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83 | ||
| ||||
| 社論 | |
| 論地震頻繁,老舊建築如何減少地震風險 近年來,全球地震活動呈現頻繁趨勢。2025年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規模7.7的強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這次地震的震央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以西約17公里處,震央與泰國曼谷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1,000公里(約620英里),地震波及鄰近國家泰國,儘管距離遙遠,曼谷仍感受到劇烈搖晃,導致一棟33層高的在建高樓倒塌,造成多人傷亡。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2025年1月21日,嘉義縣大埔鄉發生規模6.4的地震,造成27人受傷,部分建築物受損。由於台灣島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44公里,地震波容易傳遍全島,即使震央位於南部,北部地區也能感受到明顯搖晃。 台灣的建築物中,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超過500萬戶,佔總住宅數量的一半以上。這些老舊建築物多數未符合現行耐震設計標準,成為地震時的潛在危險。在2016年0206美濃地震、2018年0206花蓮地震、2022年0918台東地震,以及2024年0403花蓮地震,都造成多棟老舊建築倒塌,顯示出老屋在地震中的脆弱性。面對老舊建築的潛在危機,政府與研究單位早已提出多項政策與措施。 包含:較早期的校舍耐震補強計畫、都市更新條例、以及近期的危老重建條例、以及弱層補強計畫、…等。其中,教育部自2000年起推動全面耐震評估及補強計畫,至2024年已完成逾95%以上的公立高中職及國中小學校舍補強工程,提升校園安全性,在近幾年的大地震事件中,都不再聽到校舍因地震而倒塌的災情,顯現耐震補強的效益。 都市更新是改善都市空間與建築安全的重要工具,為提高都市更新的意願,政府修正法條,提高合意門檻的彈性,並推動區段徵收、合建等方式,協助民眾完成更新。另,政府於2017年實施《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針對屋齡30年以上、結構安全不足的建築,給予容積獎勵、稅賦減免與貸款利息補貼,鼓勵民眾進行重建或修繕。此外,除了第一類活動斷層的持續發掘之外,持續修訂建築耐震設計規範,提高靠近斷層區域建築的耐震設計要求,並改善軟弱底層建築的抗震能力,都是提高建築安全的重要手段。 日本政府與防災專家們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統計,在大地震侵襲後的倖存者中,7成是靠自助、2成由社區民眾互相協助、1成是被公部門消防或警察等救災人員救出。在救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90%的人「存活」靠的是自己與身邊的人。由此可見,民間參與及社區共識的重要性。而在地震發生前,其實更是讓民眾倖免於震害的重要準備期,政府及研究單位也早已提出了各種策略。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的推動除了民眾意願外,參與改建的建商也需評估其是否有利潤及報酬。 因此,耐震補強便是一個適當的選項。然而,要將建築物補強至符合現行耐震法規,技術上可以達成,但在經濟面及民眾接受度上,也面臨實際的挑戰。因此,政府自2019年起推動「建築物耐震弱層補強計畫」,就是為了提升老舊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帶來的風險。 該計畫由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主導,並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設立專案辦公室,協助各地方政府與民眾辦理相關申請與施工。根據國震中心專案辦公室統計資料,截至2023年11月14日,全國共核定60件私有建築物的弱層補強申請,其中又以台北市和新北市的申請數量最多。以新莊區的一處5層公寓為例,施工期約4個月,總費用約新台幣530萬元,扣除補助後,每戶平均負擔約8萬元。新北市政府強調,弱層補強相較於危老重建,施工快速、費用低,且住戶不需搬遷,提升居住安全。然而,弱層補強計畫實施將近6年,民眾對弱層補強計畫的接受度仍有限,補強改善的數量遠低於建築物老化的速度。 政府提供多項補助與獎勵措施,但實際推動重建或補強仍面臨挑戰,民眾首先需接受居住環境不夠安全的事實。: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民間的參與及社區共識的建立至關重要,政府仍需加強宣導,提升民眾防災意識。透過社區座談、專業諮詢等方式,增進住戶對重建或補強的瞭解與信任。另外,簡化申請流程,才能再進一步透過專業技師及建築師的評估,進而讓民眾形成共識,選擇重建或補強,才能有效改善居住環境與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