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99 | ||
| ||||
| 社論 | |
| 論台灣營造產業人力荒,青年斷層危機轉型 根據勞動部統計,我國營造業從業人員35歲以下從業人口比例不足 15%,且平均年齡已超過 46 歲。此年齡結構若持續惡化,將影響我國未來十年建設進度與品質。即使我國營造建築案近年看好、案源穩定、標案熱絡,但現實執行面卻常常陷入「無人可用」的困境。營建人力荒造成公共建設與都市更新延宕、房價與建築成本持續墊高、國內營造產業競爭力下降之現象,都是需要正視並且轉型的嚴重問題。 我國勞動力不足體現於各大重要公共工程,摘自公視新聞網的產經新聞「淡江大橋預計年底前完工。在這樣冬冷夏熱、風吹日曬、完全沒有遮蔽物的施工環境,就算開出高薪,還是越來越少本國勞工願意參與。有經驗的本國勞工,甚至要開到日薪接近一萬元才能搶到人,不然無法和科技業競爭。」另內政部國土署發布之「2024營造業經濟概況」,顯示全國營造業正面臨5.3萬名勞工短缺的現況,比前年短缺數再增加4,294人,其中基層勞工缺口最大,高達3.98萬人。雖政府已核配了1.5萬名的營建移工,仍然沒辦法填補營造業的勞動力缺口。根據營造業公會資料,台灣營建業缺工尤以模板工、鋼筋工、泥作工等基層技術工最嚴重,上述工種都是公共工程的中流砥柱。現役勞工平均年齡更是超過 50 歲,青年投入不足,出現斷層危機。以上現況直接造成營造成本與工期壓力,人力不足導致工資上漲,營造成本增加。工期一再延宕,影響公共建設、民間工程交付,甚至衝擊房市。 深究台灣營造產業人力荒導致入行供給不足原因,1.少子化:因生產力下降,使我國整體勞動人口下降,基層勞力供給緊縮,勞動人口下滑建設需求卻在攀升。2.工作環境艱困:高溫、粉塵、噪音、危險性高,導致入行吸引力不足,相較於資訊科技業安逸環境,缺乏競爭。3.外勞政策限制:聘僱名額、工種限制,使得業者難以快速補充人力。4.技術傳承斷層:年輕人進場少,技術工逐漸退休,專業工班出現人力斷層,青黃不接。 觀察台灣營建業人口流失之重大契機,發生於前幾年疫情期間大量的外送人手招聘,外送產業有更自由的上下班時間,且薪資待遇不落人後,直接衝擊營建業的勞動力人口,至今仍未完全回復。綜觀人才招聘就是各行業的利多拉鋸戰,本報建議台灣營造產業人力危機轉型之短期對策,首要改善薪資待遇,提升基層人員日薪或專案獎金,讓工作報酬更具吸引力。建立「專業工匠等級制」,量化技術工種升遷待遇機制。其次鬆綁外勞政策,提高營造業聘僱外勞比例上限。並放寬外聘工種限制,讓更多技術工種納入外勞聘用範疇。引入「專案外勞」制度,針對大型公共工程快速補足人力。逐步改善工地環境,推動智慧安全管理,降低工安事故率。強化遮陽、休憩空間設施,改善工人形象與實際體驗。轉型之中期對策,應導入智慧工地,應用BIM、IOT 監控、AI工安系統,配置自動化工法與機械取代高危性工作。推動人才培育計畫,建立「專業學程」或「工班學徒制」,與技職體系結合。提高政府補助,吸引青年參與職業培訓,並保障就業。引入跨域人力,吸納退役軍人、技術轉業者、或其他產業失業勞工。輔導轉職訓練,縮短適應期。轉型之長期對策,為優化我國營造業固有印象,如文化地位翻轉,加強政府推動「建築職人文化」的尊重。透過專業認證,讓營造業被視為「有技術、有成就」的專業。推動產業升級,完善系統化建築技術(如預鑄、模組化建築),降低臨時人力依賴。完善智慧營造生態系,結合資訊、機械、材料科技。突破國際合作,與東南亞國家簽訂人力合作協議,建立穩定人力輸入管道。同時輸出台灣營造技術,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總結來說,要對抗台灣營造產業人力荒惡化,短期內,依賴外勞補充與薪資提升;中期著眼於智慧工地及人才培育;長期則應從產業升級與形象翻轉著手。唯有提升營造業的整體形象,才能避免「只補人卻不改變就業環境」的惡性循環,真正實現營造業成為年輕人就業的首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