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九年九月五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239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洪啟德、陳玫英、鄭明昌、蔡震邦、陳清展、賴建宏、周子劍
     黃騰輝、巫垂晃、謝詳樹、陳菁雲、楊高雄、陳存永、梁詩桐
監  察 人:張長梅、陳錦芳、呂震世、陳永成、伍勝民
社  長:賴建宏

副  社 長:陳玫英、黃騰輝、陳存永

總  編 輯:楊耀昇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陳玫英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吳思宜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審查重點及結果彙整表()既有結構隔震補強

   1,2,3鍾立來、2林芃妤、2賴煜仁、1楊卓諺、1邱聰智、4賴勇安

1國震中心、2臺大土木系、3成大土木系、4中央大學土木系

隔震補強[1]有別於傳工法(擴柱翼牆剪力牆)於低樓層增置隔震層隔震層上方為上部結構,下方為下部結構。在地作用下(變形)集中於隔震層阻絕上傳之地故上部結之加(地震力)及層間位移大幅下降不但補強了結構,補強了其內之設不必更上部結之構件可保原有之風貌隔震補強尤適用於具歷時價之等脆構。

不論是新建結之耐[2]或是既有結之耐[3]補強設[4]及隔震補強彙整執果,以簡潔明之表格呈現一可作為執之專師自我檢核二可作為與審之管道,層層品管,確保執之品質。部分成彙整表已陸發表於技師報[2,3,4]本文旨在建隔震補強之成果彙整表並以一範例,其操流程及解讀方式,供工界參考。

三、補強前後之勁度結果

側推分靜載重及二分之一活載重其分果視為側推分之第零步側推分至第一步時補強前的結仍處於線彈段,未有任非線性鉸發生;補強後之隔震結構,彈性階段,隔震系尚未發揮隔震功能。補強前側推分第一步之結果,之資料,一樓層間位之整體結位移角之基週期(驗、動力分析、側推分),從個別資料、資料間之相互關係、補強後前之資化,可印之合

四、補強前後之強度結果

側推至線彈段結未補強之結構,勁度軟化但強度仍緩緩上升,達最大值後強度再弱化隔震補強之結構,隔震器降伏勁度軟化但強度則持上升直至隔震器達其極限位為止(46)。未補強之結構,最大基底剪力即為其峰值而隔震補強之結構,對應於設隔震位之基底剪力視為最大基底剪力應小於極限位移。比較隔震補強後前之最大基底剪力可量化隔絕地力之效果。隔震補強後前一樓層間位角及整角之變化,可了隔震對結及其內設物損控制之效應從隔震補強後前之等效基週期及等效阻尼比的差異,隔震系軟化及消能之功能。由隔震補強後前之耐需求比補強之目標。

五、結語

既有建之隔震補強有其獨可同降低結及其內之非結的耐求,兩者之耐是,隔震系之設至為重要,如摩單擺支承之個數曲率半徑及設隔震位預期的補強效果。本文提既有結隔震補強之審重點及成彙整表工址之資料,隔震補強前後之耐求;彙整結之資料,參數之異及隔震器設參數由側推分之結勁度資料,判讀隔震補強結勁度參數 (週期層間位) 之變化;從側推分析之結構強度資料,確補強之效益 (最大基底剪力等效週期等效阻尼比及耐)與預相符期透隔震補強成彙整表或自我檢核或同儕審查,質,之災害。

參考文獻

 1.  鍾立來、林芃妤、楊卓諺、邱聰智、盧煉元、賴勇安、王勝宣、劉紹魁 (2019),「結構耐震補強:以隔震降低需求」,技師報,第1152期。https://youtu.be/KqFTUjV6LtA

 2.  鍾立來、陳暉欽、賴勇安、宋康德、翁元滔、楊巧薇 (2020),「審查重點及結果彙整表():新建結構之耐震設計」,技師報,第1217期。https://youtu.be/3SjGWWpYpg0

 3.  鍾立來、陳俊鴻、楊耀昇、邱聰智、涂耀賢 (2019),「結構耐震評估:審查重點及結果彙整表」,技師報,第1180期。https://youtu.be/5jdmMc2Pp_0

 4.  鍾立來、涂耀賢、邱聰智、楊智斌、楊耀昇 (2019),「審查重點及結果彙整表():結構耐震補強」,技師報,第1198期。https://youtu.be/HUPeptMjZQM

 5.  內政部營建署 (201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1  工址之資料

 

2  補強前後結構之資料

 

3  補強前後之勁度結果

 

補強前後之強度結果

 

 

結構3D模型

  結構模型立面圖
     
 
3  ETABS結構模型平面圖   容量曲線 (基底剪力與屋頂位移之關係圖)
     
 
結構彈性變形圖   結構於最大基底剪力時之非線性鉸發展圖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