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42 | ||
|
談規設花東教育園區結合AI體驗吸引國際觀光二三事 賴明煌 博士 一,花蓮地震驗證臺灣多年耐震韌性成果 芮氏地震規模達7.2級403花蓮大地震,震央花蓮水璉外海10餘公里、深度20餘公里處,係921集集地震後廿五年全國最大地震。計18人罹難、3人失聯、1,155人受傷、房屋全倒半倒約百棟、其中強制拆除15件等。附近有若干陸運鐵公路,與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球錐麓與九曲洞步道等毀損;比諸集集地震有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305人受傷、51,711棟房屋全倒與53,768棟半倒及近4,000億新臺幣損失,花蓮地震或可驗證25年來臺灣對建築物等韌性工程在地震耐震防震之努力。 二,規設花東地震教育園區 集集地震後2001年2月訂定「921地震教育園區」,隸屬教育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有光復國中操場逆衝斷層現場設置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與重建記錄館等五大館區,展示含有地震科學、地震體驗與防災教育,做為專家研究與教學之使用。並可幫助民眾建立正確地震防災觀念,在2004年國殤日啟用。之後再結合鄰近光復新村文創園區青年摘星計畫等,在地創生與亞太地區NGO工作者與培育交流之重要聚落相當成功。 0403花蓮地震迄今逾百日,中央政府機關雖投入近100億經費與現場積極搶災救險(籲請須留若干地震災害現況來保留與研究推廣使用)來維護危建與拆除、及確保往外運輸路線交通不致中斷的海陸空三態一體等努力工程人員極為辛苦,並也祭出到震災區觀光補助每人一夜千元住宿費,但在餘震不斷及大雷雨誘山崩複式夾襲等的陰影,震後確實短期內難招大量旅客蒞臨。若能比照集集地震設立園區,希望能重振花東觀光 配合國際「2050淨零排放」目標,若能將震災區花蓮機場(跑道逾9,000英呎可起降737大客機),與海港(港口深水區逾30英呎再加設郵輪遊艇靠岸充電設施,必可招攬逾十萬噸級郵輪3~4,000名旅客直達),好好善用,設定對外招商生態減碳與地震實境感受等(太魯閣鬼斧神鑿而成與地震襲毀之狀況)觀光教育主題,並再結合地震與臺東海岸山脈利吉海底混同層,及卑南史前文化等部落園區,異地旅遊資源相結合。 另,利用臺灣科技強項的AI與AR及VR等以虛擬實境方式,讓花東教育園區把震前與震後劇烈造山隆起之脊梁山脈東翼變質岩層,受立霧溪在千萬年下切侵蝕這些大理岩層風化所剩的大地罕見雕塑美作,顯現出來。或能讓鄰近沒有地震國家如南韓(最大地震芮氏5.8級在2016年慶州發生),與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國從來沒地震之人民,前來臺灣體驗地震威力。就如同到歐亞與北美洲板塊交擠的大西洋中洋脊之冰島埃爾加火山,與源自地表下3公里深熔岩庫等熱點對其上的太平洋海板塊噴出鑄島形成美國夏威夷基拉維亞火山等島鏈,去感受海底火山噴發大地裂縫成為熱點島嶼的世界奇觀之旅一樣。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這25年臺灣最大地震的加害,我們需要咬緊牙根把震災化做助力,好好來推動地震觀光與自然保育減碳淨排愛護大自然的旅遊,才不枉這次403花蓮大地震的啟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