液性指數LI或稠度指數CI研判,其所得成果如表7所示,顯示地層屬軟弱~極軟弱土壤。 由前述三種判讀方法顯示,判讀(1)法,僅能概略獲知地層堅實疏鬆程度;判讀(2)法,可判知土壤可塑性程度;判讀(3)法,經黏土稠度之研判,可明確得知黏土軟弱程度。因此,利用鑽探及土壤試驗一覽表中所得之相關指數或參數,較可正確判讀地層之堅實軟弱程度。
四、結語 1.對於地質鑽探工法,現地取樣、現地試驗及實驗室力學試驗等之掌握,判讀鑽探報告所楬櫫之各項參數及指標之前,除須先檢視鑽孔密度、深度是否符合規範要求外,更要配合地層堅實緊密程度,參考地層參數簡化表,研判地層分層之合理性。 2.雖然地層堅實緊密程度,常以N值作為判斷之依據,但對於巨厚之地層,仍須謹慎考慮土壤組成(顆粒分布比例)變化情形,可將巨厚土層再區分為多個次層。 3.地層分層,常以該分層之所有鑽孔進行算術平均。然而,採用此方法,若遭遇軟弱地層,則常會引致對土壤堅實鬆軟程度的誤判。 4.對於軟弱黏土地層之判讀,除以N值、值判讀外,建議仍需採用液性指數LI或稠度指數CI進行研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