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會組團參訪「波茨坦宣言」
歷史勝地-西施林宮
沈福元 技師
6月底省公會一行二十餘人,特地赴德國柏林郊區的「波茨坦宣言」會議所在地「西施林宮」(cecilienhof),以回憶歷史,並在歷史發生地探討「波茨坦宣言」到底說了什麼?
1945年6月在該宮簽署「波茨坦宣言」及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均影響台灣近代史及維護二戰後的和平秩序甚鉅,惟該兩條約簽訂時,均沒有中華民國的代表參加。
眾所週知,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是由美國(羅斯福)、英國(邱吉爾)、蘇聯(史達林)等三個巨頭所召開,宣言發佈時,正處於二戰末期,日本尚未投降,只是三巨頭要求日本依照「波茨坦宣言」的條文投降,該宣言對台灣有重大影響者為第八條,重申1943年12月「開羅會議」確定的原則,即日本必需歸還其所竊取的中國東北,台灣等島嶼。
而真正決定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則是1951年與日本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聲明放棄對於台、澎、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之權利。
進入歷史發生地的「西施林宮」全體團員有如進入寶山尋寶,大夥大家各自尋找迷題及答案,除觀看佈置於牆面的「波茨坦宣言」公告珍版複印件,並認真聽取響導人員的說明,以追憶這段歷史發生的過程,及瞭解日後對世界和平秩序的影響。
順著指標參觀,來到當時開會的會議室,會議桌椅之擺設均皆保留完整,能看到歷史遺跡,全體團員均極為興奮,為此館方還特別延長開放時間一個半小時,以讓這一群從東方來尋找寶物的客人盡興,一方面也敬佩德國人也懂得保留這一段二戰期間的歷史古跡。
| | |
照片1全體團員於召開「波茨坦宣言」會議 所在地「西施林宮」前方合影 | | 照片2 召開「波茨坦宣言」的會議室及 會議桌仍擺放如昔,供人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