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60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朱煌林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論 全民一起 參與洗刷行人地獄惡名

本月1117日是聯合國「世界交通事故受害者紀念日」,不幸的是當日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與鎮江街口處,發生公車追撞公車的嚴重車禍,釀成115傷悲劇。此事故讓人民再次重新檢視,近年來政府對於改善路口行人安全及長期達到「零死亡願景」的政策有無落實執行。

臺灣是外媒所稱的「行人地獄」,一般說來,危害行人安全的行為,包括:車輛駕駛路口不禮讓行人人行道違規停車及占用、騎樓阻礙違建影響行人通行等,造成行人無論是在行人穿越道上行走或因人行道被占用,而遭車輛撞擊致死或受傷眾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洗刷臺灣「行人地獄」惡名,應列為政府年度執政重中之重的優先項目。

經查,內政部洗刷「行人地獄」惡名近年來在法制面已新訂或修正多項法規,著重於道路技術規範修訂並補全先前法規不足之處;其中對於道路規劃有較深遠影響的內容為:「市區道路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在2022210日所做的修正,包含:1.新增優先調減路肩及路邊停車帶;2.「混合車道」修正名稱為「最外側車道」;3.明定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服務道路應留設人行道;4.明定人行道上原則不設置機車停車格;5.明定路邊停車得以停車彎型式設置於公共設施帶內;6.明定路邊設置停車空間之規定。之後該規範又於2024912日修正,包含:市區道路設計速率、設計車種與轉向軌跡、市區道路橫斷面設置單元尺寸表、最大縱坡度、豎曲線最短長度等修正規定。以上所述,皆屬較長期性的政策,對於洗刷臺灣「行人地獄」惡名,緩不濟急,難見效益。

誠如前段所述,這些依據「市區道路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最新增修訂內容,政府已將對用路人有潛在之安全危害因素加以規除,並增加對行人的安全保障規定。本次規範增修訂後,理應更有利於明確指引設計,有助於人民用路安全保障,惟對現況無異是緩不濟急,本報以為政府在有限預算及權衡效益下,應選擇以較少的時間成本,能在全國各縣市儘速推動且可分期分段的改善項目,逐一路口改善,有條不紊的完成目標,達到人民的期望。 

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回應人民期許並增加政府公信力,建議政府應優先辦理:1.增設庇護島:盤點全國危險路口及路段,15公尺以上道路增設行人庇護島和執行行穿線退縮等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改善;2.新增路口時相:檢討改善危險路口時相,新增全紅或行人專用時相3.新增左轉轉向車道:可左轉之單向雙車道以上路口新增左轉轉向車道配置;4.機車退出人行道:危險路段優先執行機車退出人行道計畫;5.路口清空:危險路口優先排()除平面交叉之視界三角範圍內足以影響視距安全之障礙物;6.人行道及騎樓清空:依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第八條規定,優先排查有妨礙行人通行之固定設施、設備,並通知所有權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於規定期限完成該設施、設備之改善、遷移或拆除工作。另外,也呼籲加強行人用路標示,維護行人路權及安全。這些都需要政府公權力強力介入,勇於執法,否則「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惹來民怨抨擊罷了!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謂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雖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只要參與洗刷行人地獄惡名的每個人:「有心」,收效必佳。因此從家庭教育,乃至小學教育十分重要。譬如說:家庭教育從小教導孩童要守規矩,上學要遵守交通守則;小學教育,不斷實施遵守交通守則的演練,下課時導護老師保護學生的安全外,更實際觀察實施遵守交通守則的演練成效,以為今後交通觀念強化之參考。尤其對違反交通守則者採嚴刑峻法,造成死傷,那麼肇事者這一輩子所能賺的錢可能都還不完。以上是日本式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能,當然我們也可以做的更佳

本報呼籲政府,能勇於執法逐步洗刷臺灣「行人地獄」惡名,只有公權力積極介入,不斷的滾動式檢討執法順序與成效,依照年度預算逐步排除全國路口安全隱患,並不斷的加強安全教育宣導與執法強度,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並以保障人民安全為己任,為臺灣爭取更多的國際認同外,也為台灣子民開闢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