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四月五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78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周子劍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SRC規範細部設計標準

陳純森 技師 /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級專家

 高雄大學土木環工系 教授級專技

鋼骨鋼筋混凝土(SRC)構造為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之綜合體,許多從業人員的迷失認為鋼結構部分按造鋼結構之規範,而鋼筋混凝土構造則按照鋼筋混凝土之規範,個別處理就可以了。其實SRC構造在國內與日本都有完整規範,卻被大多數人忽略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規範遠在55年前(1959)就公告實施了,參見圖1,之後也陸續修正,參見圖2,甚至日本建築學會(AIJ)也出版完整之SRC配筋標準圖,參見圖3。國內的SRC規範則配合建築技術規則的修訂也在20年前(民國93年,2004)公告實施。而美國的工程界至今仍缺乏正式之SRC規範,所以國內熟諳美規標準作法的從業人員,自然會有諸多不符合規範之處,筆者藉此篇幅略為介紹。

   
1日本SRC規範   2日本修正規範   3日本SRC標準圖

梁柱接頭處理

依照上位建技規則第509條規定:「矩形斷面鋼骨鋼筋混凝土構材之主筋,應以直接通過梁柱接頭為原則。」而國內現行之SRC規範第8.5.1節也規定:「鋼骨鋼筋混凝土梁柱接頭處之主筋應以直接通過接頭為原則,宜儘量避免以鋼筋續接器銲於鋼柱翼板上以續接主筋。鋼骨鋼筋混凝土梁柱接頭處若需於鋼柱上穿孔以貫通主筋時,則鋼骨之貫穿孔應符合第 4.2.3 節規定。」

規範第4.2.3節則規定:「鋼骨鋼筋混凝土梁或柱之鋼骨斷面之翼板,原則上不得設置鋼筋貫穿孔。鋼骨鋼筋混凝土柱之鋼骨斷面之腹板,於必要時得設置鋼筋貫穿孔。」準此,若鋼柱為十字型斷面時,梁柱接頭之細部如圖4所示,而鋼柱為箱型斷面時,則梁之主筋都必須從箱型柱外圍直通,不應採用續接器,參見圖5。也不得在箱型柱之面板穿孔,因為箱型柱之四面都有機會成為翼板。規範之邏輯為RC的內力對RC傳遞,而鋼骨的內力對鋼骨傳遞,RC構材不宜與鋼骨傳遞內力。

 

4 梁柱接頭鋼筋直通

 

5 梁柱接頭不可用續接器

鋼梁與鋼柱接合方式

規範建議鋼梁與鋼柱之結合方式,可分別採用柱面工地接合,參見圖6之左圖;或採用遠離柱面之工地接合,參見圖6之右圖。前者為美式之作法,而後者則為日式之作法,兩者皆為國內規範所許可之作法。

日式之作法需事先將鋼梁切成三支,鋼梁之左右兩端與鋼柱介面採用工廠接合,即鋼柱附帶托梁(牛腿)進行安裝,左右兩邊之托梁再分別與中央段之鋼梁於工地接合。日式之作法比較麻煩,但為了考量柱面之彎矩與剪力都是最大,其工地電銲之品質遠不如工廠,所以將柱面之工地電銲改為工廠電焊。採用美式作法者則完全遵照理論之邏輯,認為不需要將鋼梁切成三段而增加接頭處理,何必多此一舉。

6 鋼梁與鋼柱之銜接法

SRC柱之鋼筋配置

規範規定SRC柱之主筋應配置於柱子之四個角落,如圖7,不得配置於柱子之四邊,唯恐於梁柱接頭牴觸鋼梁。若主筋之間隔太大,則應該增設補助筋,其間隔應小於300mm,如圖8。若補助筋牴觸鋼梁時,直接將其切斷即可,原則上補助筋並非結構性鋼筋。

 
7 SRC柱之配筋

 

8 補助筋之間隔

SRC柱之閉合箍筋可以一筆箍,如圖9(a)所示,角落採用135o彎鉤,彎鉤之長度最少為6倍之直徑且須大於75mm。如果閉合箍筋難以施工亦可採用搭接電銲之箍筋,如圖9(b)所示,其搭接長度至少100mm,且電銲之強度應大於鋼筋之降伏強度。至於繫筋之設置則如圖10所示。

 
9 箍筋之工法

 

10 SRC柱之繫筋

SRC柱內之透氣孔與灌漿孔

SRC柱子於澆注混凝土時,規範規定須於橫膈板設置透氣孔,透氣孔之直徑為35~45mm。十字型鋼或T型鋼之透氣孔參見圖11。至於箱型鋼柱,除了透氣孔之外,尚須於橫膈板開大孔作為自充填混凝土(SCC)灌漿之用。灌漿孔之直徑最少250mm,如圖12

 
11 透氣孔之配置

 

12 灌漿孔與透氣孔

SRC梁之鋼筋配置

SRC梁之主筋配置可參考一般鋼筋混凝土梁之作法。SRC規範規定箍筋之間距原則上須小於梁深之一半。使用#3箍筋時,其間距s250mms75mm;若使用#4箍筋時,其間矩s須小於450mm。箍筋之配置可依構材之塑性區而有所不同,如圖13所示。

13 SRC梁之箍筋

SRC梁之開孔

建築物之水電管配置,常常在梁之腹板開孔,規範規定可以開孔之範圍須離開柱面達梁深之範圍,如圖14。開孔直徑需小於梁深之40%,且須小於鋼梁深度之70%。開孔邊緣須離開梁頂與梁底180mm以上,且須離該鋼梁頂部與底部80mm以上。如多數開孔其孔心至孔心之間隔需大於孔徑之3倍,如圖15

 
14 SRC梁之開孔範圍

 

15 開孔之大小與位置之限制

鋼骨之穿孔

如果鋼筋須貫穿鋼骨之腹板時,AIJ規定鋼筋穿孔之孔徑(單位mm)如表1,孔徑比鋼筋之標稱直徑大11~14mm

1 各種竹節鋼筋之穿孔大小

稱號 #3 #4 #5 #6 #7 #8 #9 #10
孔徑 21 24 28 31 35 38 43 46

於梁柱接頭之穿孔最複雜,除了雙向的主筋高程不得相互抵觸外,主筋亦不得與箍筋互相干擾,圖16為雙向之穿孔對照圖。此外,箍筋之穿孔亦必須閃開鋼梁之螺栓孔,如圖17。如果將梁柱接頭之鋼筋配置與穿孔細部繪製3D立體圖,如圖18所示。

 
16 梁柱接頭之雙向穿孔對照

 

17 鋼梁穿孔與螺栓孔之檢核

     
 
18 梁柱接頭之3D立體圖   19 鋼筋與鋼骨之凈空

 

鋼筋與鋼骨之凈間距

由於SRC構造係鋼骨與RC的綜合體,內部組織較複雜,為考量混凝土澆注之順暢,規範規定當鋼筋與鋼骨平行排列時,其凈間距至少須25mm或粒料最大粒徑之1.25倍。若鋼筋與鋼骨垂直交錯時,則不需隔開可以接觸,如圖19

SRC之鋼骨保護層

有關SRC之鋼骨保護層檢討,首先須檢討梁或柱之角隅鋼筋配置,參見圖20。於柱子之角隅,主筋位置須盡量靠角落,即Cx =Cy;但是梁之角隅,主筋位置須盡量靠頂部,即Cx >Cy。且彎鉤末端與鋼骨之凈寬a必須至少10mm以上,才不至於影響混凝土之澆注。規範建議SRC構造之鋼骨保護層最少125mm

20 SRC構材之角隅配筋檢討

舉例言之, SRC柱之鋼骨保護層與SRC梁之鋼骨保護層分別如圖21與圖22所示。圖21採用最小保護層之規定;圖22之型鋼斷面:H450×200,主筋:#7,箍筋:#4,計算出鋼骨上層之保護層為160mm,遠大於規範之規定,則RC斷面至少應為72×47cm

 
21 SRC柱之鋼骨保護層檢討

 

22 SRC梁之鋼骨保護層檢討

柱腳之細部圖

SRC柱腳之基礎錨栓,常常與地梁之鋼筋衝突無法安裝,為減少此等問題,規範建議可將鋼柱基腳考慮鉸接之模式處理,除了柱腳斷面漸變縮小外,也可以減少基礎錨栓之數量,如圖23所示。

23 柱腳之基礎錨栓檢討

箱型柱內之擠漿細部圖

SRC之箱型柱內須要填充混凝土時,必須使用高流動性之SCC從柱底向上堆擠,不得用一般之常重混凝土從上向下澆灌,唯恐將灌漿孔或透氣孔堵塞,造成柱內空心。箱型鋼柱之細部參考圖如圖24。當擠漿孔完成任務後,再將該孔以鋼板補銲封板。

24 柱內灌漿之鋼骨細部圖

RC梁與SRC柱之結合

規範第8.7.2節規定:「當設計SRC柱與RC梁相接時,為使應力傳遞平順,應使RC梁之應力先傳遞至SRC梁上,再由SRC梁與SRC柱相接合。」換言之,規範不允許RC梁與SRC柱直接結合,必須先將RC梁轉換為SRC梁,再由SRC梁與SRC柱相結合。示意圖如圖25。轉換段必須有許多補強主筋、剪力筋與剪力釘,施工比較麻煩。

25 RC梁轉換為SRC

結語

總之,由於SRC係將鋼骨與RC混合構築,其設計與施工有許多複雜之規定,設計與施工人員都必須熟諳規範之規定,確實遵守。工程人員如果違反技術成規,將會付出甚高之法律責任代價。

參考文獻

1.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設計規範及解說,內政部100.3.24台內營字第1000800090號令修正。

2.鋼骨鋼筋混凝土工程實務,陳純森著,科技圖書公司出版,20175月。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