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98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鄭峯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紅磚新生:營建廢棄物轉化為高值混凝土之創新應用

黃兆龍土木技師

/美國伊利諾大學管理碩士及材料博士/

專利技師/ 顧問/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磚瓦化塵土,科技展新顏,

循環再利用,建材更堅韌。

廢料成寶藏,環保又節能,

都市金手指,永續向前行。

前言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日益匱乏的今日,營建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永續發展挑戰。根據環境部112年統計報告,台灣營造業或建築拆除業申報廢棄物數量約212萬公噸,但內政部建築廢棄物產生量推估研究指出,實際產生量可能高達1,100萬公噸,其中紅磚類廢棄物占比約10-30%。若能有效回收再利用,不僅可減輕環境負擔,更能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本文將探討紅磚廢棄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活化再利用方法,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混凝土膠結料及粒料,實現「化腐朽為神奇,轉廢料為黃金」的循環經濟理念。

一、紅磚廢棄物的物理化學特性

紅磚廢棄物主要由黏土、矽砂、鋁礬土、氧化鐵與石灰等成分組成,其中二氧化矽含量高達50-60%,氧化鋁約15-25%,氧化鐵5-10%,氧化鈣則有5-15%正是這些成分賦予了紅磚獨特的卜作嵐反應性,使其在適當處理後能夠「浴火重生」,成為優質的膠結材料。

筆者研究室中越南碩士生Tran Thi Khanh Dung研究發現(文獻12)紅磚粉經過精細研磨後,其粒度可達D90小於45微米,比表面積超過300平方米/公斤,這些微小顆粒在顯微鏡下宛如一顆顆紅寶石,閃爍著再利用的無限可能。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紅磚粉已通過TCLP毒性溶出試驗、總氯離子含量、石綿與輻射檢測,證實其安全性與環保性。

二、紅磚廢棄物的活化再利用技術

1.都市採礦:垃圾堆中的紅寶石

「都市採礦」(Urban Mining)透過分離式拆除工法,可在源頭就有效分類出可再生的紅磚、混凝土塊、磁磚與砂漿材料。筆者參與的歐盟SUSCON計畫中,發現這種「城市淘金」的過程不僅環保,還極具經濟效益。伊索比亞博士生Mitiku Damtie Yehualaw在研究中專注於紅磚粉及磁磚粒料(文獻13),成功將其製成高性能混凝土,展現出廢棄物「華麗轉身」的無限可能。

2.再生製程:廢磚變黃金的煉金術

紅磚廢棄物的再生製程包括:分類與收集,依照材質、來源進行初步分流;破碎處理,利用破碎設備將大塊磚塊化為粒料;洗選與篩分,清洗並控制粒徑;研磨處理,將粒料研磨成粉,提高比表面積與活性;最後是儲放與應用,依用途儲存分類後,應用於預拌混凝土或其他建材製品。

3.國際研究計畫:紅磚廢棄物的全球舞台

筆者參與歐盟RE4計畫的四年歲月中,見證了紅磚廢棄物在國際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這些看似平凡的紅磚碎片,在科學家們的巧手下,搖身一變成為地聚物(Geo-polymer)原料,製作「近零碳綠混凝土」;化身為鹼性活化材料膠結料,展現非凡的黏結力;變身為輕質粒料,為混凝土減重增效;甚至調配成乾料包等預拌產品,方便施工者使用。(: RE4:REuse and REcycling of CDW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in energy efficient pREfabricated elements for building REfurbishment and construction, 在建築翻新和施工中,重複使用和回收 CDW 材料和結構,生產節能預製構件。)

研究團隊中,徐瑋良碩士生的研究顯示,緻密配比設計法(DMDA)應用於鹼激發再生粒料混凝土,不僅可提高其工作性,還能顯著改善其耐久性能。

三、紅磚廢棄物在混凝土中的創新應用

1.紅磚粉:混凝土世界的「紅寶石」

由於其卜作嵐反應性,紅磚粉可部分替代水泥作為膠結材料。KhalafDeVenny(2004)的研究發現,添加適量紅磚粉的混凝土可達到34.2-86.2 MPa(5,000~12,000 psi)的抗壓強度。更有趣的是,當添加5%矽灰時,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耐久性顯著提升。

在地聚物綠混凝土的配方中,紅磚粉用量達300-350 kg/m³,與鹼性活化劑、粗細骨料、水和外加劑共同演繹一場「綠色交響曲」。而在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中,紅磚粉雖然用量較少(100-150 kg/m³),但依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2.紅磚粒料:混凝土的「輕量級選手」

紅磚廢棄物經破碎後可作為混凝土粒料使用。PoonChan(2006)的研究指出,這些紅磚粒料的多孔結構有助於改善混凝土的隔熱性能和減輕自重,讓建築物在夏天不再「汗流浹背」,冬天不再「瑟瑟發抖」。

市場上已有成功案例,如磊篩克細粒料(Recycled Fine Aggregate),這種以B5機製砂(磚砂)為原料的產品,具有多孔、輕質、隔熱的特性,已取得綠建材標章。而以磊篩克細粒料製作的磊篩克混凝土,則以其高抗壓、環保的特性,贏得了R類綠混凝土標章

四、紅磚廢棄物混凝土的性能特點

1.力學性能:不容小覷的「紅磚力量」

紅磚廢棄物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可達C20-C40(3,000~6,000 psi)等級,坍度在180-220mm之間,工作性良好;凝結時間適中,初凝大於45分鐘,終凝小於12小時。

研究室中,越南碩士生阮明孝研究顯示(文獻15),纖維加固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性質與耐久性能表現優異。而楊舒棣碩士生關於綠混凝土設計方法的研究(文獻16),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科學、系統的配比設計思路。

2.耐久性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紅磚品質」

紅磚廢棄物混凝土在耐久性方面表現優異。紅磚粉多孔結構可吸收部分自由水,減少混凝土乾縮,尤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自體收縮;紅磚粒料變形模量較低,可緩解內部應力,減少裂縫產生;紅磚粉的卜作嵐反應可填充毛細孔隙,提高混凝土密實度;紅磚粉可降低混凝土中的氫氧化鈣含量,提高抗硫酸鹽侵蝕能力。

3.環境效益:紅磚廢棄物的「綠色貢獻」

紅磚廢棄物混凝土的環境效益顯著。美國環保署(2015)的報告顯示,生產「綠混凝土」可減少約70%的碳排放;粒料生產階段相較天然粒料製程可減少約25%的碳排放;每年可處理約3.6萬噸營建廢棄物中的廢棄紅磚;減少天然資源開採,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五、實際應用案例

1.國內案例:紅磚廢棄物的「台灣奇蹟」

在台灣,宥辰興業集團將紅磚廢棄物再利用理論付諸實踐:磊篩克混凝土已廣泛應用於28件民間建案與3件公共工程;2021年以再生循環技術獲得全亞洲第一張C2CCradle to Cradle)產品認證2023年順利完成C2C認證續證,顯示產品品質穩定。

2.國際案例:紅磚廢棄物的「世界舞台」

在歐盟SUSCONRE4計畫中,紅磚廢棄物在國際舞台上表現精彩:義大利米蘭的社會住宅項目使用再生紅磚混凝土,節省建造成本15%;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公共設施採用紅磚廢棄物製作的預製構件,減少碳排放60%;德國柏林的辦公建築翻新項目使用紅磚粉地聚物混凝土,提高建築能效30%

六、未來展望與建議

1.技術發展方向:紅磚廢棄物的「未來可期」

紅磚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的未來充滿可能。我們可以開發更高效的紅磚粉活化技術;研發紅磚廢棄物與其他廢棄物的協同利用技術;探索紅磚廢棄物在特種混凝土中的應用潛力。

研究團隊中,越南博士生黃重福教授的研究顯示(文獻17),利用混合飛灰與稻殼灰生產鹼激發膠體與綠建築磚,可以進一步提升紅磚廢棄物的利用價值。而越南博士生Duy-Hai Vo教授關於鹼激發材料性能的研究(文獻18),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材料微觀結構與宏觀性能關係的深入理解。

2.政策建議:紅磚廢棄物再利用的「助推器」

為了促進紅磚廢棄物再利用,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建議將分離式拆除工法納入建築法規強制性規範;在公共工程採購中納入再生建材最低使用比例;促成地方政府設置更多區域型再生資源產業園區,實現地產地消,減少運輸成本和碳排放。

結語

紅磚廢棄物再利用不僅是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營建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透過科技創新與政策引導,我們可以將廢棄紅磚轉化為高值混凝土材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為建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團隊與學生們的貢獻功不可沒,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為這個領域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而國際合作計畫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經驗,讓研究成果能夠「走出實驗室,走向世界」。

讓我們攜手共進,將紅磚廢棄物這顆「廢棄的寶石」重新打磨,讓它在循環經濟的舞台上綻放璀璨光芒!參考文獻

1.      環境部,「112年事業廢棄物申報量統計報告」,2025

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廢棄物產生量推估之研究」,2006

3.      吳育偉等,「都市採礦與營建循環經濟之實踐:以宥辰興業集團為例」,2025

4.      Deboucha, S., & Hashim, R., "A review on bricks and stabilized compressed earth block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ssays, 6(3), 499-506, 2011.

5.      Zhang, L., et al., "Utilization of waste clay bricks as coarse and fine aggregates for concret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12, 217-224, 2016.

6.      Poon, C. S., & Chan, D., "Feasible use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and crushed clay brick as unbound road sub-base", Waste Management, 26(9), 994-1002, 2006.

7.      Khalaf, F. M., & DeVenny, A. S., "Recycling of demolished masonry rubble as coarse aggregate in concret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16(4), 331-340, 2004.

8.      歐盟委員會,"Best practices i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nagement", 2020.

9.      美國環保署,"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Materials", 2015.

10.  "Recycled Brick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 13(2), 45-60, 2018.

11.  Pacheco-Torgal, F., et al., "Handbook of Recycled Concrete and Demolition Waste", Woodhead Publishing, 2013.

12.  Tran Thi Khanh Dung, "The study on the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of alkali-activated fine slag paste and mortar with different alkaline solution parameters and waste red brick powder content", 2017.

13.  Mitiku Damtie Yehualaw, "紅磚粉及磁磚粒料製成高性能混凝土之研究", 2018

14.  徐瑋良, "緻密配比設計法應用於鹼激發再生粒料混凝土之性質研究", 2020

15.  阮明孝, "纖維加固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性質與耐久性能之研究", 2017

16.  楊舒棣, "綠混凝土設計方法及工程性質之探討", 2016

17.  黃重福, "利用混合飛灰與稻殼灰生產鹼激發膠體與綠建築磚之研究", 2018

18. Duy-Hai Vo et al., "Utilization of high-volume mine tailing and by-products in composite binder production: hardened propert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2022.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