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 ||
|
結構耐震補強:以隔震降低需求 1,2,3鍾立來、2林芃妤、1楊卓諺、1邱聰智、3盧煉元、2賴勇安、2王勝宣、4劉紹魁 1國震中心、2臺大土木系、3成大土木系、4科建公司 從現行的規範觀之,既有建築結構之耐震能力可能堪虞,透過耐震評估,確認其耐震性能。若不足,予以補強,或提升其耐震之容量 (Capacity),滿足耐震之需求;或降低耐震之需求 (Demand),滿足耐震之容量。以傳統工法 (擴柱、翼牆、剪力牆),提升其耐震容量,使之高於耐震需求,乃策略之一;另一策略,則為隔震之手段 [1],於上、下部結構之間,置入隔震器,或阻絕、或減緩上傳之地震力,降低耐震需求,使之低於耐震容量,達補強之目標。採用隔震補強之建物,於設計時可採用性能設計法 [2],亦即預先選定耐震性能目標,再設計隔震系統以滿足該預設之性能目標。對於補強結構而言,一般可選原結構系統之耐震容量,作為隔震設計之性能目標。有關隔震結構之性能設計法可詳參文獻 [2]。 在既有建築結構之地面,構築鋼筋混凝土地板,形成整棟建築結構座落在剛性地板上。採用千斤頂,緩慢地、均勻地、且安全地頂升剛性地板,再於基礎與地板之間,置入隔震器。透過隔震器,降低建築結構之耐震需求。本文採摩擦單擺支承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 作隔震器,擬訂其設計程序,並以範例,闡述其流程,供工程界參考。另有關橡膠隔震系統之設計範例,則可參見文獻 [2]。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營建署 (201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取自https://goo.gl/h7dU6V。 2. 盧煉元、王亮偉、陳慶輝、李官峰、李姿瑩、蔡諄昶 (2016)。「以性能為導向之二階段隔震設計法」,結構工程,31卷,第3期,33-61頁,9月刊。 3.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2013)。「校舍結構耐震評估與補強技術手冊 (第三版)」,研究報告NCREE-2013-023,取自https://goo.gl/RwuGrP。 4. 鍾立來、陳俊鴻、楊耀昇、賴昱志 (2018)。「結構耐震評估:以真實地震為需求」,技師報,1144期。 5.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2011)。「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之應用 (土木404-100) (下冊)」,台灣,科技圖書。 6. 王勝宣、鍾立來、賴勇安、楊卓諺 (2016)。「摩擦消能隔震系統於簡諧震波作用下之穩定性探討」。
表1 一秒週期阻尼比修正係數[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