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二月八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70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鄭峯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西班牙的公共設施與台灣人行環境改造成果互為借鏡

吳宇恆技師、專案經理

林曜滄技師、副總經理

杜風工程一行人202310月下旬至11月初參與西班牙之深度旅行。特將所見之公共設施與台灣推動之人行環境改造作一比較,讓國內同好有機會交流,並可相互觀摩及學習。西班牙王國,通稱西班牙,是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其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比利半島上,占到了伊比利半島總面積之六分之五。西班牙南部與直布羅陀接壤;東南部是地中海;北有法國、安道爾和比斯開灣;西邊是葡萄牙和大西洋(詳圖1)文字方塊: p  面積:50.6 萬KM2
p  人口:4,700 萬人

1 西班牙行程地圖示意圖

塞哥維亞水道橋(西班牙語:Acueducto de Segovia)是位於西班牙古城塞哥維亞的水道橋遺跡。水道橋除了是伊比利亞半島上最雄偉、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蹟之外,也是塞哥維亞的象徵。該橋梁建於公元1世紀,高度28.5m,由167個拱門支撐。其水源來自17公里外的冷水河。將近2000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為塞哥維亞提供了水源,因長期花崗岩受到侵蝕,1997年曾進行修復,以確保能保存下去(詳照片1)

照片1 塞哥維亞水道橋

阿拉米若橋(Alamillo Bridge)是西班牙塞維亞的一座橋梁,跨越阿方索十三世運河。興建這座橋,是作為1992年塞維亞世界博覽會的配套設施。這座橋始建於1989年,1992年完成,設計者是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曾於20102011年二度來訪台灣,以其優雅的建築外觀而聞名全球,享有「高第接班人」、「結構詩人」的美譽。 阿拉米若橋是一座單斜塔斜張撟,外觀狀似豎琴。總長度250m,塔高142m,主跨徑200m,在橋面中央配置13對鋼纜,支撐整座橋,橋面設有雙向六車道,橋面中間有人行道。筆者在塞維亞大教堂頂部鐘樓,遠眺城市,驚喜看到遠方這橋白色的塔身(如照片2)

照片2  Alamillo Bridge

台南市三爺溪文賢橋改建工程之文賢橋塔與此Alamillo Bridge橋塔相當神似,本橋橋長54m、寬15m,於20228月完工通車,橋梁型式為單斜鋼塔斜張橋,完工時距離西班牙塞維亞 Alamillo Bridge 1992年完工,相隔已30(如照片3)

照片台南市三爺溪文賢橋

巴爾克塔橋(Barquetas Bridge) ,全長214m、 寬21m,主跨徑168m,拱高28m,橋面中央設置17根鋼索,吊起橋面,1992年世界博覽會(The Universal Exposition Seville 92 )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時興建完成。巴爾克塔橋(西語:Puente de la Barqueta)橫跨瓜達爾基維爾河的阿方索十三世運河。它是進入卡爾圖哈島的主要通道之一。始建於 1989 年至 1992 年,歷經3年,完工時正值 92 年世界博覽會之際,並被設定為該博覽會的主門。國內南方澳大橋(1998年完工)的橋型就是參考本座橋設計的,惟於2019101日意外坍塌,已重新改建為V型橋墩大跨度混凝土懸臂梁橋,於202212月完工,筆者在塞維亞大教堂頂部鐘樓,遠眺城市,驚喜看到遠方這鋼拱橋白色的拱身(如照片4)

照片巴爾克塔橋

本次行程除造訪西班牙主要大城市,包括馬德里、巴塞隆納、賽維亞外,沿途經過幾個小城市包括托雷多、哥多華、格拉那達、米哈斯、赫雷斯等地,特將行程所見的公共設施如照片5~16,提供同好參考。

照片5 高架橋車道側護欄,直接採用鏤空型鋼護欄,底部未設置RC胸牆

 

照片6 標誌架均採方形鍍鋅鋼管(與國內大部分採圓形鍍鋅鋼管不同)

 

照片 街道路側停車帶,廣設大型回收桶,普及資源回收再利用。

 

照片8 西班牙廣大平原,公路以路工為主,雙向車道間留設自然邊坡綠帶,

路側以鋼板護欄為主

 

照片9 市區路邊側溝,清掃孔寬度小,減少占用道路空間,

邊線採用灰白色石材鋪設。

 

照片10 巴塞隆納停車彎前島頭用於功能分流,公共設施並無整併其上

 

照片11  氣候乾燥,鍍鋅燈桿基礎均直接埋入人行道下方,垃圾桶附掛燈桿上,

減少占用人行路面。

 

照片12 行人行穿線,只劃邊線,中間留白,與國內劃滿白色線條不同。

 

照片13  道路交通工具多元(自行車、動力滑板車、機車、汽車、輕軌、馬車等)

各自有專用車道或共享車道。

 

照片14  左邊照片巴塞隆納輕軌、右邊照片塞維亞輕軌,

高雄輕軌就是採用西班牙輕軌系統。

 

照片15  自行車車道為獨立車道,與人行道採實體分隔,外送服務Glovo

常以自行車代步。

 

照片16  左邊照片住宅區,雖道路不寬,但資源回收桶仍到處林立,

普及資源回收,右邊照片西班牙南部第一大城塞維亞大力發展觀光,

搭乘馬車遊覽古城區,創造新鮮亮點。

巴塞隆納的街道系統,顯見有劃設路邊停車位及未劃停車位兩種路型。其中劃設路邊停車位,又分為一般路邊停靠及人行道島頭圍束成「停車彎」停靠(照片10)。國內街道路邊車位配置,路燈、路樹等公共設施一般仍習慣整合於人行道上的帶狀設施帶(照片17),少見如巴塞隆納將大型回收桶置於車位前後的方式(照片7);國內街道的「停車彎」,則多數會將公共設施整合於與車格平行的人行道島頭內、以加寬內部人行空間(照片18),巴塞隆納的島頭則單純作圍束車格、作為分流功能。

照片17 國內街道路邊停車配置

 

照片18 國內街道停車彎配置

巴塞隆納的道路排水,應係降雨較小的因素,排水格柵多較國內為小;且因框座尺寸小,其打底固定較容易,故框旁鋪面收邊較有彈性,常見長向旁直接臨瀝青鋪面、短向旁臨石材磚的收邊方式(照片9)。國內因降雨量大,排水格柵尺寸大,一般框座會固定於RC蓋板上,確保其穩固安全(照片19)

照片19國內街道排水配置

因氣候乾燥,多數巴塞隆納燈桿基礎均直接埋入人行道下方以減低通行障礙(照片11)。國內因氣候較潮溼,若人行道設施帶空間足夠,多數混凝土基礎會設置於人行道面上;然若空間狹小,亦會採用類似的基座下地方式,惟基礎會特別設計、考量排水(照片20)

照片20 國內立桿設置方式

巴塞隆納標線劃法與國內亦不盡相同,最明顯為行人行穿線,其採用兩側邊線引導保護、中間留白的方式(照片12);國內採用枕木紋行穿線引導,靠近學校交通寧靜區輔以綠底鋪面警示,近年則推行加劃縱向引導的導盲型行穿線(照片21)

照片21 國內標線劃設

道路斷面配置涉及層面較廣,觀察巴塞隆納多數街道有條件使多元交通各有專用車道或共享車道(照片13);國內因氣候條件及用路習慣,多數交通工具為汽車、機車,自行車屬少數族群,故較常採用最外側的汽車、機車混合車道及人行道上的人行、自行車共道的配置(照片22)

照片22 國內道路斷面

另觀察到一個特殊情況,常見於倫敦、巴黎街道中的行人庇護交通島,在巴塞隆納街道較為少見照片12照片15);國內為加強人本觀念,近年推廣於路幅較寬的路口,行穿線適當後退並加設庇護島保護行人(照片23)。

23 國內路口既有行穿線後退,加設庇護島情形(新北市土城區)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