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67 | ||
|
社論 | |
論 為緩解全球暖化趨勢持續 大家一齊來 全球暖化趨勢持續,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數據顯示,截至去年(2024年)11月為止,全球均溫為15.28度,比百年(1901-2000)平均高出1.28度,足足比前(2023)年同期高出了0.11度,也是自西元1850年以來最高溫的紀錄。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最新資訊,幾乎已認定2024年全球均溫創下了歷史新高。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年末發表的新年賀詞中表示:「我可以正式報告,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致命的高溫十年。過去十年中,最熱的十年全都發生在這段期間,包括2024年。」古特雷斯強調「我們的氣候正處於崩潰狀態。我們必須盡快擺脫這條毀滅性的道路,時間不多了。2025年,各國必須大幅減少排放,並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轉型,讓世界走向更安全的未來。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報告:停止空談》顯示,2023年全球碳排放總量達57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較2022年增加1.3%,再度刷新歷史紀錄。由於化石燃料燃燒是推動全球暖化和極端天氣惡化的主因,因此加速推進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至關重要。 持續加劇的暖化不僅導致海平面上升,也引發更加頻繁且極端的氣候災害:包括致命寒害、酷熱熱浪、毀滅性洪災、嚴重乾旱及颶風侵襲,對各國造成巨大衝擊。無數寶貴生命在災害中逝去,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極端氣候正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警鐘。 回到台灣,中央氣象署統計至民國113年12月29日為止,全台年均溫為攝氏24.97度,超過民國109年的24.91度,較百年平均溫度高出1.66度,已成為自西元1897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淡水、新竹、台中、日月潭、台南、成功、台東、大武8站年均溫均創下該站最高溫紀錄。在颱風部分,今年西北太平洋生成26個颱風,較氣候平均值25.4個為多。且在秋季總計有15個颱風生成,為史上第3多,統計1958至2024年9至11月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颱風生成數,氣候平均值有10.8個,其中1964年有19個最多,2024年計15個為第3多,而凱米、山陀兒及康芮等秋颱肆虐所帶來的災情,仍令人心悸猶存。 根據「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推估,台灣全年氣溫,百年來已上升約攝氏1.3度,且近10年增溫有加速趨勢,而本世紀末,在最嚴重情況下將可能增溫超過攝氏3度,未來的極端高溫,每年可能超過100天。本報以為,一旦臺灣夏季高溫時間越來越長,將衍生更多與熱浪相關的熱傷害問題,對於營造業勞工健康風險也隨之增大,更影響戶外工作與活動安全,我輩工程人員更應做好因應措施。換言之,隨著逐年加劇的全球暖化衝擊,野火、乾旱、高溫、洪水、颶風、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其發生頻率是愈來愈高,亦恐成為傳染病傳播之推手。這些天災對海島型的台灣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唯有積極進行改變,節能減碳,朝向低碳綠色經濟邁進,才能緩解氣候變遷。 總之,面對極端氣候引致的天災地變已成為常態之現況,不但可能帶來糧食短缺之危機及能源需求大增之隱憂,除了應力行節能減碳政策,並加強發展綠色經濟或能源轉型計畫之外,本報嚴肅呼籲:政府平時即應著手建立完善防災資訊,積極投入打造低碳永續家園,加強民眾對氣候變遷的教育宣導;相關部門更應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面對未來可能高溫、颱風等極端天氣的考驗,做好充分準備,以減少災害損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