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208 | ||
|
社論 | |
談邁向「智慧城市」之四大趨勢 「智慧城市」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大數據(Big Data)分析、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成熟與應用擴展,許多城市開始利用(LPWAN)無線技術與IT技術連接,並改善基礎設施,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智慧化服務,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 台北市是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之一,以交通運輸為例,目前在捷運站以及許多地點,都設有U-bike共享單車;另外,智慧型手機只要下載相關App軟體,便能準確得知大台北公車的行經路線,不但可預先將自己經常搭乘的路線加入常用站牌,如身處在不熟悉的區域,也可以透過搜尋附近站牌及規劃路線的功能。此外,與產業合作的Bottom-up方面,為了解決內湖科學園區塞車問題,市政府在十字路口,加裝以AI演算法控制的360度相機,使其得以提供影像辨識功能、計算車流,以及行車方向控制,取代以往必須派人到現場,實際計算與勘驗,並進一步實現動態交通控制,解決塞車問題。 社子大橋結構監測系統的PoC計畫,不僅與本地供應商合作,也攜手國外公司,在橋梁安裝感測器,並透過系統即時監測橋梁的變形與振動訊號。此外還有Airbox,利用IoT,進行空氣品質感測,這項計劃已經在台北、新加坡以及印尼等地試行,可望將最佳解決方案、或專案經驗擴展到全球。 2050年,全球逾75%人口,將居住在所有事物緊密相連的智慧網路之中。小至公車站牌和紅綠燈,大到政府財稅系統,都能融入各種資訊科技,促進社會與環境資源的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將徹底翻轉公部門治理型態,改善每個人的生活品質。不過在那之前,人們必須打造足以順暢相通的技術環境。 邁向智慧城市的關鍵性技術環境,將有以下四大趨勢: 一、5G寬頻成熟,智慧應用全面崛起 5G的高頻寬和低延遲特性,讓再微小的低階設備,都能連上雲端,成為城市大數據一份子。舉凡交通運輸、醫療公衛以及災害防治等系統,都能透過大數據和AI,精確分析人流、物流,分配資源更有效率,可望替納稅人節省大筆開銷。這也意味著,通訊業者和數位創新,將佔據市場更多分量。如同串流影音、共享交通和外送軟體,都仰賴廣泛的4G行動服務、和個人通訊裝置,5G也能帶來類似創新潮,提升生活便利性。 二、基礎建設成本提高,需從長規劃起 城市建設通常由個別承包商獨立架設,如監視器、自動照明和路面感測器等,彼此往往沒有關聯。但在智慧城市中,設備串聯是大數據來源的基礎,所有電路與管線鋪設時,必須通盤考量多種需求,迫使政府需做好長遠規劃。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國家感測器平台」計劃,星國政府打算把全國11萬盞路燈,都裝上噪音、氣溫和降雨感測器,以便預測交通事故機率,因此密集諮詢物聯網和通訊業者,讓路燈建設一次到位,減少日後增加新功能的成本。 三、公私部門開始緊密合作 龐大的基建改造過程,需要公部門和私人企業緊密合作,各國財政法規也產生變革,政府借助企業力量,從旁資助的形象更明顯。澳洲政府在「智慧城郊計劃」,就砸下600萬美元(約 1.8億台幣),廣邀電力公司Western Power、區塊鍊公司Power Ledger,以及網路系統公司Cisco等,一起研發海港城市弗里曼特爾的分佈式能源和供水系統。 四、基礎建設得廣納所有通訊模式 過去,網路、電信和電視業者,需要架設自己的網路,彷彿多條平行的河流,每一條都只能運載特定物品。但在智慧城市裡,基礎建設需要廣納所有通訊模式,同時讓它們傳輸得既快又廣,勢必要從有線傳輸轉向高密度的無線傳輸。在此趨勢下,原本就掌握兩種模式的企業,得以在最小成本下,達到設備效用極大化,也是未來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均積極發展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我國亦積極於智慧家居、智慧建築、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的發展,未來應依據政府的政策,並結合民間產業,望集多方專業意見、實務經驗及技術,循序漸進,方能夠達到萬物相聯智慧城市的最終目標。 |
Top |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