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迦耶(Gaya)見聞
洪照男 技師
Kumar老家在迦耶,工作因素來到加爾各答,逢Kumar回迦耶,久聞菩提迦耶聖名,開啟朝聖行程。菩提迦耶,在佛教徒心中擁有無比的聖潔與尊崇的地名,不僅是佛陀悟道成佛的地方,也是全球朝聖者心靈歸宿的所在。當你從Gaya機場出發,沿著塵土飛揚的道路前行,沿途的牛群悠閒漫步,似乎在默默地述說這片土地的故事。這裡世界各宗教的信眾匯集,不同信仰的交流與碰撞,儼然讓菩提迦耶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
一、菩提迦耶街景
從加爾各答機場出發,抵達菩提迦耶,一段充滿冒險和啟發的旅程。想像一下,剛踏出飛機,近42度熱情的艷陽,迎面而來,令人汗流浹背,不遠處陣陣濃郁的香料氣息迎面撲來,那是來自小攤販的咖哩和炸餅的味道。在當前噴汗之下,對當地美食,真讓人提不起興致。
前往旅店,沿途可見當地人純樸原味的生活,如街上傳統的勞力模式,眼前小卡車載運磚塊經過(照片1)。車上載著幫忙卸貨的工人,整車散裝的磚塊,就用傳統方式搬上搬下,真很難想像,但這就是當地的日常。若在台灣,有磚塊工程,幾乎是以捆裝為單元,機器搬吊運為主,人工大概就是為輔。
 | | |
| 照片1 小卡車載運磚塊 | | |
沿途隨處可見,居無定所的乞丐(照片2、3),說是居無定所,但似乎簡陋的棚架或遮蔽設施,就撐起一個家。一群人就全擠在臨時處所,羊群隨處所而居,在我們這些外地人來看,這怎能生活啊,但這些場景卻天天在當地周而復始的上演著,對來自台灣的我們,這些景象,有著很不同的滋味與感受。
 | |  |
| 照片2 居無定所的乞丐 | | 照片3 簡陋的棚架 |
顛簸的土路,像在坐碰碰車,沿路塵土飛楊,迎面風沙像是磨砂膏,也算是前往聖地前的洗禮吧。一路上車子喀拉喀拉的,總算晃到了旅店,入住旅店需影印護照並簽名,這是對旅途安全的一種保障,也是對這片神聖土地的一種尊重。
從旅店眺望迦耶街道(照片4),鄰近建物幾乎都是簡單的磚構造,當地人騎乘機車在土路上穿梭,零星路人頂著烈日走著,無任何遮陽設備,對豔陽似乎無太多的理會。幾棵碩大的棕梠樹,相較當地建物看來特別突兀,看來也是歷經歲月的風霜,或許也見證參與過,當年佛陀經歷此處的時空。
 | | |
| 照片4 旅店高處眺望 | | |
在這,即使最簡陋的旅店,也能聽到來自遠方朝聖者們的禱告與頌歌,冷氣機的嘈雜聲,似乎在與虔誠的氛圍爭鳴一般,沿路上,乞丐的身影,似乎在提醒我們,即使在這樣一個靈性的地方,現實的困境仍然還是存在。
二、摩訶菩提寺
清早突如其來的大雨降臨,高聳的古老大樹,似乎在為這片土地洗禮,也為朝聖前帶來一絲清涼與心靈淨化的洗滌。
遠眺雨後的菩提寺(照片5),會發現當地的建物潛規則,任何建物的高度都不得超過寺廟,這是對佛陀的一種敬仰,也是對佛陀教義謙卑與尊重的體現。摩訶菩提寺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位於印度東部菩提迦耶,佛教徒相信寺內的菩提樹,正是佛陀悟道成佛的地方,也因為這位穿越古今的超級巨星在此證道,撫慰人心的力量與地位世界公認,意義很不一般,於 2002 年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 | |
| 照片5 遠眺菩提寺 | | |
因菩提寺,清早有僧侶唱誦盛況,遠道而來的我們,為目睹盛況,起個清早,前往朝聖摩訶菩提寺。這裡的安檢很嚴謹,因摩訶菩提寺曾於2013 年發生爆炸恐怖攻擊,當局為保護遺產及遊客,故在入口處,請遊客的隨身包包、手機、相機等,參觀前需先寄存,若有特別拍照需求則另按件收費。原以為這樣就檢查完了,走到不遠處,還有第二道檢查關卡,要接受X光檢查,若真要拍照需有當局核准文件,或是特許人員才可拍照,這當然是要額外收費。
進摩訶菩提寺主塔前要先脫鞋,遠眺近55 米高的錐狀主塔(約20層樓),內部空間不大,跟著進出僧侶人潮,遠望可見內部有尊高兩米的鍍金坐佛,信眾很有默契的保持安靜。進入主塔禮敬這位偉大的聖哲,或許是周邊僧人的誠心禮敬,這氛圍自然讓人莫名的打從心裡對這位聖哲感動起心,或許這就是聖哲無形無言的教化。聽聞,有不少久疾纏身信眾,遠從世界各地而來,或許是為了一個希望,期望有奇蹟,或許是人生末了的一個心願,或許…,或許就是信仰的力量,讓人有希望,更勇於面對恐懼吧。
來此的部分信眾,通常會在主塔之下繞圈朝聖,這是來此,不可少的打卡模式。繞圈信眾靜謐的步伐,或口唸經文,或心頌佛號,或手捻佛珠,或手持親人照片,或以五體投地親吻聖地方式表達禮敬,…似乎在與這位古老聖哲無線網路接線一般。誠心禮拜繞圈過程,會自然路經主塔後方的摩訶菩提樹,當局為保護菩提樹,於菩提樹下設有格柵式的圍欄,菩提樹下有精心設置的金色法王座,想像千年前,佛陀在歷經磨難之後,於當前的菩提樹下,時空成熟的交會點,夜睹明星,證悟”性本一同””萬法歸一”,為後世開啟無始無終的解脫之道,令人敬畏。想著聖哲與天地同位的不朽,再仰望千年菩提樹,反觀個人,唉,何其的渺小。
仰望菩提寺,頂部有金黃色的金頂(照片6),初以為是鍍金,經說明,據聞當時,菩提寺收到來自佛國的泰國,捐贈300公斤黃金,做為寺廟修建金頂而成。金頂可是用真正的黃金打造而成,加上了金頂的菩提寺,成為更臻完善的整體塔狀構造。
 | | |
| 照片6 金黃色的金頂 | | |
三、摩訶菩提樹
菩提寺後方的「摩訶菩提樹」(Mahabodhi Tree),據說當年佛陀靜坐於該菩提樹下而悟道,亦是現存世上最大、最古老的菩提樹。栽種於公元前 250 年左右,換算下來距今(2024)約2,265年,想像一下一棵樹歷經2,265年,見證佛陀成道也見證當今AI世代,真令人打從心裡敬仰。這樣的厚德載物,無怪乎「摩訶菩提樹」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在大樹下四周環繞,隱微之中都能感受到佛陀的足跡。信眾每一聲禱告,每一次禮敬的鞠躬或是五體投地,似乎都心悅臣服的。追隨古老聖哲的覺悟之路,只為除去累世塵垢,喚醒沉睡的靈魂。
緩緩繞著菩提樹禮敬、聽聞,若是有緣,可撿拾到剛好掉下來的菩提葉。所以不少信眾,也藉機希望能撿到菩提葉,視為是與佛陀結緣的信物或加持。我們依序繞著菩提樹,見不少信眾,或休憩或冥想或放空或…。似乎全然交給偉大的佛陀,只為苦難遠離,這氛圍真讓人,有超脫的想法。說也巧合,同行友人,行進中剛好撿拾到一片,掉在面前的菩提葉,喜出望外之餘,也默禱了一下,或許這世上”希望”二字,相信可以讓人更有信念無畏向前吧,祝福她。
四、苦難
菩提迦耶不僅是個地理位置,也是一段旅程,一種特殊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帶著聖哲的洗禮,走出菩提寺,領回保管物件,遠見有位腿疾的患者(如照片7),明顯左小腿腫的與右小腿不成比例,正常行動應是不可能,只能拖著左腿過一輩子,身旁簡單的包包,或許就是全部的家底。這畫面令人想到,以前看過的一張照片,就是德雷莎修女手握骨瘦如柴小孩的手,形成強烈的對比,也給世人一些震驚與喚醒。當今AI世代來臨,但世界各地的角落,在朱門酒肉的國度外,仍有許多不敢想像的貧苦存在,如這位腿疾患者。
一切象,都會投射形成內心的感受,千年前佛陀出巡,見民間疾苦,對苦難的存在困惑不解,如雷光火石般的驚訝,烙印在佛陀心中,毅然拋棄榮華尋求解脫,而眼前腿疾患者的象,或許與千年前,佛陀因緣際會下看到的苦難景象類似。後來我們了解到,原來世上不會因為佛陀解脫,而苦難就消失,苦難是有存在必要的,苦難的存在才會提醒世人覺醒,覺醒如何減少苦難。所以,如以相對性而言,說是人類解救苦難,或可說是苦難救贖了人類,也啟發人心原有的悲憫之心吧。
 | | |
| 照片7 腿疾的患者 | | |
五、後語
在菩提迦耶,你可以在古老的街道上漫步,想像當年僧侶,在夕陽西下,赤腳托缽祈福景象,想像千百年來佛陀的教誨,啟發世人對生命、苦難和內心平靜的深刻體悟。他強調自我覺察、慈悲與智慧的重要性,鼓勵人們透過冥想和實踐找到心靈的解脫。這些原則,至今仍幫助AI世代的人們,在走投無路迷惘時,尋得內心的淨土與安定的力量。
常聽聞在金剛經中的一段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紅塵萬象,世人皆知盡是虛妄,但真有幾人能如是觀呢?我們知道不該有分別心,也知道苦難和幸褔,是上帝給人生的禮物,無一倖免。可苦難真的就是讓人難受,當苦難來時,總是措手不及,除了閉上眼睛安慰自己,別擔心會過去的,常常也是莫可奈何。相信千年前的佛陀,面臨苦難時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佛陀讓人所以覺得親近,應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站在體悟的最高處,去俯瞰眾生的那些矛盾、痛苦與掙扎。而是,我們試圖抗拒苦難的,那種本能反應,那種別擔心,不會有事的心境,他也都曾有過,但倘若只是這樣的話,他如何歷經千年仍照耀著我們呢?
於是我們想到了,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後,第一句話:「奇哉!奇哉!芸芸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妄想執著”才是一切的答案,這段話完全提升了面對苦難的另一種境界,苦難幸福也好,妄想執著也好,原是一場大夢,夢境過後一切都會消弭,回歸本來。相信當年佛陀在徹悟到這一切的時候,苦難幸福妄想執著,在他的認知已經完全不重要了。因生命中,苦難幸福的出現,帶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感受,感受的當下,走過之後就不應再執著。但要跨過這門檻,談何容易啊,而我們與佛陀的差異,或許就在這裡吧。這體悟讓人想起,蘇東坡在定風波中的一段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對過往,不執著也不再有分別心,苦難也好,幸福也好,都一筆勾銷,不再有評判,自然也不再有得失心。在這首詞裡面,蘇東坡的體悟如同佛陀一樣,完成了對於苦難的跨越,從自我寬慰,走向更加通透的超脫心境。
所有人在經歷苦難時,都可以參照的典範,千百年來聖哲為後世鋪墊了雄厚的智慧資糧,對我們而言,他們既是提燈者,也是領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