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450

發  行  人:洪啓德
社務委員:黃騰輝、陳玫英、伍勝民、黃武龍、陳錦芳、周子劍、蔡震邦
     林景棋、拱祥生、呂震世、謝祥樹、楊高雄、高 原、杜明星
監  察  人:施義芳、陳清展、鄭明昌、陳菁雲、巫垂晃
社  長:陳玫英

副  社  長:黃騰輝、拱祥生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伍勝民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鄧勝軒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省公會高雄研討會:新版RC規範之重要變革、性能設計、結構補強與捷運監測實務

  胡宏章、胡新廷  技師

 
胡處長開場   研討會中午Buffet自助餐

前言:產、官、學相倚為彊

本次高雄辦公室很榮幸邀請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歐昱辰主任、鍾立來榮譽顧問與前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劉建成技師向各位技師先進授課。在土木工程界所使用到的各種技術、公式、規範,背後都需要產、官、學長時間的投入與研究,才能有今日豐碩的成果。本次研討會由歐昱辰主任打頭陣,從新版鋼筋混凝土規範之重要變革與新應用講起,再介紹目前新世代的性能設計方法,讓臺灣同步美國工程技術,並從中加強在地化。本次研討會有別於以往,主辦單位特別於會場安排Buffet自助午餐,不僅備有飯麵青菜等主食,尚有甜點、水果及飲料等,讓技師先進能於午間享用美食並作休息。下午則由鍾立來教授講授最新的結構補強技術及其學理,再由劉建成技師講述捷運監測實務。特別感謝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學院黃忠發院長的大力協助,讓本次活動能圓滿舉行。

十年磨一劍:新版鋼筋混凝土設計規範之重要變革與新應用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歐昱辰主任    

本次新版鋼筋混凝土設計規範同步美國ACI規範之最新發展,不僅全面更新章節架構,更新增許多新材料、新工法、設計公式,並融合了國內產、官、學的工程慣例與研究成果,開啟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全新可能。本次規範新增的高強度鋼筋,不僅能減少用鋼量,改善施工性及成本問題,更有助於落實營建業減碳的目標,為永續發展做努力;此次新增的擴頭鋼筋,能改善梁柱接頭鋼筋過密之問題;全新的標稱剪力強度公式,讓剪力筋用量較少的構材之剪力強度能被更精確地預估;特殊結構牆,考慮高模態效應及超額強度,搭配特殊邊界構材,讓剪力牆的耐震性能獲得提升。

新世代設計方法:使用非線性歷時分析之性能設計

本次新版鋼筋混凝土設計規範新增全新「附篇A」,允許設計者使用非線性反應歷時分析進行新建建築之耐震性能驗證,此即美國工程界近年所推行之「性能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若要從事非線性歷時分析,首先需要依據耐震設計規範挑選3組以上的真實地震歷時紀錄,並對地震歷時做縮放以符合工址的設計反應譜。設計者可以從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工址輸入地震查選平台(INMOST)」中,查找符合工址反應譜型的地震並自動計算放大係數,快速挑選並放大地震歷時。接著可根據TEASDASERCBASCE 41等文獻於結構分析模型中設定梁柱塑鉸,以進行非線性歷時分析。待分析結果完成後,分別檢核整體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殘餘層間位移角以及各構件的塑性變形量是否滿足相關的接受準則,以確認該結構物之耐震性能達設計預期。非線性歷時分析能精準預測建築物受震時的動態行為,本次新增之附篇A允許結構設計者採用更彈性之方法進行結構設計,同時確保該結構之耐震性能符合規範要求,讓特殊結構之耐震性能獲得驗證,開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全新可能。

精益求精:結構補強技術再進化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鍾立來榮譽顧問    

下午的課程由鍾立來教授向各位技師講授,既有高樓之耐震評估方法、不規則結構的軸力彎矩塑鉸,以及外加RC構架法。欲進行耐震評估,首先應區分不同的破壞模式,並分別計算耐震需求及耐震容量,同時以調整因子反映建築物的現況,便可由耐震指標評估該結構的耐震能力是否合格。接著鍾教授便進一步以分析實例說明,對於不規則結構而言,宜採用軸力彎矩互制塑鉸(PMM hinge),才能正確掌握不同主軸方向的耐震性能與破壞模式。至於結構補強之工法,除了常用的擴柱、增設翼牆及鋼板包覆等方法,外加RC構架法亦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外加RC構架法不僅可以增加建築物的韌性,對於面內與面外的強度亦有所加強。此外,採用此工法的最大好處是施工時不會影響既有建築物的使用,適合醫院、政府機關等內部需要持續營運之建築物,是結構補強技術的新星!

明察秋毫:近接捷運之工程監測實務

   
劉建成技師    

隨著都市發展的興盛,有越來越多建築基地緊鄰捷運沿線。瞭解這些近接捷運線工地於施工時對捷運隧道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嚴密的監測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捷運監測是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工作內容,本次邀請劉建成技師以自身於捷運監測領域的經驗,向各位分享如何於潛盾隧道內佈設LVDT進行自動化監測,並正確判讀數據,以培養監測報告之審查經驗。事實上,從儀器的配置、安裝、監測頻率到管理值、警戒值等細節,都有相關的規定。劉技師提醒,監測數據需要仔細解讀,不能全盤接收,因自動化監測數據若稍有不穩,或不小心被移動,都可能導致數據有誤,必須要看數據的歷時曲線,和個別的監測數據、整體的趨勢、結果合理性交互比對,才能確認各個監測結果綜合的影響,進而得出最正確的監測結果。

   
高科大工學院黃忠發院長致詞    

結語:求知若渴,滿載而歸

本次研討會課程內容豐富、多元,邀請到的講師也都是各領域的專家。在QA階段及下課時,皆能看到許多技師踴躍地向講師們請教、討論,並互相交流彼此的工程經驗。本次研討會不僅讓每位技師滿載知識而歸,也讓筆者見識到技師先進對於工程技術的求知慾,不是一天的課程能夠滿足的!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