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二月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69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楊耀昇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從歷史災難中汲取教訓

強化天災過後的應變求生

台灣與日本、美國西岸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也同樣需面對各種天災,即便科技已經進展到機器人、AI人工智慧,自然界的天災仍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實。無論是地震、火災、水災,還是其他自然災害,這些突如其來的災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面對災難時,如何有效應對並保護自己,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生存技能。

20233月,日本能登半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央位於石川縣,震後造成了大規模的建築物損毀和數百人傷亡。這場災難再次讓世界聚焦於日本在地震災難中的應變能力。日本以其先進的防災技術和管理體系而聞名。能登半島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迅速啟動了災難應變程序,並且在數小時內便開始了大規模的搜救工作。與此同時,當地居民也迅速根據應急計劃進行撤離,並確保自己和家人處於安全區域。此次災難也顯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韓國等,都在日本政府的請求下提供了援助,送來救援隊伍和物資。這種跨國界的合作使得災後的應變速度和效率獲得了顯著提高。無論是技術或物資的援助,抑或是專業救援隊伍的調派,全球聯合的行動可以在短時間內扭轉局勢,救援效果最大化。

除了地震,火災和水災也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且往往造成更大規模的破壞。火災通常燒毀大量房屋,破壞基礎設施,並迫使成千上萬的居民撤離。美國洛杉磯及其周邊地區經常面臨火災威脅,特別是在夏季和秋季乾燥的季節。近日,美國加州洛杉磯自17日起多處爆發野火,氣候乾燥,再加上狂風條件助長火勢蔓延,截至112日止,已經燒毀數萬英畝土地,數十萬人被迫撤離家園,是洛杉磯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天災之一。去年(2023)洛杉磯附近的一場大規模火災便引發了大量疏散,並且在幾天之內就燒毀了數千英畝的土地。本報以為台灣的海島型氣候與美國大相逕庭,但在秋冬時期仍可耳聞深山內有野火發生,如何在短時間內到達偏遠山區的火點,確實需要多加思考及準備。另一方面,水災則是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災難類型。2010年巴基斯坦發生了嚴重的水災,超過2,000萬人受災。洪水淹沒了廣大土地,農田和基礎設施遭到摧毀,民眾的生活陷入困境。台灣在2024年經歷多個颱風肆虐,其中7月份的凱米颱風挾帶豪雨狂炸高雄,整個高雄市各地區都傳出淹水災情,位於地勢較低窪的高雄仁武工業區如同一片汪洋。這場災難也突顯出流域管理和防洪設施方面的平時整備相當重要。

自從202326日發生規模6.0的花蓮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築物倒塌和部分基礎設施的損壞。在災難發生後,當地政府和土木技師公會、結構技師公會以及建築師公會迅速啟動了應變機制。消防隊和救援隊伍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展開搜救工作。與此同時,許多民眾也在第一時間進行自救,撤離到開放空間,避免再度受到次生災害的威脅。許多民眾經歷了幾小時的恐懼與不安,本報認為官方與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儘管災後情況依舊艱難,整體的應對和復原速度都相當迅速。0206地震過後,國內抗震、耐震以及都市更新的議題發燒了一段時間,但當人們在生活中逐漸淡忘時,近期發生的梅山地震又一次提醒人們,地震隨時都會再發生。

綜上所述,天災過後的應變求生,本報呼籲不僅是政府和相關機構的責任,每個個體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能力同樣重要。透過學習過去的災難經驗,政府應帶領民眾,平時加強教育與準備,提升災難發生時所需具備的應對能力與救災效率。災難不會選擇時間和地點,但可以透過盡量充分的準備和快速的應變,將損失降到最低,確保每一位民眾的生命安全。從0206花蓮地震到水災、火災等不同天災,災後的應變與求生需要政府、民間、國際合作以及民眾的共同努力,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天災帶來的衝擊與損失。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