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99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劉冠廷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太平洋的孤島世界復活節島

陳政昇 技師

復活節島(Rapa Nui)位於南太平洋的孤懸角落,「復活節島」是歐洲人命名的,因為1722年復活節這天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探險家發現了這座島。而當地人稱它為「Rapa Nui」,也是該語言的名稱。

該島面積約為163.7平方公里,大約是台北市的60%。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直線距離最近的陸地也超過2,000公里,卻擁有震撼人心的文明遺跡與壯麗景觀。

這裡的地形由三座火山構成,呈現出一個幾乎等邊三角形的外觀,火山與火山之間的丘陵地帶,分布著綠地、峽谷與火山岩層。復活節島的美不在於規模宏大,而在於它神祕的歷史、島民堅毅的生活方式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而這些故事的開端,要從一位國王說起。

根據口述歷史,起初這裡由玻里尼西亞人在來到該島的時候,也帶來香蕉、芋頭、番薯、甘蔗、構樹果實等植物以及家雞,大約在公元800~1200年間,有位先知夢中得知海的彼端存在一塊肥沃之地。這位先知的話打動了他們的國王,國王遂派遣七位勇士乘船出海,最終抵達了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他們將消息帶回後,國王便帶著全家、部屬及皇后一同遷居此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皇后其實是國王的妹妹,而非配偶,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特殊家族制度。

島嶼最初被劃分為北部的國王領地與南部的皇后領地,並進一步細分為18個部落,每個部落擁有自己的土地、神殿與祖先祭壇。居民為了祈求祖靈庇佑,將骨骸埋於祭壇基座下,並在上方建造象徵部落榮耀與力量的「摩艾像」,時間大約是1,100–1,600年之間。越大的平台與摩艾,代表該部落越興盛富有。部落貴族多居於以石頭圍成船形的屋舍中,而一般百姓則住在洞穴或草屋中。

摩艾像是復活節島最具象徵性的文化遺產,全島約有1,000多尊,400多尊仍留在Rano Raraku的摩艾工廠一座原始的火山。當時人們會先在火山石上粗雕摩艾主體,再切斷連接石基的部分,讓摩艾順著坡道滑落至平地。落地後再由石匠進行細部修飾,包含眼窩、鼻樑、耳垂,甚至身上的裝飾紋路。完成後,透過繩索與木樁,花上數年時間移動到村落前的神殿平台上豎立起來,以當初的科技水平,6個人5個月可以刻出小摩艾像,越大越高則需要越多時間,但移動摩艾像到祭壇基座則需要2.3年的時間。

然而,隨著人口增加與過度砍伐,島上樹木幾乎絕跡,失去木材後連移動摩艾的技術也遭廢棄。隨著糧食短缺、鳥類被捕食殆盡、人們甚至開始互相攻擊與傳說中的人吃人行為,摩艾像信仰瓦解,部落間互相推倒對方的摩艾像作為挑釁與掠奪的象徵。因此今日所見站立的摩艾,多為近代重建。

在摩艾信仰衰退後,在地人創立了新的信仰體系,約莫1700–1860年之間,以「鳥人」神話作為權力象徵。每年舉行「鳥人比賽」選出新任國王,競賽內容包含從懸崖一躍而下、游泳4公里至小島取回第一顆鳥蛋,再原路返回,是對參賽者體能與意志的極大挑戰。只有訓練五年以上的勇者才能參加,勝者所屬部落也因此獲得一整年的榮耀,優勝的族長可以成為當年的國王。這項競技直到1887年才因殖民政府與基督教傳教士干預而終止。

近年來透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Rapa Nui島和智利政府達成協議,擁有土地自由與財務自由的基本權利,人民不用納稅給智利政府,島上的收入由島民自行處理,疫情期間封島兩年,他們甚至回到自耕農的狀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如今島上居民約8,000人,其中有5,000人為原住民拉帕努伊人,其餘則為近代遷入的新住民,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透過觀光復興其文化。每年2月的「皇后節」重現昔日傳統儀式,吸引世界各地旅人前來朝聖。來到島上可以走訪多座摩艾像,摩艾工廠,參加火山健行、觀星、騎馬探險,甚至下海尋找海下的摩艾像,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冒險看看這片異世界。

7勇士摩艾像

 

摩艾像與傳統舞蹈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