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97 | ||
|
平時怠慢治水防災衍生城鎮大淹水之防範 賴明煌 技師/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博士 一、 前言 颱風、豪雨、地震等是臺灣每年必承受的天然氣候現象,目前國內水資源整體管理上,還有頗大的空間須努力。至於每年雨季(5~11月)的颱風、豪雨與梅雨等,均是我們臺灣旱季(12~4月)不可或缺的救命水,特別是近年來的高科技電子產業與相關龐大的供應鏈,對於電、水及土地的需求,真的是重中之重。是故在災前國土開發與產業使用合理配置等、都市區域與街廓巷弄排水系統之與時俱進、規劃設置、改善補強及確實清淤疏濬,就是我們地狹人稠、多山多震又多雨的臺灣,珍貴防災黃金時間該做之事。然而目前內在因素為偏心歪斜地重視外觀包裝與行銷創意,忽略了基本功踏實踐履之重要性。外在因素實係人類政經活動大量排碳致使地球暖化趨速、衍生極端氣候屢創新高、所釀氣候災難侵襲頻率加密與災害規模加劇等。致使國內一般臨海低窪與人工物密集之地區,不僅每年常有淹水澇災一再發生,甚至歷史上從未有災損紀錄之處,也罹災頻傳,令吾人感概世界真的變了。本文針對國內水災街廓巷弄之管理維修事務,提出呼籲與建議各級政府首長與每一位村里長及村里幹事等,要把施政重心放在排水防澇系統最末梢的巡查維護,才可在災中發揮預期排洪功能、並可在災前減少溝內與箱涵內淤積物,防範孳生蚊蟲、防止登革熱、腦炎、瘧疾等發生與傳播(如照片1~3所示)。 二、 可怕罕見的丹娜絲西南颱 這次2025年丹納絲(Typhoon Danas),6月28日在菲律賓薩馬島正東方1,400公里的太平洋西部加羅林群島雅浦島(Waqab),快速生成98W熱帶擾動後往西橫行,並在7月3日經呂宋海峽移入南海東北側。臺灣中央氣象署在7月5日凌晨2點宣布為輕度颱風,自巴士海峽左轉北上直衝臺灣海峽而來,侵臺路徑屬極特殊的9號,為百年一遇罕見之西南颱。不僅颱風的橫向風力,因沒有南北向方位的護國神山~中央山脈。在前緣抵禦消能緩災,遂讓這罕見西南颱破120年紀錄,在7月6日23時40分自臺灣中南部交界處嘉義縣布袋鎮登陸。颱風暴風圈半徑150公里,直撲廣袤無遮的屏高與南嘉雲平原而來。中央氣象署雲林縣口湖測站,甚至觀測到17級強陣風,最大風速高達每秒61.7米。這個沒天敵的西南颱,造成全臺2,454支電力桿與3座345KV超高壓鐵塔倒塌折斷(如照片4~5所示),釀近百萬戶停電達10餘天之久始完全修復。 三、 颱風豪雨公平驗收工程 一般颱風均夾帶強烈氣旋伴隨雨量,這一颱風又引入西南氣流與午後雷陣雨之短延時強降雨(Intense Rainfall with Short Duration)。一波一波侵襲臺灣各地鄉鎮區排水防澇系統、與大地震後山坡地擋土牆防崩結構的保固建設及危險潛勢區域及溪流等地淨空管制措施的落實度,不僅在考驗該區域建設計畫規劃的決策前瞻深度、毗鄰水系相互合作的廣度及建造施工品質和日常維修確實養護之功效;同時也檢驗政府所頒定之國土計畫的妥適度、區域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及其產業使用的合理性與環境地域關係的相悖否?因近30年來,世界各國排碳高居不下,致全球暖化情況加劇,釀極端氣候與激烈災害出現頻率加密及規模加大等日趨嚴重。在這超越歷史紀錄的天然災害日益頻傳,天然災害不做假公平地驗收吾人所做各項工程建設之功能,發現不僅在濱海低窪地區常見的淹水窘態一再重覆出現,近幾年來因都市發展與人為建築的擴展,竟也讓頗多丘陵高地,如豐原后里等近260米海拔城市,竟也頻傳淹水,真的始料未及。 四、 今非昔比故須考慮極端氣候之加害 目前易淹水地區,在過去因為滯洪設施新建完成後的初期,均能撐過當時的豪雨洪水,為何近年來竟會失效,也常成為居民心中的大困惑。例如彰化縣2024年曾獲經濟部「2023年水利建造物檢查評鑑作業考核評估鑑定」非直轄市組冠軍,成為全國少見「水利模範生」,但在今年大自然考驗之下,卻是原形畢露已顯敗象。中央氣象署在2025年7月8日觀測彰化縣永靖地區,出現時雨量最大達153(毫米)mm,發生在10點30分至11點30分之間,且當天10至13點,累積3小時總雨量達266mm;而累積6小時的總雨量,則以彰化福興349.5mm、鹿港308mm、永靖302.5mm、田尾294mm與埔鹽293mm等地為全國之冠。這樣降雨觀測紀錄顯示,丹娜絲颱風雖在前一天已在桃竹地區出海離開臺灣,但該颱風所引進低壓帶與西南風接力帶來強降雨,壟罩臺灣西南部,持續為害。當天強烈對流雷雨胞就在彰化地區上空滯留數小時,造成該地區短時間內大量強降雨、遂傳出淹水災情。甚至遠近馳名的鹿港天后宮廟埕前金爐也快被淹沒了,該廟表示:近五年來幾乎平均每年淹水達15次,讓廟宇與鄰近地區居民苦不堪言;而這經常性淹大水的困境,並非僅是特殊超大豪雨所致,而是該處現有的排水系統,係在30年前所施設,其容量與目前降雨量遠超出歷史紀錄、降雨特性的短延時爆大量、及其下游排洪宣洩區渠道被人工建築廢棄物阻礙與疏忽養護管理、不疏濬等所致(如照片6~8所示)。 五、 治水不能只花大錢蓋硬體 客觀確實追究其經常性淹水原因,發現若干街廓小區域排水與連接大區域之排水均有問題存在。尤其是數百年前就已存在的老舊市街,特別是臨海最早開發的城鎮,因聚落設置頗早,又當時欠缺現代型都市計畫,其街道布設大都因陋就簡。倘若有設置排水土溝,就在公私地間境界線退讓出的路地側邊勉強塞入佈設,不僅狹窄且又彎曲多拐。且諸多老舊排水公共設施高程竟然逆設,讓溝渠水尾比水頭還高、斷面積不足與斷面銜接不順暢等困境,最後釀排水困難與延滯及壅水(Waterlogging)過高,遂溢流排水溝到四周街道造成澇災。在硬體建設上,除了建造年期過久,其排水容量斷面積已不符現在極端氣候降雨紀錄之排水量,故需要檢討雨水下水道設計的時雨量之標準,是否可容納目前有可能超過最大時雨量130mm/hr之強降雨出現。例如這次彰化花壇的時雨量高達153mm/hr,這已非當地既有排水系統所可承荷的鉅量了。若以全國首善之區臺北市(其僅剩關渡與社子島外,全市200年重現期洪水的保護標準)為例,目前雨水下水道最大荷載大約是時雨量78.8mm/hr、下水道最大排水容量 L=74.3m3/hr。若超過這降雨量再加上降雨延時增長,就必然會淹水了。故該市政府目前治水中長期計畫預計目標,其「長期目標」將於2031年以前,提升全市雨水下水道總長度近達600公里,其平均降雨容受力將增至 88.8mm/hr[1],預計提高容量達13.84%;雖然這容量還是難以抵抗前述153mm/hr的暴雨肆虐,但其建設經費已高達數百億元。據經濟部水利署在2023年9月發布新聞:大臺北地區推動臺北防洪計畫,初期、二期、三期實施計畫,與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等的重大工程,總經費超過1,600億元,可確保淡水河防洪達200年的高保護標準[2]。在這20年內臺北市最大時雨量發生在2021年6月4日「0604水災」,市區內大安區臺大氣象觀測所測得雨量209mm/hr駭人紀錄,釀全市12個行政區有9個降雨量,逾越該市最高時雨量保護防線,致當天約近500件積、淹水事件通報與救援之澇災。面對這極端氣候降雨,目前各都市抵抗容受能力實在堪慮,且要達到防災目標值均需再投入龐大預算。故若要預防目前有記錄最高時雨量的暴雨來襲,其所需投入的經費與治理範圍真的極為龐大,相當不具經濟性;若一旦按此標準施作之防洪建設的規模後,未來還是會遭遇到超出歷史降雨量之狀況發生,故稱職的市長與工程師等團隊,是要規設出經濟合理可行之防洪建設,而非盲目地大撒幣超出設計標準建設。 六、 防淹水最需確實管理維修才是重點 低漥地或城市內的水患與降雨所引發的土石流等邊坡崩塌災害,對於民眾而言是極為痛苦之事。要確實防範水患,一般除在治水防洪的昂貴硬體建設投入之外,還需要有確實的軟體管理檢查及養護維修的精準執行。 這次7月28日雲嘉南各縣多處淹水,實因短延時降雨量過大,故這暴雨若下在臺北市必災害更大!上週日本北海道帶廣市創紀錄出現攝氏40O之高溫,全球各地高溫頻傳,面對地球暖化衍生極端氣候肆起,日後降雨會更激烈、更大,海島臺灣治水防洪該怎麼辦呢?筆者建議大方向在國土規劃與都市計畫,要確實依照這降雨紀錄與肇災範圍規模及可能潛勢區等,設定低窪與臨海地區莫蓋工廠與住宅,避免類似嘉義朴子海拔9米之農地上建設台積電AP7工廠,致暴雨大面積淹水之窘境再次發生;或減少開發面積與使用之強度,學習南科在各科技工廠旁普建多處滯洪湖。並在山區集水區與中上游各水系減少人為開發行為,多建離槽式蓄水庫與滯洪池等,盡量讓雨水停在上游拉長滯洪時間,以利滲流入地增加土層儲水蓄洪的涵容量,減低下游市集或低窪地區短時間洪水挹注量之增大。小方面則要禦敵於外,各級政府首長勤做排水系統與清淤疏浚等養護基本工之示範,在每年旱季前就定期檢查與公開評比清淤績效;並在市鎮上游區多做抽水站來分洪,如同阿扁總統那時所做的員山子分洪(如照片9-10),在上游瑞芳用水工結構物與通水直徑12米大隧道導流引導水量1,310CMS導入太平洋,使基隆河達200年重現期距之防洪標準,竣工迄今廿年下游不再大水患。人口密集市鎮區則要減少人為開發外釀增之不透水面積,多建滲流透水之渠道與鋪面或自然地表等增加雨水滲流糙度,以免徒增洩水坡度及洪水速率,以利平原區與臨海地有充足時間的排洪、涵容與排洩洪水量,並減少積、淹水面積及澇災傷害規模等。 謝誌:感謝 賴品寬工程司與 陳韻琦秘書提供珍貴相片。 參考文獻 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下水道工程處,安全防洪海綿城市/ 全市降雨容受度提升計畫/,2018年,,網址:https://heo.gov.taipei/cp.aspx?n=80DB54FC1F6AC7DC ,臺北市。 2. 經濟部(水利署)/新聞與公告,《中央已投入大臺北防洪超過1600億 確保淡水河防洪200年高標準》,網址: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1169,2023年9月5日,臺北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