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新建工程有效減少環境生態衝擊之優良作法
新亞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楊建隆 經理
摘要
公路建設常為當地帶來運輸之便,隨之帶動當地發展,尤其是快速公路常帶來可觀效益。然而,公路新建工程係屬帶狀開發,對沿線生態、環境難免有所干擾。
如何有效降低公路開發對沿線排水、空氣污染防制、生態維護、噪音及文化遺址等之衝擊,為當前推動公路工程之重點。本文分享「東西向快速公路台76線台19線以西路段改線工程」施工團隊所採取有效減輕或避免不利環境影響作為,供技師及工程界先進精進參考應用。
一、前言
「東西向快速公路台76線台19線以西路段改線工程」起點位於台61線芳苑交流道,終點為既有台76線與台19線之交界,全長21公里,其中縣道148線以西為平面段、以東為高架段。
本計畫計分4標工程:台76線0k+000~3k+700、3k+700~11k+585、11k+585~16k+607、16k+607~20k+890,其中前兩標平面段分別於111年9月及113年1月開放通車,後兩標高架段尚在施工(圖1),全線完工後具有以下效益:
1. 串聯台61線、國1及國3等,建構完整台76線路網功能。
2. 連接及活化彰化及南投工業區且加速中科二林園區發展。
3. 均衡彰化路網分布以帶動西南隅發展,並增加在地就業機會。
然而,公路沿線經過大範圍農耕區、民眾聚落、國民小學、科學園區、文化遺址、保育鳥類棲息區等,如何妥善規劃因應排水、土壤、噪音及生態保育等等環境及交通重要議題,考驗施工團隊。本文分享從設計到施工之減少環境衝擊優良作為,有助永續綠色推動、淨零排放,供工程先進參採。
 |
圖1 台76線延伸改線工程計畫路線 |
二、減輕或避免不利環境影響之作法
2.1 排水功能維持
本工程長達約20公里,對區域範圍內之排水,不管是路堤段或高架段,難免都會影響既有排水流路。
為避免影響工區範圍之排水效能,設計階段詳加調查計畫路線橫交排水設施之位置及流量,並分析各集水區之集水量。此外,在施工初期需優先施作排水設施,維持施工期間之水路不中斷。
另為因應短延時強降雨之衝擊,工區內設置沉砂池及廢水溝,並派員巡檢水路及清理,以此強化帶狀公路工程施工期間之水路順暢。
2.2 空氣、噪音、水及土壤污染防制
本改線工程經過眾多居民聚落,又有學校及交通要道,因此,需加強空氣污染及噪音防制措施,確保空氣品質不因施工而污染及居家安寧;另需確保工區放流水不外排影響外界水質,甚至不得污染原地土壤。
新建快速公路之工程開挖作業、運輸開挖土石方、材料機具進出場等,必然十分頻繁,而此係直接關乎工區對鄰近環境之衝擊。為避免將工區土砂帶到外界,首要關鍵課題為設置自動感應噴灑洗車設備,其次,工地周界需設置全阻隔式圍籬(含防溢座);除上述硬體設施外,工區內之裸露地表,需不定期進行灑水或覆蓋防塵網,而對於工區外之鄰接道路,需加強洗掃作業(圖2)。
 |
圖2 有效進行空氣污染防制作為 |
在噪音防制上,除採低噪音及低振動機具設備外,另全工區設置密接圍籬、無夜間施工作業及運輸車輛避開尖峰時段(7時至9時、16時至19時)等,另在聚落路段設置隔音牆,以維居家安寧。
另橋梁工程下部結構施工,因本工程鄰接員林大排,有放流水處理及開挖回填土壤等作業。為有效管理工區放流水,則於工區內設置逕流溝導流至沉澱池,且每月進行放流水檢測,確認水質皆無污染而後回收於區內重複利用(圖3)。再者,透過防溢座阻隔及逕流溝導引水流等,對工區水不外流具有成效。最後,工區內土石方均依規定以1萬方進行1次抽檢送驗(含汞、阿特靈、多氯聯苯…等25項檢測項目),均符污染管制標準(圖4)。
 |
圖3 工區內汙水有效攔截不外排及水資源有效利用 |
|
 |
圖4 工區內土石方依規定進行抽檢送驗 |
2.3生態維護
公路工程開發造成該地區土地遭切割,影響棲地完整性,另施工機械運作聲響或者夜間趕工等,對當地生態有所干擾。因此,常採用迴避、縮小、減輕或補償等措施。
本工程明定「無夜間施工」之策略,即無夜間噪音及光害等,又採用低噪音、低振動之機具設備,以減輕生態之干擾。此外,設計階段詳細調查在地保育鳥類燕鴴棲息地,新路線形迴避棲息地;4~8月燕鴴繁殖期時,棲息區路段採分區(縮小)施工等。又於道路中央設置綠帶,補償開發道路所減少的綠地且兼具滯洪蓄水,有益生態永續(圖5)。
 |
圖5 工區採分區施工及設置補償綠帶以友善生態環境 |
三、其他友善優良作為
3.1 交通維持
本計畫路線約20公里,沿線橫交縣道144線、148線等大路口及眾多鄉間小路,車流量不同且有路過性車流或在地耕作等不同用路特性,設計階段即詳加調查並納入交通維持規劃。
首先,考量工址位在彰化西南隅,交通路網未如市區便捷,若因施工需封閉道路,則將造成在地用路人通行十分不便,且外地用路人可能繞道仍不易到達目的地。故設計在大橫交路口採用懸臂工法橋梁跨越,施工中各橫交小路不予封閉,維持既有路網功能。
另在通行空間上,在路口處皆採退縮工區範圍,友善用路人行車視線;在路口交通工程佈設上,各道路標誌牌面及標線等,需正確清晰且導引明確;在路面工程上,除鄰接道路每日清洗外,透過每日巡檢即時修補機制,確保通行安全。再者,重要路口配置交通指揮人員、加強路口夜間警示等,皆是維持工區交通安全之重要措施(圖6)。
 |
圖6 工區周圍交通維持安全規劃作為 |
3.2 敦親睦鄰
公路工程施工期間難免對在地居民生活有所影響,從通行空間限縮到居家周圍環境變動等,尤其長期性的新建道路工程,居民抗爭阻撓施工,時有所見。故適時察覺民之所需及敦親睦鄰等,至關重要。
出入交通係居民之日常,為民行安全,在工區影響範圍之週邊路口,設置反射鏡;再者,鄰近工區之農耕機具帶上道路的泥砂,主動以水車並配合地方政府等進行清洗路面,維持居家道路環境整潔。而於橫交路口施工前,會預留工區通道,擺設完善之紐澤西護欄,避免影響民眾通行(圖7)。
用心處理減少施工對在地交通衝擊,獲得在地居民認同,對於後續推動工程有顯著效益。比如,本工程路線上有在地信仰中心-四聖宮之牌樓及百年榕樹公等需遷移,皆在積極溝通協調及地方和諧配合下完成(圖8)。另對於生態教育紮根到在地好修國民小學,也獲地方大力支持及校方肯定,辦理多場生態環境保育講習訓練(圖9)。
 |
圖7 積極減輕施工期間對地方居民之不便 |
|
 |
圖8 協助地方精神信仰及特殊植物之保留 |
|
 |
圖9 邀請在地好修國小師生參與生態保育教育訓練,迴響熱烈 |
3.3 文化資產維護
公路路線長的開發案較常遭遇文化遺址,且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辦理相應事宜,以利保存古文物。此部分,雖然一般工程較少遇到,然而遇到時務必要多加留意,以免觸法。
本工程在施工前即調查沿線文化遺址大致分布位置,計有11處,依與路線之距離區分為:直接影響(即計畫道路行經路段)計2處(東口遺址及崙腳寮遺址)、間接影響-緊鄰計畫道路4處及間接影響-計畫道路500公尺內5處。其中,直接影響之遺址處,施工前需先進行試掘作業,另施工整地開挖階段,則需再進行定期監看。
施工期間於崙腳寮遺址處開挖發現古文物(以貝類居多),故先依文資法規辦理停工並通報彰化縣文化局,其後召開審議會議並依分級處理流程辦理搶救挖掘,與考古專家共同順利完成文物保存後(挖掘出土、分類編號、造册、文物暫存),方得接續進行施工(圖10)。
 |
圖10施工中遺址搶救及保存程序妥善周全 |
四、結語
公路新建工程在設計階段需妥善考量對環境及生態之影響,並預置相應措施,而施工階段則需落實各項措施,共同為確保工程便民之際,也符合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之世界潮流。本文就排水、空氣、土壤…等乃至文化遺址,提供優良作為供施工團隊參採,若能在此基礎更加精進,對國家長遠發展,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