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九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57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林祐全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鄰水作業緊急應變規劃研擬-以野溪治理工程為例

農業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坡地管理組 周祖明 科長/洪寶發 副工程司

集緻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林暐翔、陳柏州 技師

鄰水作業,人員及機具的安全保障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當施工地點位於河道附近或處於水域作業時,須特別重視各項安全規範與應變措施,以降低事故風險並保護人員生命安全。本文以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於113年度優良工程金安獎獲獎工程「糠溝溪西濱交界上下游整治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等兩件野溪治理工程為例,針對野溪治理之警戒水位訂定、緊急應變規劃進行分享。

依據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第16條規定,工地應依作業環境、河川特性擬訂緊急應變計畫,內容應包括通報系統、撤離程序、救援程序,並訓練勞工使用各種逃生、救援器材。救生圈與救生衣可提供落水人員的浮力,攔截索則可有效阻止機具或人員被水流沖走,拋繩槍則在救援中提供遠距離投繩的支援,有效縮短救援時間。為保障施工安全提供即時預警資訊,多數工地採取設置水位監測系統進行監控,以隨時掌握上游河道水位的變化,尤其在台灣雨量變化頻繁的情境下,暴雨可能會迅速抬高水位,並對下游施工現場帶來危險。因此,在上游設置水位監測站並進行水位變化的實時監測,並設定合理的警戒水位至關重要。警戒水位可作為啟動應變計畫的依據,一旦水位達到警戒高度,系統透過物聯網技術自動警報,現場指揮人員得以立即指示施工人員和機具撤離。

警戒水位的設定,業界常採用曼寧公式來推算應變時間及作為警戒管理值。曼寧公式是一種水力計算方法,透過河道的糙度係數、坡度、河寬等參數,推算水流速度及相應的水位變化(詳圖1)。此公式能夠幫助工地現場依據現地條件推估水位上升的速度,從而合理預測警戒水位的變化趨勢,以便在安全時間內完成撤離程序。例如工區於上游2公里處進行水位變化監測,利用曼寧公式計算出達警戒水位的時間,並將該水位標準傳輸至施工現場的預警系統,能給予現場施工人員足夠撤離時間。本文舉一野溪治理案例說明,設定該工址河道底寬(w)15公尺、護岸高(H)3公尺、河床坡降(S)1%、曼寧係數(n)0.03(設定為不規則土底),水位監測計距安裝於距離工區約2,000m處,其水位高h(m)及應變時間t(sec)之關係對照如圖2及表1所示。

1 曼寧計算式
 
2 水位高h(m)及應變時間t(sec)關係對照圖

 

1 應變時間對照表

水位高h(m) 應變時間t(sec)
0.5 950
1 630
1.5 500
2 430
2.5 390
3 355

 

以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例,該工址之常水位為75公分,由於目前我國職業安全法規中,對鄰水作業的水位警戒值並無特定數值標準,通常會建議根據工地的環境特性及風險評估討論結果來設定,當水位超過設定值就會觸發撤離警報。依據該工程風險評估結果,考量人員於120公分為於水域中行走之極限高度,藉此規劃安全值100公分、警戒值120公分及行動值150公分進行監控,並依據表1應變時間成果,換算出工區應變時間為630秒,考慮提前整備時間,設定人員應變後疏散時間為3分鐘、機具為5分鐘,並於工區下雨時先行停止施工關注水情發展,由上述時程規劃出緊急應變計畫,相關應變規劃作為詳圖3

3 鄰水作業緊急應變規劃圖

決定工址最佳應變撤離時機後,下一步進行工區緊急應變之規劃,擬定出緊急應變計畫並據以執行,施工團隊應定期進行演練,以確保所有人員熟悉撤離路線及防護裝備使用方式,並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做出反應。緊急應變演練建議每年辦理兩次,首場於汛期前辦理,並擇於汛期中辦理驗證演練,演練可結合水位警報系統進行模擬,於告警訊息發布後啟動相關應變作為,藉以驗證警報系統的功能及施工人員的應變能力。以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中分署之「糠溝溪西濱交界上下游整治工程」為例,該工區為開放性長條形工區,河道上方為工務所及物料堆置整備區,考量河道上方為高處地形,故設定該處為緊急撤離後集合點。工區經曼寧公式計算,由設置自動水位計於發布後距離工區之安全應變時間為5分鐘,施工單位據此進行人員及機具撤離動線規劃,依據當月施工進度,規劃區最短路線之動線安排,又因工區為動態施工,間隔一定時間施工區域會進行移動調整,施工團隊按月製作「動態安全地圖」(詳圖4),每月根據施工現況更新相關撤離動線、救援器材之設置位置,透過每日勤前教育及每月協議組織會議進行教育訓練與宣導,提升鄰水作業安全。

4 動態安全地圖

綜上所述,野溪治理工程中,鄰水作業的安全應變必須建立在完整的救援器材整備、謹慎的警戒水位設定與定期的緊急應變演練及訓練,方能有效降低施工風險並確保人員安全。施工前,依據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規定,施工單位需制定防汛及撤離計畫,本計畫應包含防汛要點、鄰水區域的危險性評估、疏散路線的安排、救援組織的編組及疏散撤離作業程序等內容,此外,計畫中還應詳細規範緊急應變編組,根據各人員的職責設置指揮、疏散、救護、警戒等小組,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分工合作,確保所有人員的安全撤離。撤離應變時間,建議透過簡易曼寧公式進行推估,透過設置上游水位監測系統警示,依據計算安全撤離所需時間作為水位警戒依據,當監測系統偵測到上游水位異常變化時,將立即通知現場施工人員,並按計畫執行撤離。施工現場應標明撤離路線及避難方向,並設定適當的警戒水位,配合水位達警戒時啟動的警報系統,以確保所有人員能在水位達到危險範圍前安全撤離。

最後,定期進行緊急應變演練是確保疏散程序順利執行的重要措施。施工單位應針對防汛要點、撤離流程與救援設施進行演練,並確保所有人員熟悉應變腳本。演練內容可包括模擬河道水位暴漲情境、人員快速撤離的流程、救生設備的取用、並確認所有防汛設備及救援設施的功能正常。演練的過程中需檢視各環節的執行效果,並記錄改善意見,優化緊急應變計畫,提出該工址最佳化之應變模式,才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