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四年二月七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948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陳錦芳、蔡震邦、黃科銘、伍勝民、莊均緯、周子劍
     黃清和、張錦峰、朱弘家、陳玫英、吳亦閎、呂震世、陳永成
監  察 人:巫垂晃、洪啟德、蔡得時、陳清展、梁詩桐
社務顧問:顏 聰、徐德修
社  長:莊均緯

副  社 長:伍勝民、朱弘家

總  編 輯:賴建宏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賴建宏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衰退的火車頭工業(營造業)應突破困境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暨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施義芳 理事長

營造業肩負基礎建設與公共工程之重大任務,並與人民生活及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營造工程品質更直接影響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有火車頭工業之稱,但火車頭正逐漸衰退没落。

目前營造業所產生的問題層出不窮,筆者檢視目前營造業現況,特別是針對營造業勞力短缺、契約爭議、成本提高及教育結構等情況作為探討,希尋找營造業真正問題所在,有助於政府重新審視或修訂法令,提出具體建議,以解決目前迫切的問題,使營造業的明天會更好!

一、 勞動力短缺

  營造業勞工所處的工作環境既辛苦又危險,他們的工作都是重體力勞動且容易有職業傷害,例如鋼筋、模版、混凝土、基礎、預鑄、鋼構、帷幕及裝修等工作。再加上所受保障又很少,相對地造成投入產業的勞工意願低,勞力短缺的情況也就更加嚴重。

檢視營造業勞動力分佈的年齡層(18~60歲),在近年來,因少子化及高齡化雙重衝擊下,年齡結構顯示營造業就業者呈現老化現象。加上高等教育普及化,造成年青人不願投入基層勞動力。再從經濟日報104121日報導,2016年起台灣15~64歲工作人口將以每年平均18萬人的速度萎縮。由此可預見,未來勞動力短缺的情形將會更加惡化。

二、 契約爭議

營造業常因相關法規或合約規定不明確而衍生爭議,牽涉層面也非常廣泛,一般常見,如專門技術解說與工程規範。政府機關的防弊心態,造成合約僵化及不平等的要求,而營造業為取得工程以維持生計,常得接受不合理的合約,對於契約執行上,無法站在公平、互信、互惠立場,若遇有爭議發生事件,營造業只有訴諸仲裁或訴訟以求合理裁判,但爭訟過程曠日費時,其耗費成本也甚為龐大,此為營造業困境之一。

三、 成本提高

因國人生活及物質條件的改善,加上產業環境不具吸引力。工地粗重的工作常找不到工人,若再惡性循環下去,將造成勞動成本的大幅增加。筆者甚至認為模板工恐有15,000元工資的天價,再因招標多採最底價,在低價取得後,加上原物料上漲因素,造成利潤扁平化,進而影響營造業生存。

四、 教育結構

營造業勞工群大都是臨時工,雇主不會給予適當的教育訓練。過去都是師徒傳授施工經驗,僅能依賴師父的經驗傳承,然而在工程多層分包後,以及人員流動性高與高比例自雇工作者的因素下,營造現場的施工經驗是不容易累積的。

另外,教育體系未能配合營造市場的需求,且學校所學未能應用於實務工作。教改20年來僅求量的增加、並輕忽技職教育,造成目前有160多所大學。人人可讀大學,但產業鏈中的技職系統卻逐漸隕歿。再從營造勞動力市場觀之,即可證明人人讀大學是項嚴重錯誤的政策。

五、 無法引進外籍勞工

國內自1989年開放外籍勞工後,至今已超過10年。目前外勞開放項目,主要為重大公共工程之營造業、製造業及社福三類。根據中華民統計資訊網顯示2014年外籍勞工人數為551,596人,製造業316,40人,社福(看護及家庭幫傭)220,011人,營造業4,860人,營造業僅佔0.9% ,不到一成比率。此外,營造業外籍勞工僅限重大工程,且限量配額,造成佔大多數的中小型營造業,無法引進外勞。

同時,就業服務法第41條限制:「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綜上,營造業外勞有限量及限制,而國內勞工也無高意願投入,試想營造業還能撐多久?

六、 職業尊嚴

社會大眾的觀感都認為營造業屬於較低層次的工作,不如服務業、製造業、電子業及金融業工作來得體面。再加上年青人怕3K(骯髒、危險、辛苦)行業,故營造業淪為一個老化、斷層的職業。

德國人大都讀技術學校,少數人讀大學,而德國卻是個很有競爭力的國家。職業不分貴賤,政府應建立勞動者職業尊嚴,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技之長終生受用不盡,應導入尊嚴勞動的觀念。

藉由上述問題的探討,臚列以下相關建議,作為政府未來政策方向的擬定,更盼改善營造業之現況。

一、 開放外勞

目前營造業僅限公共工程能申請外勞,因此,政府應開放外勞人數,以解決營造業當前面臨的經營困境,包括人力短缺、招募困難,以及從業人員年齡過高等問題。除公共工程開放外,大型民間工程也能開放申請外勞,以因應目前勞力缺口。

二、 技職教育與專門人才的培育

由於技職學校的升格改制,致高職學生也以升學為導向,造成學用嚴重落差。因此,活化技職教育,並結合產業市場需求,改善目前技職教育體系及參考先進國家的作法,提升技職學生的競爭力,才能培育國家所需專業技術人才。

同時,政府機關應建立專門技術人才的培育計畫,例如設立營造業產業職前訓練中心,依營造業所需核心技術轉化為專業課程,如模板、鋼筋、鋼構、粉刷、木工等,讓受訓後學生即有工作,以改善社會大眾對工地工作的觀感,建立職業尊嚴。

三、 限制營造業家數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資料,截至1036月綜合營造業甲、乙、丙等合計有約10,108家,專業營造業380家,土木包工業6,499家,總計16,987家。而104年度政府重大公共建設預算經行政院103821日第3412次院會通過,共核列208項計畫、1,907.191億。

目前有16仟多家在搶食這塊市場,競爭激烈,獲利微薄,施工品質甚為堪慮。因此,家數過多是目前營造業經營上很大的困境,在不景氣時更顯出家數過多的嚴重性,政府單位應規劃營造業家數合理化,以穩定社會及平衡產業發展。

四、 前進國際市場

為擺脫景氣蕭條與經濟萎縮之情形,台灣營造業必須開拓國際市場。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成為政府採購協定(GPA)41個簽署國,市場將與會員國在公平對等下逐步開放。政府如何協助及輔導營造產業進軍國際營建市場?以目前台灣營造業的體質,如何接受考驗從而脫胎換骨,將是很大的考驗,這些都須政府與業界雙方的共同努力與合作才能竟其功。

當然,營造業本身也應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充實自我實力,接受新技術與新知識,建立專業職能,開拓業務範圍,建全人力配置,加強電腦軟體、網際網路及新科技的應用,強化職業尊嚴,營造業才能永續經營。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