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歡迎您!! …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中華民國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NO.
1007

發  行 人:施義芳
社務委員:陳錦芳、蔡震邦、黃科銘、伍勝民、莊均緯、周子劍、黃清和
     張錦峰、朱弘家、陳玫英、吳亦閎、呂震世、陳永成、張長海
監  察 人:巫垂晃、洪啟德、蔡得時、陳清展、梁詩桐
社務顧問:顏 聰、徐德修
社  長:莊均緯

副  社 長:伍勝民、朱弘家

總  編 輯:賴建宏

副  總 編:朱煌林
營運總監:巫垂晃

總  主 筆:周子劍
本期主筆:鄧勝軒
執行編撰:李惠華
文字記者:許素梅

發掘隱埋在都市下之外國人遺跡

- 高雄哈瑪星外國人墓

蔡東宏 技師

哈瑪星是高雄最早的行政中心,也是高雄最先的都市計畫地區。在日據時代,區內擁有現代化的新式碼頭、鐵路、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也是最先使用自來水、電力、電燈、電話的社區,另外高雄第一座小學(今鼓山國小),和第一所現代化市場(今鼓山市場)都設置在此,可見當時日本人對於哈瑪星地區之都市開發重視程度。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重建在大戰中被美軍轟炸毀壞的高雄港,將高雄市漁會設址於哈瑪星,一度帶動外來移民和商家進駐,但隨著1984年漁會遷往前鎮後,哈瑪星漁業功能逐漸衰退,不復往日產業活動繁盛之景況,後因鼓山與旗津輪渡站闢駛及西子灣開放、中山大學闢建,加上區內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修復,如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登山古道、武德殿等、代天宮、舊三和銀行(尚在修復當中)、西子灣隧道等,以及位於今捷興二街一帶日式木作建築群保留活化後,使得哈瑪星地區呈現文化多元且豐富社區,社區內商業發展也慢慢轉化為現今觀光文化產業。

1624 1661年,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也是高雄最早有外國人活動的歷史記載,也因為荷蘭人的髮色,讓荷蘭人當時活動的高雄南端的旗津與大林埔之間地區,留下了「紅毛港」的名稱。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一百多年間,高雄不再有外國人活動的歷史記載,主要是因為清朝政府閉關自守政策的影響。直到1858年的中英天津條約,英國要求清朝政府開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港(即今高雄)通商後,打狗港從小漁港躍升為國際貿易商港,外國官員、商人及傳教士,陸續進駐今天的旗后及哨船頭地區。然而隨著打狗港開放後,港口邊設有碼頭的哨船頭,貿易活動快速熱絡起來,建設突飛猛進,海關及領事館相繼遷移進駐,各國洋行也陸續在哨船頭設立貿易基地,搶攻打狗貿易市場。但由於當時吏治的不佳,港灣地形的險惡,醫療衛生條件的不良,加上部份在地民眾排斥外國人及外來宗教的心理,使得這些遠來外國人,部分遭受災難而死去。

從史料得知,早期在高雄活動的外國人去世後,研判被埋葬在哨船頭山丘上墓園,也就是現今英國領事館上的十八王公廟所在位置,1871 年時,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人,在打狗組成了一個外僑委員會,接收英國政府所提供,在哨船頭北邊潟湖旁打水灣(Fresh Water)的地方(即現今哈瑪星登山街),並共同募款集資興建了一座新的外國墓園,作為去世的外國人埋葬之處。此座墓園在1871年啟用,1877 年時,因哨船頭山丘上墓園地主將土地出租予他人,因而原來安葬在哨船頭山丘上墳墓,被遷葬到此座新建的墓園。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日本政府將此塊墓地,編列為英國政府永久租用地,1908 年日本政府推動第一期打狗港築港計畫,並將外國人墓園前方的潟湖(海埔地),填築為建地後,成為目前哈瑪星地區。1939 年,二次大戰後,英國對日本宣戰,墓園因而無人管理。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當時墓園雖陷入荒廢,但多數墓碑仍在,直到1967年,台灣省政府將墓園土地地目,由「墓地」變更為「建地」後,在當時都市發展規劃與建築管理的失衡情況下,民眾佔用所產生違建戶陸續破壞墓區,再加上外界漠視下,使得具歷史意義的外國人墓碑,慘遭挖掘丟棄或變賣。

該外國人墓園址,位於現今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60 巷內山坡上,西子灣(中山大學)隧道口右側,登山街直走約一百公尺處,進入登山街60巷右側內,可發現一處小型社區(圖1),五十幾年前,該處墓園區域,仍存在著近四十座的墓碑,如今,卻僅剩下兩座墓碑及一塊基座(圖2),現均被社區內建物所包圍,其餘的墓碑及墳墓底下的遺骸,已下落不明。

 
1 外國人墓位置

 

2 現存登山街60巷外國人墓兩座墓碑與一塊基座

在高雄哈瑪星與旗後地區,可發現很多西方文明的商船,與外國人所留下來的足跡,例如哨船頭的洋行遺址及海關界碑、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玫瑰聖母堂、旗後教會、旗後舊燈塔等,這些足跡代表當時外國人,在此活動或停留的標記,也是西方文明的記號,更是將城市打造成為一座博物館重要元素,然而隱藏在哈瑪星登山街60巷山坡上外國人墓,比起上述足跡,更能感受當時打狗外國人,曾經實際來往居住的真實感。而如今這些曾經埋葬在這座外國墓園裏的外國旅人,他們生命的終點標記-墓碑,已被摧毀而消失,殘存的兩座,苟延殘喘在民宅角落間,不知往後會如同其它已消失的墓碑一樣,遭受到同樣的待遇。

現今的哈瑪星因受政府重視,使得能成為高雄重要觀光文化產業地區,然而在都市發展與開發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與了解此座外國墓園的遺跡與歷史,並站在歷史或人道的立場,衷心妥善處理殘存的歷史見證,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這些曾經來訪高雄的外國人生命終點遺跡,永遠烙記在這個都市空間裡。

返回上一畫面

    Top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