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八月九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96

發  行  人:莊均緯
社務委員:莊均緯、陳菁雲、施義芳、鄭明昌、蔡逸勲、陳錦芳、王 琳、拱祥生
     陳清展、邢峻華、張錦峯、巫垂晃、高 原、伍勝民、鍾立來
監  察  人:洪啓德、陳玫英、朱弘家、謝祥樹、蔡震邦
社  長:蔡逸勲

副  社  長:王 琳、高 原

總  編  輯:吳宗翰

副  總  編:劉冠廷
營運總監:洪啓德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吳宗翰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緬甸328地震對泰國曼谷在建中審計大樓可能倒塌原因剖析-凡做()過必留下「痕跡」

湛淵源  技師

本文從所蒐集文獻資料剖析,在緬甸328地震中造成泰國曼谷政府在建中審計大樓倒塌,僅是從施工質量面向探討坍塌原因主要因素之一。並不涉及建築、地質、結構、耐震設計等其它項目問題,凡做過且倒塌之建築物必留下蛛絲馬跡與痕跡,供作判斷前因與後果,對有興趣技師先進不吝賜教!

一、緬甸地震[1,2]

2025328(以下簡稱328地震)日緬甸時間1250分,泰國時間為1320分,發生規模MW 7.7地震(美國地質調查局),泰國官方測得震級ML 8.2級;震央位置於緬甸實皆省、曼德勒和實皆邊界附近。震源深度約10公里(6.2英哩),是屬於淺層地震,震源機制:由於震央位於10公里走滑斷層活動,地震波沿著緬甸南下傳遞,連離遠在震央達1000公里遠處泰國首都,對於處在位於昭披耶河(亦稱眉南河)出海口,河道堆積盆地型-曼谷市,測得地震強度比震央處(緬甸)來的大,這是盆地軟弱地質層的放大效應所致。泰國遭受強震侵襲,建築物感受天搖地動,只有泰國政府審計署在建中大樓,高13730層,無梁板蓋建築物,應聲倒地,其它類似高樓都無恙,唯獨這棟大樓應聲坍塌。這在國際上,尤其在華人社會中廣泛被討論,因承建商之一為大陸央企-中鐵十局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承攬。這棟大樓是由義大利設計公司Forum Architect設計,非中國公司設計的;其次也並非中國是單獨建造。具體資料如下:泰國審計局新辦公大樓計畫為30層高層建築,總建設預算21.36億泰銖(約合人民幣4.2億元),自2020年啟動施工,後因新冠疫情一度暫停。本計畫由合資ITD-CREC(義大利泰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中鐵十局(泰國)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承建。監督施工的單位為PKW聯合體(P.N. Synchronic有限公司)。在網路上搜尋可能倒塌原因,大多數觀察是所處地質位屬於盆地型,軟弱土壤引起地震共振放大效應、質疑建築結構設計不良、和施工質量不當,這林林總總問題,皆有可能造成大樓倒塌的主要因素。本文僅從施工質量(品質)著手,探討可能坍塌的原因,因為在曼谷地區30F以上建築物算是不少,只有本建築毀損,事出必有因,凡走過(施工)必留下痕跡,從坍塌建築物所呈現的景象,含網路資料與視頻(Youtube)中,可以抽絲剝繭了解箇中原因。尤其是施工質量問題有充分軌跡可供判斷。以下剖析資料如后。

二、蒐集資料分析

審計大樓設計結構單元[3,4]包括1.核心筒(Core Wall)2.水平樓板。3.垂直支撐柱(因本報只能接收原作者授權的圖照,有興趣讀者逕上該文獻網站自行瀏覽大樓相關資料)。可觀察到核心筒偏向一側,非正中對稱型。據泰方審視核心筒厚度應為30 cm,實際上只有25 cm;且泰國由倒塌建築物,抽樣鋼筋發現部分重量不足(單位重差異,亦即鋼筋每kg/m規格不符,原意上鋼筋非設計尺寸,或許更小);而且鋼筋與混凝土握裹效能不彰,產生鋼筋與混凝土嚴重分離情況,且混凝土與鋼筋鍵結力薄弱,從現場損壞照片展現分離情況非常顯著,幾乎難以找尋到,坍塌建築物中,發現鋼筋與混凝土塊僅有少數有黏結情況。混凝土有粉化現象。此處說明本建築最主要結構材料,鋼筋與混凝土材料的施工質量(品質),是很有可疑之處!

資料可以分3方面: 1.曼谷審計大樓承建商之一中鐵十局集團城建工程有限公司員工鄒文,發表於建築實踐期刊文章-國外超高層預應力無梁板樓蓋施工技術,主要介紹該工程設計與建造所面對問題,外觀及部分施工細節;2.於土木技師Line群組裡面所提供緬甸328地震時,曼谷審計倒塌即時的Youtube視頻,該視頻很清楚呈現地震時,因最上兩層柱局部爆開,垂直柱混凝土四散,造成支撐樓板坍塌,使得結構體由上往下崩垮,視頻中顯示支撐頂蓋柱子約底下各層柱長的4倍以上,支撐一樓以上樓層,柱長約各樓層3倍以上高度。上述兩種資料做為本文主參考資訊3.網路資料針對大樓倒塌各媒體相關報導,只供參考用。由文獻[4]指出,本大樓設計作為辦公大樓,為鋼筋混凝土預應力(RCSRC結構)無梁版設計,室內空間較為開闊,主要採用原因是:大開間與跨度、大柱網設計符合現代多層與高層建築室內造型的多樣化需求,其靈活隔牆的特性,使得住宅套型變更,及建築使用功能的靈活調整成為可能。

在文中摘要部分:介紹以一棟(曼谷審計大樓-30F)正在施工的137米超高層辦公樓為例,針對問題可分A.國外標準應用不夠熟練、B.屬地(即曼谷地區)分包單位技術實力薄弱以及C.品質控制體系存在顯著偏差的現實狀況,本專案積極融合國外先進的預應力技術標準,通過制定並實施一系列科學、系統的技術品質控制措施,成功對預應力施工的全過程進行了標準化管理和控制。此舉顯著提升了施工品質,使預應力技術在該建築群體中得到廣泛而有效的應用,進而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工期效益。這篇文章於2024.04.02刊登,而該大樓倒坍時間為2025.03.28,是於刊出時間約10個月時間,連同寫稿與審稿時間合計在12個月以上,亦即1年後在緬甸328地震中即倒塌。在文獻[4]指出ABC三點,清楚勾勒出承包施工單位技術薄弱,與承攬美國雙子星塔新建工程相似設計建築物,對美國承包商與建築物預算可能較為寬鬆、估價較務實與確實,最重要者承包商(雙子星塔)應該是很有豐富施作的經驗承攬商,這是東西方對特殊建築物施作時最大差異點,況且兩地的施工質量水平,呈現顯著不同之處。美國廠商的施工水準頗值得信賴可靠。而審計大樓也是曼谷唯一倒塌受損高層建築物;在該文中述及建築結構物預應力設計,相當完整且克服以上ABC三點有可疑之處(國外標準應用不夠熟練屬地分包單位技術薄弱品質控制體系有顯著偏差現實情況)

大樓混凝土設計強度,從文獻[4]取得:採用樓板: f’c=350 KSC(5,000 psi)強度、垂直柱則採用: f’c=500 KSC(7,100 psi)強度,如果加上提升設計值(f’c為最低值),可能混凝土配比設計強度應為需求強度f’cr=6,000~8,000 psi以上,都是屬於高強度混凝土(ACI 363之前與之後定義)範疇,混凝土質地較堅硬工作性不佳,不易施工的問題;此時應該用化學減水摻劑改善工作性,但此須大幅增加成本(混凝土材料最貴者為化學摻劑)。混凝土泵送較不易、混凝土內偷加水,可能是一種施工常態,此會大大影響建築物的施工質量-品質至鉅,甚至威脅到建築物安全達到瞬間破壞(因本報只能接收原作者授權的圖照,有興趣讀者逕上該文獻網站自行瀏覽大樓相關資料)Youtube視頻可以很清楚呈現,頂樓底下樓層柱子地震時,上段先行爆開噴出,混凝土飛溢四散;緊接著下層柱接續爆開,混凝土飛溢四散;再接續樓層柱底部被剪開呈現45o,最後一樓柱可能被壓垮而挫曲。該視頻已經很清楚記錄,柱子設計非台灣柱子設計為強柱般,箍筋設計也非常薄弱。該建築物抗地震與耐震設計單元,核心筒(Core Wall)似乎沒有產生抗震預期效果,導致最後整體建築物被壓垮。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物中,應力的傳遞是藉由鋼筋與混凝土間的握裹力,如后三種力進行,握裹力如下:1.黏結力(Adhesion)、2.摩擦力(Friction resistance)、和3.鋼筋竹節之支承力(Rib support)的結合體。諸如柱等壓力構件,若發生握裹、黏結和摩擦等力不足現象,而且箍筋設計也非常稀疏,和用90o彎鉤,這些因素將導致抗壓能力將大幅降低,可能造成的災害更為嚴重。建築物抗震能力可能不足以抵制此次水平力作用。

而根據文獻[4]所敘述,在建築物完工封頂儀式中,幾乎所有建造過程都符合預期結構設計與施作品質順利完成,於2024331日舉行封頂典禮,象徵了結構體工程順利告一段落;接續的外牆與室內裝修正如火如荼進行著;但於緬甸328地震中,曼谷審計大樓所呈現是單一棟受損倒塌的建築物,曼谷其它30F以上新舊建築物皆無損,受損建築物坍塌實在太可疑了。曼谷審計大樓之建築設計與結構設計和承包廠商(尤其施工品質)等單位能力等都受到質疑,和監造查核過程有無缺失,這些因素都影響大樓安全甚鉅,也是大樓倒塌調查的重點。文獻[4]3.2節與結論敘述如下:在超高層預應力無梁樓蓋施工技術的實踐中,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問題。首先,由於超高層建築的特殊性,其結構複雜、荷載大,對預應力無梁樓蓋的施工精度和穩定性要求極高。例如,在著名的紐約世貿中心重建專案中,預應力無梁樓蓋的應用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該專案要求樓蓋能夠承受巨大的地震力和風荷載,同時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預應力筋的張拉力和錨固品質,確保樓蓋的受力性能達到設計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需要使用高強度、高耐久性的材料,以確保樓蓋的長期穩定性和安全性,這些材料的成本往往較高,給施工單位帶來了一定經濟壓力,如何在保證施工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提高施工效率,是預應力無梁樓蓋施工技術面臨的重要問題,預應力無梁樓蓋施工技術的施工難度也相對較大。由於樓蓋結構複雜,施工過程中的對於支撐、預應力筋的張拉和錨固等工序都需要精確控制。一旦施工不當,就可能導致樓蓋出現開裂、變形等問題,嚴重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人員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技能,才能確保施工品質和安全。文中最後結語:預應力無梁樓蓋施工技術作為超高層建築中的關鍵技術,具有顯著的承載能力提升、抗震性能優化、施工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等優勢,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仍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問題,如施工精度控制、材料要求、施工難度等。

此外,通過技術創新和研發,尋求更為經濟、高效、安全的預應力無梁樓蓋施工技術,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文獻[5]視頻所呈現及文獻[4]所提及種種施作時問題;由文獻[5]可以清楚看見,審計大樓核心牆筒在本次地震中,似乎都沒有展現抵抗此次地震水平力的功用,該大樓是處於興建中,許多專家與學者直言,這棟大樓正值年輕力壯時期,卻不可思議在此次地震中倒塌,設計與施作品質著實令人質疑。由文獻[6]圖文作家(以下簡稱圖文作者)蕭瑩燈,描述可大約了解:因為緬甸強震而傾塌的這棟大樓,位於泰國曼谷洽圖洽(Chatuchak),鄰近邦蘇中央車站與曼谷地鐵甘帕昂碧站,建案斥資21.36億泰銖(約新台幣20.8億元),也是泰國審計部未來的辦公室,去年20244月才剛舉行封頂儀式;當時中鐵十局曾公開慶祝施工進展順利,然而不到一年即因強震倒塌。對此圖文作者也分析倒塌癥結點,指出這棟號稱SRC結構(事實上為RC構造,內部並無鋼骨單元)30層高樓背後令人匪夷所思之處。圖文作者對此也在臉書分析提到,「我們身處地震帶,甚至對於地震樓倒也不算陌生,但就是沒看過像這座曼谷審計大樓垮成這樣的殘骸。」圖文作者指出,這棟高樓垮塌成一座小土堆之後,但是仔細瞧瞧這些殘骸卻發現四個工程上奇怪的癥結點,首先1.就是每層的樓板塊和每段柱子大致完整,但卻像毫無連結堆起來的積木一樣,垮散了一地,圖文作者就稱這顯示「柱子、橫梁、樓板各自獨立,好像互相沒什麼連結」。2.則是裸露出來的鋼筋很乾淨,也沒有因受力拉扯而扭曲的樣子,「顯然鋼筋和水泥之間沒有握裹黏結力且失效,一遇到外力就各自分離,水泥混凝土成分顯然有很大的問題。」3.接下來則是鋼筋,據稱像一把把散開的鋼筋,像是一把把拜拜用的香,「只看到柱軸向的長鋼筋,沒有看到徑()向束縛的箍筋。」4.則是樓板的經緯編織鋼筋,「在每個縱橫交織點看似也沒有用鐵線綑綁焊接固定,只是擺放好就直接灌漿。」

面對種種盲點,圖文作者也不禁感嘆表示:「曼谷距離震央瓦城遠達一千多公里,曼谷雖然受到地震波之波及,市區內各種新舊高矮各種建築也沒事,就這棟大樓散落成一坨土丘。」這段圖文作者描述受損現場景象,頗值得玩味,其中大樓倒塌可能因素。從蒐集到網路視頻中,可以從文獻[5]可以清楚觀察到,鋼筋與混凝土是分開的。由圖文作者描述倒塌建築物,是有點誇張,但是從其它文獻找出蛛絲馬跡,也可看出發生問題的輪廓。由文獻[4]可知柱子混凝土強度,設計值7,100 psi(500 kgf/cm2),板強度設計值5,000 psi(350 kgf/cm2),都是屬於較高強度者,理應鋼筋與混凝土接合間握裹()力,應屬顯現出非常可靠的意象,也就是即使破壞後,混凝土碎塊也會緊緊黏住鋼筋,甚難分離的情況,混凝土碎塊會緊密與鋼筋黏在一起,才能發揮兩者之間的握裹力;但從文獻[5]中發現,外露的鋼筋表面有非常稀少黏住混凝土的景象,非常可疑者,是為何鋼筋與混凝土分離的如此徹底;依據工程經驗及在營建大學結構與材料實驗室工作之經驗,親眼所目睹的試驗破壞印象顯示,和文獻[5]視頻判斷鋼筋混凝土崩壞坍塌,研判鋼筋與混凝土,受地震力與上部靜載重作用力下,呈現爆開現象,彷如高強度混凝土受軸向力壓碎而爆開般;抑或RC構件-鋼筋與混凝土握裹失效,混凝土強度過低,壓碎時低強度混凝土四散,鋼筋與混凝土握裹黏著力作用強行被分開,而造成柱、板與建築物倒塌。

結言之,從早期泰國政府針對大樓所使用鋼筋取樣化驗,發現有重量與強度不足現象;鋼筋混凝土構造物對鋼筋有三個要求:1.鋼筋降伏點要高,2.鋼筋要有適宜的延展性(伸長量)3.鋼筋與混凝土握裹力強可靠[7,8]。現場鋼筋柱主要為垂直()向,與板筋水平向等散落一地;柱筋圍束用箍筋也非常稀少,且用90o筋彎鉤;板筋則扭曲在一起,看不到縱橫交叉固定的鐵線或焊接點。現今鋼筋已取樣化驗,發現重量與抗拉強度不足。混凝土部分則應依據ASTM C42鑽心強度檢核,判斷強度是否符合設計需求;建議另外針對混凝土破碎混凝土塊施予含水量試驗,用粗粒料含水量試驗方式測試,確認施工中是否加入過量的,同時根據ASTM C183-06 Standard Practice for Sampling and the Amount of Testing of Hydraulic Cement試驗水泥含量試驗,檢視配比設計水泥成分與量是否足夠。不過,大樓倒塌事實真相,仍然必須委由專業鑑定單位從現場原始設計、變更設計、損壞情況、建築材料品質(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系統、建築設計與結構設計和施工作業是否有疏失遺漏處),結合上述資訊分析(結合具公正之建築、大地、結構、材料、管理等專長的公會專家或學者群),綜合判斷分析以釐清責任歸屬;還給泰國政府與所有在本大樓倒塌時,現場作業施工的作業人員(來不及逃出的人),一個公道;鑑定結果也可做為日後相關建築物,一種活生生的教案範例,將建築物耐震設計與強度提升;現在泰國政府正對全國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提出質疑並計畫強化提升既有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期望應有足夠抵抗諸如緬甸強震的作用,保障人民居住與使用的安全。

三、結論

本文除地質外探討緬甸328強震,對興建中之泰國曼谷審計大樓倒塌,提出可能坍倒原因。從文獻[1]至文獻[8]的分析,除了建築物是位於曼谷盆地型軟弱地質,受到傳遞地震波建築物產生共振外,多數文獻針對坍倒原因,強調位於該地質處應有特殊處理機制;而相對建築物結構系統採用(預應力無梁板系統),是否恰當提出質疑;但由受損支離破碎建築殘駭中,發現大部分鋼筋與混凝土握裹力喪失,箍筋設計不良,對應著施工時細節似乎顯有不當之處,採用質量不佳的建材-鋼筋與混凝土間握裹力極不可靠,如同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莊理事長在網路受訪上強調鋼筋與混凝土黏結握裹力失效,而造成本大樓建築物崩垮;施作於建築物時,上述兩種主要結構建材品質低落,由文獻[4,5]可預測,造成大樓建築物可能倒塌原因,除了地質與結構系統外,可能是結構材料等施工質量相當不良所致,特別是文獻[4]所述及問題。而監造單位有沒有立即發現問題,也應一併調查。本案例是對泰國政府是相當難得工程災害與防災案例,可作成日後教案或典型範例,避免以後類似情況重複發生。

四、 參考文獻

1.    2025年緬甸地震,維基百科,2025.06.01 10:20點閱。

2.    2025年曼谷審計署大樓倒塌事故,維基百科,2025.06.01 11:20點閱。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gL9hseKHE Joeman主講視頻(2025.5.18點閱)

4.    鄒文,國外超高層預應力無梁板樓蓋施工技術,建築實踐,期刊網站,2024.07.02

5.    土木技師Line群組,組名施義芳技師公會好友,群組成員276位,2025.3.28

6.   曼谷審計大樓傾塌竟成「一盤散沙」分析癥結點:非中資都沒事 | 國際要聞 | 全球 | NOWnews今日新聞2025.3.29點閱。

7.    彭耀南,高強度混凝土設計施工準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案,2010

8.    黃中和,生鏽鋼筋對RC 構件握裹與承載力之影響(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7-2221-E-122-005(2008)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