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告刊登辦法及收費標準# (已修訂)
|
|||||
養生四要素
造成現代人老化的危機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不均衡。 動物性脂肪、糖份、鹽份攝取過多,但是食物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卻攝取不足,使得脂肪肝、糖尿病、動脈硬化、痛風等慢性病患不斷年輕化。想要吃出活力、吃出青春,適當的選擇食物和正確的飲食習慣必須相輔相成。 ◎適量補充一些抗氧化元素:但不要盲目吃,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知道何時該補充、如何補充,才能充分發揮抗老化功效。 ◎不要常吃加工食品:這些食品可能添加防腐劑、人工色素、漂白劑、添色劑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容易在體內產生自由基,破壞細胞。 ◎不要餐餐吃到撐:「每餐吃七八分飽就夠了」,少量多餐比較不容易胖。輕微的飢餓,比起飽食終日更有利於延緩老化。 ◎少油、少鹽 適時舒壓 除此之外,還要有規律的生活;清淡的飲食習慣(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規律的有氧運動;樂觀愉快的心情;戒除菸酒不良嗜好;懂得舒緩壓力;經常接近大自然,如此才能得到最佳的抗老效果! 寒、熱食物要搭配著吃,比如吃螃蟹時,一定要配上生薑,用薑的溫熱去中和蟹的寒涼,這樣就不會對身體有任何的傷害,還有利於蟹肉的消化、吸收。 只要與人的體質,與當時的季節相搭配,與一起吃進去的食物能起到中和、平衡的作用,寒涼食物也可以吃,而且對身體有好處。 比如西瓜本屬大寒,但夏天人體大量出汗的時候,適量吃些西瓜能除燥熱,又能補充人體因出汗多而丟失的水分、糖分,這時的西瓜就能對身體起到平衡、協調、補血的作用。而天冷時吃西瓜,就易造成腹瀉,使身體脫水,導致血少、血虧。 寒濕重的表現 身體有以下症狀或特徵,代表體內有寒濕: *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 *舌苔發白。 *反復的口腔潰瘍。 *口臭時舌苔發白。 *咳嗽時痰是稀白的。 *流清鼻涕。 *流出的汗是涼汗。 *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 *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 *經常腹痛、腹瀉。 *臉上長痘和斑。 *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 *手、腳長年冰冷。 *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疼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祛寒濕的方法 · 血足是祛寒濕的根本。 身體內血液充足,腎氣就足,就能保證血液迴圈的通暢,全身就會溫暖舒適。寒濕在充足的血液、流動暢快的血流面前是無立足之地的。沒有了寒濕,就不會出現這疼那疼,也就不會長斑、長痘、長癬。 · 運動後全身感到溫暖。 經常運動、經常體力勞動及做家務的人,會感到體內的熱量大。這是因為運動生熱,起到了驅散寒濕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運動而體內的血液不足,運動後就會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濕會乘虛而入,身體仍會虛弱多病。 · 適當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 適當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運動後出汗,吃了溫熱食物而出汗,還是泡腳後微微發汗,都可以達到祛寒的效果。 · 飲食祛寒。 常吃辛辣、溫熱的食物可以祛寒。由於地理氣候的不同,各地區都有適合當地的祛寒飲食習慣。如北方喜歡吃蔥、薑、蒜、辣椒、牛肉、羊肉這些溫熱、高熱量的食物排寒;四川人喜歡麻辣;貴州人喜歡酸辣;還有的人喜歡喝祛寒的藥酒等。雖然各有不同,作用都是祛寒、祛濕、保暖。 · 熱療祛寒。 熱療祛寒是自古人們就使用的古樸、自然、有效的祛寒方法之一。有的用熱水袋,或加熱後的沙、石、鹽、石蠟熱敷;有的用艾條熏疼痛的部位,或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 老人保健重點 很多老人在剛開始運動時,確實生病少了,體質也強壯了,可越往後面反倒效果不明顯,各種毛病照樣有,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運動後血液流到四肢的多了,心、腦這些對血液需求量大的臟器就會相對缺血。運動並沒使血量增多,只是使血液重新分佈,所以長時間的運動反倒容易使老人出現頭昏、心慌、氣短、冒虛汗這些心腦明顯缺血的症狀。 有些老人出現了這些症狀後,不是及時休息和補充營養,而是更加積極地鍛煉,誤以為是運動量不足才出現上述症狀,殊不知有些人就是在運動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離開人世的。 食物的溫熱寒涼平 在溫度高時多吃寒涼的食物以清熱、解暑,溫度低時多吃溫熱的食物以保暖、祛寒。 冰鎮過的食物是寒上加寒,帶給身體的不是陰陽的平衡,而是身體內的寒濕加重。 我們的身體要想保持健康,所吃的食物始終要與自身的身體素質、所處的環境保持一種平衡、和諧,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飲食都應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去選擇不同屬性的食物,才能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 注:1.性平的食物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2.性溫的食物除夏季適當少食用外,其他季節都可食用。 3.性涼的食物夏季可經常食用,其他季節如要食用須配合性溫的食物一起吃。 4.性寒的食物儘量少吃,如要食用必須加辣椒、花椒、生薑等性溫熱的食物一起吃。
(參考資料:李青蓉:正確飲食,吃出活力年輕及網路文章) |
|||||
![]() 台灣近年來老年人口增加,同時因為油脂的攝取量增加、食物中纖維的攝取量減少、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不但心臟 血管疾病增加,大腸癌的患者數目也持續的增加。 幸運的是大腸直腸癌的愈後情形要比胃癌好得多。但是也和其他癌症一樣,若是晚期才發現,不管那一種治療效果都不盡理想。 文獻上報告指出,年輕人得到大腸癌愈後都較差,這和年輕人的癌症常是分化較差,惡性度較高有關,同時也因為年輕人的癌症常常在診斷時已經為末期有關。 l 大腸癌前兆 由於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隱晦不明且特異性不高,易被病患及醫師所忽視,以致延誤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時機。雖然年輕腸癌患者的臨床症狀長短和臨床分期沒有絕對關係;但是一般相信:病程越長,癌細胞浸潤越深且廣,則局部淋巴轉移、甚至造成血行性轉移可能性亦相對提高,切除率及存活率也就減少了。因此臨床醫師對於下列臨床徵狀務必詳細探查原因,以期早期發現。 1、下消化道出血:是大腸癌最常見的徵狀,幾乎一半以上的病患都有此症狀。大腸癌的出血往往是少量且間歇性,尤其是右側大腸癌之出血,往往和糞便均勻混合更是不易由肉眼查覺,往往至嚴重貧血產生全身症狀時始被查覺。 2、排便習慣改變:這也是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症狀之一。包括排便頻率改變,糞便管徑變細,排便時肛門疼痛等。不過臨床上碰見這種症狀時,必需和大腸急燥症作鑑別診斷。 3、腹痛:這是歐美大腸癌病患最常見之症狀,國人則約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病患有此主訴。 4、腹部腫塊:腹部能觸摸到腫塊者,又以右側大腸癌居多,根據台大許等之經驗、高達50﹪之右側大腸癌患者可以在相關部位觸摸到腫塊。 5、腸阻塞:國人中80﹪的大腸阻塞都是由大腸癌所造成的。臨床上亦都有腹痛症狀,約有24﹪的結腸癌病人有腸阻塞的現象,但僅8.1﹪的直腸癌病人會造成腸阻塞。 6、腸穿孔:少數大腸癌會造成自由穿孔。有二種發生機制;腫瘤本身破裂穿孔及近端因遠端腫瘤阻塞而脹破。 7、其他:包括局部膿瘍, 管,腸套疊,腹水等。若是臨床上出現了體重減輕,虛弱發燒,或者各種轉移現象時,往往表示晚期症狀,預後不良。 大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檢查及血色素的測定、肛門指診、直腸鏡檢、大腸X光鋇劑檢查與大腸鏡檢,至於癌胚抗原(CEA)對腫瘤的診斷特異性不高,當此值高時已有癌轉移的現象居多,因此目前大都只用於手術前及手術後的一種評估,對於術後癌症復發及轉移的偵側較有價值。 手術治療是大腸癌唯一根治的療法。診斷後要盡早切除,而其他輔助療法有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療法等。 事實上,大腸癌不管大小、位置、症狀多久,只要不轉移到骨骼或其他重要的維生器官,在病人情況許可之下,皆須切除。即使有肝、肺或骨骼的轉移,腫瘤本身的切除才能夠避免癌瘤的出血、阻塞、穿孔等,對於病人日常生活品質的改善,有莫大的助益。 手術後病人應該要定期追蹤,不但可以早點發現是否有局部再發,也可以知道其他器官的轉移,少數有局部再發或遠端轉移的病人,仍可給予手術治療,有些甚至能夠治癒。有些病人則需要加上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療所有癌症的金科玉律,要早期發現大腸癌比胃癌容易,因為腸管不像胃那麼寬大,如果長腫瘤,比較容易引起阻塞,所以很快就會發現,但這仍要看病人本身有沒有注意。所以在四十歲以上的人,尤其是有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定期大腸X光或大腸鏡檢是有必要的。 大腸癌治療的成效: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1985-1987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僅次於肝癌、肺癌、胃癌,而居各種癌症死亡比率的第四位。而依榮民總醫院統計其於1970-1977年所有癌症病的資料,結腸直腸癌的五年存活率為40.5﹪,僅次於子宮頸癌及乳癌。 大腸癌經發現後,若能根治性手術切除,則可能有較長的存活,否則若因癌侵犯範圍過大無法手術切除,則甚少存活超過五年者。
(取材自網路) |
|||||
簡報收件時間:100.07.21(四) 5:00pm前
※自費加保方案至7月31日止,請將“自費加保資料表”詳實填妥各項資料連同繳款證明傳真至公會。
※本會將於100年1月1日起停止舊有表格使用,敬請會員配合辦理。 ※敬請尚未領取會員名錄之會員先進,請至北、中、南區辦公室領取,若資料登載仍有錯誤,請於兩週內將正確資訊回傳公會,俾利更正,謝謝! ※【97年12月27日第八屆第八次理事會議通過】 ※「建築師或技師受丙等綜合營造業委託執行綜理施工管理簽章報備登錄及收費辦法」乙案,內政部已於97.10.24台內中營字第09708084955號函發布…
※99年4月7日專家學者推薦申請書最新版!
報名方式:將報名表傳真至02-2964-1156會本部辦理,依報名順序額滿為止;全省報名人數未達80人,則暫緩辦理,若未接獲延緩通知,即如期舉辦。聯絡電話:(02)8961-3968轉124陳玉真小姐
舉辦日期:100年07月16日(六)08:20 ~ 11:20。 報名方式:將報名表及劃撥單收據傳真至02-29641159公會會本部辦理;會員可 線上報名 依報名順序額滿為止;全省報名人數未達80人,則暫緩辦理,若未接獲延緩通知,即如期舉辦。聯絡電話:(02)8961-3968轉143楊小姐
日期:100年07月13日
日期:北部-100年08月03日;南部-100年08月17日
日期:北部-100年08月03日;中部-100年08月11日;南部-100年08月17日 日期:100年07月29日(五) 開課日期:2011/7/28(四) 開課日期:2011/7/20(三) 開課日期:2011/7/20(三) 日期:2011年07月17-18日 時間:100年 9月16~17日及23~24日(星期五、六)- 台北班 時間:100年08月5~6日及12~13日(星期五、六)- 台北班 時間:100年 07月29~30日 (星期五、六)- 台北班 時間:100年07月15~16日 (星期五、六)- 台北班
日期:100年09月01-02日
日期:台南-100年07月09日(六);金門-100年07月15日(五);台北-100年07月23日(六);中部觀摩-100年07月29日(五) 開課日期: 2011/7/15(五)
日期:2011年7月15日(五)
時間:台北:100年8月20日,週六,9:00-18:00/高雄:100年9月3日,週六,9:00-18:00
開課日期:2011/7/20(三) 開課日期:2011/7/15(五) 開課日期:2011/7/7(四)
日期:100年11月18、19日(五、六) 日期:100年07月15日(二)
實驗室品質管理訓練班:新竹-8/17~19、10/12~14、12/07~09;台北-9/14~16;台南-7/13~15 活動期間:臺北-09/16(五)、12/09(五);臺中-10/14(五);高雄-06/10(五)、11/11(五);花蓮-07/08(五);臺東-08/12(五) 上課時間:13:00-16:20 活動期間:臺北-09/16(五)、12/09(五);臺中-10/14(五);高雄-06/10(五)、11/11(五);花蓮-07/08(五);臺東-08/12(五)上課時間:9:30-11:50 時間:基礎班-台北100.07.21;花蓮-詳細時間及地點將另行公布於網站;進階班-台北100.09.15;台中100.07.12;高雄100.07.06 舉辦時間:2011年9月1~2日﹝四、五 研討會日期:2011年7月8日至9日
開課日期:6/2起至7月上旬計八場次 舉辦日期:預計100年10月舉辦
報名日期:自100年6月23日起,至100年8月1日截止
詳細內容請詳:http://icoci.tcri.org.tw/ 訂購專線:02-23620939,傳真:02-83695171 競賽時間:100年10月3-6日 承辦人:盧宗憲02-8919-5027 開班日期:第二期-100.06.14-100.07.14 網站:http://www.tiscnet.org.tw/index.php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福利委員會目前積極招募特約商店,以擴大會員服務項目,若有意願商店或是技師先進們有認識的商店,歡迎與我們聯繫,洽詢電話:(02)89613968*142
活動日期:100年07月15日(星期五) 18:30~20:30 活動日期:100年7月17日(星期日) 08:30AM
日期:100年7月 23 日(六)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00年10月20日止 活動時間:每週三20:30~22:30 時間:100.01.01~100.06.30 每星期二 晚上7:30~9:00 活動 時間:100.01.02至100.12.31止每週日 上午07:30
各社團例行性活動:
地點: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會議室(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28號9樓)
地點:台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體育館(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13巷13號)
地點:會本部(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7號12樓A3)
地點:吉豐羽球館(台北市內湖路三段348巷7號1樓)
地點:台北市青年公園網球場(台北市水源路199號)
北區地點:龍門國中游泳池(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269號)每週六 08:00~12:
中區地點:大台中游泳池(台中市北屯區河北西街17號) 時 間:98年1月起 每週一次(一~日) 05:30~23:00
地點: 台北縣板橋市民生路二段56之5號2樓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號R樓(頂樓)
地點:E 7 Club球館【原飛龍保齡球館】(台北縣三重市中央南路63之1號B1F)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廣場(光復南路側)
活動地點:高雄市槌球場(婦幼館旁)【高雄市九如一路775號】
活動地點:823公園【台中市北屯區崇德9路10路和昌平東三街 之間】及其他適當地點 |
|
||||
回頁首▲ |
發 行 人:施義芳 執行單位:資訊委員會 輔導常務理事:梁詩桐 督導常務監事:黃科銘 資訊委員會:廖祐新 (主委)、張學擇 (副主委)、楊王進(副主委)、王世貞、林忠行 黃武雄、宋明生、賴景鎔、顏進恭、賴茂雄、王啟河、莊忠鵬、林文隆 曾茂通、黃國艦、蔡安良、潘其芬、周榮隆、林 軒、張文隆、黃文福 張志彰、 王俊傑、吳昌祥、林昭嘉、何馨業、劉哲瑋 |
版權所有,未經確認授權,請勿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