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97 | ||
|
社論 | |
論 國防與防災的雙重考驗—丹娜絲風災的啟示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灣中南部,沿海鄉鎮淹水成災,農田、道路、房舍盡毀,數萬居民生活陷入困境。災後第一時間,地方政府與救災單位全力搶救、安置災民,但在重建的關鍵時刻,因漢光演習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政府無法調派大量國軍部隊前往災區協助,導致災後復原速度明顯受限。 臺灣位處西太平洋颱風路徑、板塊交界的地震帶,幾乎每年都要面對颱風、地震、暴雨等天災的考驗。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面對外部軍事威脅。這意味著我們在任何時刻,都可能面臨一邊是搶救災區、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另一邊是確保國防安全,不讓敵人有可乘之機。這件事暴露出一個現實問題:在天災與國防之間,臺灣能否同時應對?當颱風、地震、洪水等天然災害來襲時,敵人並不會因此暫停對我們的威脅。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戰爭與災害可能同時發生,而我們不能只準備其中一種。 三國時期,蜀漢在劉備去世後,劉禪年幼即位,內部政局不穩、軍力不足、國力衰弱。曹魏洞察到蜀漢正處於防禦最薄弱的時期,便多次發動邊境攻勢,試圖削弱甚至徹底擊潰蜀漢。最典型的一次,是建興五年(227年)前後,蜀漢因南中叛亂而分兵鎮壓,國內糧草調度緊張,國防力量被分散。魏國趁此時機,對蜀漢邊境施壓,迫使蜀軍疲於奔命。雖然諸葛亮最終穩住局勢,但這段歷史凸顯了一個殘酷的戰略現實—敵人往往會在你最脆弱的時候出手。對今天的臺灣而言,當我們因天災而分散國力,基礎設施受損,社會秩序需要大量資源維持時,正是外部威脅最容易趁虛而入的時刻。 藉由此次風災與演習重疊的真實狀態,本報建議政府應在平時即建立同時兼具國防與防災的制度與訓練整備,確保即使面對大規模天災,也不會削弱國防,反之亦然。本報並建議政府可以重新思考,將國軍任務中「適切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納入制度規劃與演練設計,藉以在平戰轉換及資源調度上,達到國防與防災效能的雙重保障。 1. 建立分層動員機制 國軍必須在戰時與災害應變之間,設計不同層級的動員計畫。例如部分單位可專責災害救援,平時演練與裝備配置以救災為主;另一部分則專注於戰備,不因天災而全面抽調。 2. 強化後備部隊與地方救災能量 後備軍人與民間救災團體應成為災後重建的骨幹。平時可透過演習、訓練與資源投入,使其在災害發生時能迅速接手部分國軍的救災任務。 3. 跨部門協調與資源分配 交通、能源、通訊、醫療等關鍵基礎設施,應該在平時就有備援方案。物資儲備不僅要能應付災害,還要考量戰時需求,避免在雙重壓力下出現斷鏈。 4. 模擬「災害+戰爭」的複合演習 漢光演習或其他大型軍演,可以嘗試設計「天災發生後立即進入戰時」的情境,檢驗我們在雙重壓力下的指揮、後勤與民心穩定能力。 在丹娜絲颱風的案例中,國軍因為漢光演習處於高戒備與演練階段,主力部隊與裝備被鎖定在戰備位置,無法大量投入災後復原。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潛在風險:當國防演習、戰備行動與大規模災害重疊時,政府能否同時兼顧兩者?此次颱風的教訓不僅是一次災害管理的檢討,更是國防戰略的一次警鐘。未雨綢繆,方能不懼風雨與刀刃。真正安全的國家,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犧牲其中一方。唯有在平時準備充分,才能在災害與戰爭同時降臨時,仍然守住我們這小小的家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