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四年元月四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65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高 原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台港馬三方工程研討會香港記事

渝江 技師、許書銘 技師、鄧福宸副教授、莊心凱 工程師

香港於20241128日主辦一年一度的三方研討會,台灣和馬來西亞代表出席會議,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打造更好的城市韌性」

台灣代表團由台科大老師/美國西北大學訪問學者鄧福宸博士副教授領銜,張渝江技師、許書銘技師/博士特助與獲優秀工程師獎莊心凱一同代表,赴香港發表論文與就論文提出演說。

本次研討會由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主辦,馬來西亞工程師學會IEM與台灣中國工程師學會合辦,聚焦在大地工程與「打造更好的城市韌性」。會議跨27-29日三天,28日為一整天的研討會,29日為工地實地參訪。

在第一場次中,與會者深入探討都市基礎建設的創新方案。香港鑽石山的案例特別引人注目,工程師們成功將服務水庫遷移至山體洞穴內,不僅展現卓越的工程技術,更為未來類似專案樹立了優化典範。另一個重要案例,是台北的深開挖坍塌事件,研究人員運用有限元素建模進行深入分析,從失敗經驗中汲取寶貴教訓。同場亦介紹了嶄新的地下空間火災安全模型,以及複雜潛盾隧道施工策略,這些技術進展都致力於提升城市基礎建設的安全性與效率。

第二場次,聚焦於地震與地質風險的因應策略。台灣團隊發表具突破性的3D地質數據庫建置成果,該系統能有效評估土壤液化潛勢,為防災規劃提供重要依據。香港代表分享填海人工島的地震危害評估地圖,而馬來西亞則展示水利設施的抗震評估研究。這些以數據為導向的方法,為建構更具韌性的城市奠定了科學基礎。

第三場次,著重於緊急應變與施工創新。香港筲箕灣山泥傾瀉的修復工程為核心案例,展示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迅速且有效地實施補救措施,同時規劃長期解決方案。與會專家也分享深開挖施工的創新技術,包括改良泥漿牆與噴射灌漿等方法。馬來西亞的研究團隊則提出針對重要基礎設施的山泥傾瀉風險評估方法,展現因地制宜的技術應用。

最後一場次,展望人工智慧在地工程領域的應用前景。台灣與國際專家共同探討AI技術如何革新地質調查方法,提升場地評估的準確度與效率。會議也觸及其他創新議題,如浮動太陽能系統的錨固技術、因應氣候變遷的沿海防護設施設計,以及永續農業政策等。這些討論凸顯科技創新在解決當代全球性挑戰中的關鍵作用。

鄧老師提出了大直工地災變事件獲大家注目﹔莊工程師的3D地質數據庫以評估土壤液化潛勢的創新計畫與許特助針對台灣在潛盾工程的傑出應用亦獲特別討論﹔張技師提出如何運用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來提升地質調查的效率和準確性,他同時用自己化身以AI方式向全場說明,全場驚豔,並得到滿場掌聲。

這次的三方研討會,不僅展現了台、港、馬三地在地工工程領域的專業實力,更凸顯了跨區域交流對推動城市韌性發展的重要價值。台灣代表團在會議中的傑出表現,從大直工地災變的經驗分享到3D地質數據庫的創新應用,再到潛盾工程的技術突破,充分展示我國在地工領域的研發能量與實務經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渝江技師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地質調查的創新方法,不僅展現台灣工程界擁抱新科技的開放態度,更開創地工專業發展的嶄新方向。透過這樣的國際交流平台,三地工程專家得以分享在防災、基礎建設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寶貴經驗,為面對未來城市發展的挑戰累積更多解決方案。這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強化台、港、馬三地工程界的專業連結,更為亞太地區的工程技術發展與城市韌性建設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張渝江技師用自己化身以AI方式

向全場說明

 

許書銘技師、張渝江技師、

莊心凱工程師、鄧福宸副教授於會場合影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