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西班牙的公共設施與台灣人行環境改造成果互為借鏡
吳宇恆技師、專案經理
林曜滄技師、副總經理
杜風工程一行人,於2023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參與西班牙之深度旅行。特將所見之公共設施與台灣推動之人行環境改造作一比較,讓國內同好有機會交流,並可相互觀摩及學習。西班牙王國,通稱西班牙,是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其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比利半島上,占到了伊比利半島總面積之六分之五。西班牙南部與直布羅陀接壤;東南部是地中海;北有法國、安道爾和比斯開灣;西邊是葡萄牙和大西洋(詳圖1)。

 |
圖1 西班牙行程地圖示意圖 |
塞哥維亞水道橋(西班牙語:Acueducto de Segovia)是位於西班牙古城塞哥維亞的水道橋遺跡。水道橋除了是伊比利亞半島上最雄偉、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蹟之外,也是塞哥維亞的象徵。該橋梁建於公元1世紀,高度28.5m,由167個拱門支撐。其水源來自17公里外的冷水河。將近2000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為塞哥維亞提供了水源,因長期花崗岩受到侵蝕,1997年曾進行修復,以確保能保存下去(詳照片1)。
 |
照片1 塞哥維亞水道橋 |
阿拉米若橋(Alamillo Bridge)是西班牙塞維亞的一座橋梁,跨越阿方索十三世運河。興建這座橋,是作為1992年塞維亞世界博覽會的配套設施。這座橋始建於1989年,1992年完成,設計者是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曾於2010、2011年二度來訪台灣,以其優雅的建築外觀而聞名全球,享有「高第接班人」、「結構詩人」的美譽。 阿拉米若橋是一座單斜塔斜張撟,外觀狀似豎琴。總長度250m,塔高142m,主跨徑200m,在橋面中央配置13對鋼纜,支撐整座橋,橋面設有雙向六車道,橋面中間有人行道。筆者在塞維亞大教堂頂部鐘樓,遠眺城市,驚喜看到遠方這橋白色的塔身(如照片2)。
 |
照片2 Alamillo Bridge |
台南市三爺溪文賢橋改建工程之文賢橋橋塔與此Alamillo Bridge橋塔相當神似,本橋橋長54m、寬15m,於2022年8月完工通車,橋梁型式為單斜鋼塔斜張橋,完工時距離西班牙塞維亞 Alamillo Bridge 1992年完工,相隔已30年(如照片3)。
 |
照片3 台南市三爺溪文賢橋 |
巴爾克塔橋(Barqueta‘s Bridge) ,全長214m、 寬21m,主跨徑168m,拱高28m,橋面中央設置17根鋼索,吊起橋面,1992年世界博覽會(The Universal Exposition Seville ’92 )在西班牙塞維亞舉行時興建完成。巴爾克塔橋(西語:Puente de la Barqueta)橫跨瓜達爾基維爾河的阿方索十三世運河。它是進入卡爾圖哈島的主要通道之一。始建於 1989 年至 1992 年,歷經3年,完工時正值 92 年世界博覽會之際,並被設定為該博覽會的主門。國內南方澳大橋(1998年完工)的橋型就是參考本座橋設計的,惟於2019年10月1日意外坍塌,已重新改建為V型橋墩大跨度混凝土懸臂梁橋,於2022年12月完工,筆者在塞維亞大教堂頂部鐘樓,遠眺城市,驚喜看到遠方這鋼拱橋白色的拱身(如照片4)。
 |
照片4 巴爾克塔橋 |
本次行程除造訪西班牙主要大城市,包括馬德里、巴塞隆納、賽維亞外,沿途經過幾個小城市包括托雷多、哥多華、格拉那達、米哈斯、赫雷斯等地,特將行程所見的公共設施如照片5~16,提供同好參考。
 |
照片5 高架橋車道側護欄,直接採用鏤空型鋼護欄,底部未設置RC胸牆 |
|
 |
照片6 標誌架均採方形鍍鋅鋼管(與國內大部分採圓形鍍鋅鋼管不同) |
|
 |
照片7 街道路側停車帶,廣設大型回收桶,普及資源回收再利用。 |
|
 |
照片8 西班牙廣大平原,公路以路工為主,雙向車道間留設自然邊坡綠帶, 路側以鋼板護欄為主。 |
|
 |
照片9 市區路邊側溝,清掃孔寬度小,減少占用道路空間, 邊線採用灰白色石材鋪設。 |
|
 |
照片10 巴塞隆納停車彎前島頭用於功能分流,公共設施並無整併其上。 |
|
 |
照片11 氣候乾燥,鍍鋅燈桿基礎均直接埋入人行道下方,垃圾桶附掛燈桿上, 減少占用人行路面。 |
|
 |
照片12 行人行穿線,只劃邊線,中間留白,與國內劃滿白色線條不同。 |
|
 |
照片13 道路交通工具多元(自行車、動力滑板車、機車、汽車、輕軌、馬車等) 各自有專用車道或共享車道。 |
|
 |
照片14 左邊照片巴塞隆納輕軌、右邊照片塞維亞輕軌, 高雄輕軌就是採用西班牙輕軌系統。 |
|
 |
照片15 自行車車道為獨立車道,與人行道採實體分隔,外送服務Glovo, 常以自行車代步。 |
|
 |
照片16 左邊照片住宅區,雖道路不寬,但資源回收桶仍到處林立, 普及資源回收,右邊照片西班牙南部第一大城塞維亞大力發展觀光, 搭乘馬車遊覽古城區,創造新鮮亮點。 |
巴塞隆納的街道系統,顯見有劃設路邊停車位及未劃停車位兩種路型。其中劃設路邊停車位,又分為一般路邊停靠及人行道島頭圍束成「停車彎」停靠(照片10)。國內街道路邊車位配置,路燈、路樹等公共設施一般仍習慣整合於人行道上的帶狀設施帶(照片17),少見如巴塞隆納將大型回收桶置於車位前後的方式(照片7);國內街道的「停車彎」,則多數會將公共設施整合於與車格平行的人行道島頭內、以加寬內部人行空間(照片18),巴塞隆納的島頭則單純作圍束車格、作為分流功能。
 |
照片17 國內街道路邊停車配置 |
|
 |
照片18 國內街道停車彎配置 |
巴塞隆納的道路排水,應係降雨較小的因素,排水格柵多較國內為小;且因框座尺寸小,其打底固定較容易,故框旁鋪面收邊較有彈性,常見長向旁直接臨瀝青鋪面、短向旁臨石材磚的收邊方式(照片9)。國內因降雨量大,排水格柵尺寸大,一般框座會固定於RC蓋板上,確保其穩固安全(照片19)。
 |
照片19國內街道排水配置 |
因氣候乾燥,多數巴塞隆納燈桿基礎均直接埋入人行道下方以減低通行障礙(照片11)。國內因氣候較潮溼,若人行道設施帶空間足夠,多數混凝土基礎會設置於人行道面上;然若空間狹小,亦會採用類似的基座下地方式,惟基礎會特別設計、考量排水(照片20)。
 |
照片20 國內立桿設置方式 |
巴塞隆納標線劃法與國內亦不盡相同,最明顯為行人行穿線,其採用兩側邊線引導保護、中間留白的方式(照片12);國內採用枕木紋行穿線引導,靠近學校交通寧靜區輔以綠底鋪面警示,近年則推行加劃縱向引導的導盲型行穿線(照片21)。
 |
照片21 國內標線劃設 |
道路斷面配置涉及層面較廣,觀察巴塞隆納多數街道有條件使多元交通各有專用車道或共享車道(照片13);國內因氣候條件及用路習慣,多數交通工具為汽車、機車,自行車屬少數族群,故較常採用最外側的汽車、機車混合車道及人行道上的人行、自行車共道的配置(照片22)。
 |
照片22 國內道路斷面 |
另觀察到一個特殊情況,常見於倫敦、巴黎街道中的行人庇護交通島,在巴塞隆納街道較為少見(照片12至照片15);國內為加強人本觀念,近年推廣於路幅較寬的路口,行穿線適當後退並加設庇護島保護行人(照片23)。
 |
照片23 國內路口既有行穿線後退,加設庇護島情形(新北市土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