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十八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9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758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周子劍、巫垂晃、梁詩桐、洪建興、陳清展、余 烈、涂泰成
     蔡得時、蔡震邦、吳亦閎、吳朝景、洪啟德、陳玫英、曾傳來
監  察 人:黃科銘、陳錦芳、鄭明昌、張錦峰、周功台
社務顧問:李咸亨(北區)、顏 聰(中區) 、徐德修 (南區)
社  長:周子劍

副  社 長:蔡得時、吳朝景

總  編 輯:拱祥生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莊均緯
本期主筆:周坤賢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社論

 

建國百年 期待政府擘劃百年大計

在歡欣鼓舞的建國百年,在偉大的工程師節後,工程人員除回顧近百年來的工程建設成就外,亦期待未來百年的建設大計。回顧歷史,所有偉大的工程建設皆由洞燭機先的工程先知努力堅持而得。以城市規劃為例,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城市規劃,從著名的長安古城、北京縱橫街區可見一斑。台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先生對台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除建設多處砲台、兵工廠等現代化軍備外,同時推行多項基礎設施,包括鋪設最初的台灣鐵路、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而有關台灣的都市計畫肇始於日劇時代,第一個實施都市計畫的區域是台北城,今日台灣許多城市仍沿用當時的都市計劃雛形。工程建設需有遠大藍圖,才能按圖索驥逐步建設,比較可惜的是,遍查各類政府出版品及文宣資料,僅見建國百年的建設計畫,不見國家未來百年大計。

台灣社會歷經1999921大地震,2008年金融海嘯,政府妥善運用擴大公共工程建設振興經濟,推動整體產業發展,無疑它是政府活絡經濟之一帖靈丹,近20年來政府啟動各項公共工程建設計畫,可說不計其數,率皆成為國人及輿情矚目談論焦點,確實造就台灣經濟繁榮進步之推手。故而,有效推動公共工程建設,現幾已成為國家年度要事,政府為爭取民心,造福萬民,從擴大公共工程建設著手是相當正確的。

隨著新興經濟體的持續快速成長,全球化競爭將愈趨激烈,加以國內人口的加速老化及全球溫室氣體效應的升高,台灣面臨的經濟、環境及社會的各項課題與挑戰將更加嚴峻。去年(991228)立法院會三讀通過「100年度中央政府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案」,編列1589億元,所需經費來源全數以舉債支應。五都成立後,新科市長所開出之建設支票須落實,如:新北市捷運三環三線、台中市中捷運、南部鐵路地下化工程等。政府通過大預算,釋出公共工程及時支援建設,讓經濟再飛昇,營造及相關工程供應鏈業,皆雨露均沾,人人有獎。首長支票滿天飛,會哭的小孩有糖吃,將來有多少蚊子館會產生。綜觀國家建設的規劃,遍查政府出版資料,僅至民國104年的建設展望。面對此一情況,有遠見的工程人員不禁要問,未來百年,國家建設大計安在?政府應著手擘劃未來20年甚至是未來100年的建設方針,於整體架構下方能用所當用,建所當建。

以下嘗試以專業工程人員之角度,提供相關建議供主政者卓參:

一、國家建設需有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是指建設性質、發展方向、規模大小等「總體佈局」的規劃,一般以20年為規劃期。總體規劃之下又可分為數期的「近期建設」,乃總體規劃的組成階段,規劃期一般為5年。於總體規劃框架下,選定規劃指標,制訂規劃實施步驟和措施。土木工程包含都市、交通、環境、經濟等各領域,土木工程人員是最適合擔任國家總體規劃人員。

二、工程建設應考慮創造獲利

依中央政府總預算,100年度將舉債新台幣2250億元,佔總歲出預算約12.6%,雖然合於公共債務法第4 條規定之舉債額度上限15%之內,但相當於每位台灣民眾在100年度要向後代子孫借1萬元,每年光債務的利息支出即達660億元。有長期財政結構失衡而逐漸形成結構性赤字的可能。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何時政府才能達到收支淨成長?如果以企業比喻國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觀察,公司何時能獲利?未來政府除了造橋舖路外,亦應思考產生工程可效益的規模。

三、台灣需要勇於承擔的領導人

台灣每年都有選舉,一到選舉候選人就到處開支票,只要有選票,任何建設都是被接受的。公共建設屬公共政策的一環,自當全民參與,於政府百年大計方針下,在大目標明確化,政治人物理當為所當為,拒所當拒。

四、工程建設應居安思危

台灣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移動擠壓,造成地震頻繁,地質特性脆弱,又因位處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範圍,經常受颱風及季節性暴雨侵襲,致水患、土石崩落、土石流等現象經常發生,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災害風險升高,工程應居安思危,增加防災、制災能力,以期減少救災、減災工作,以確保全民生命財產安全。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