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90 | ||
|
114年度「全國下水道局限空間出入坑作業評鑑」榮獲特優,精進作為經驗分享 墩興營造有限公司 / 吳祥維 董事長、 江筱瑩 技師、楊智凱 技師、 林承漢 技師 一、前言 隨著都市發展與環境治理需求的提升,下水道工程已成為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一環,對公共衛生與生活品質有深遠影響。由於下水道施工與維護多處於地底密閉空間,作業環境屬典型之局限空間,存在缺氧、有毒氣體積聚、視線不足、墜落等多重風險。 為提升下水道從業人員的職業安全,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自111 年起舉辦評鑑工作,今(114)年已邁入第三屆,由全國各縣市政府推派雨、污水施工廠商參加年度評鑑,透過各縣市第一線工作人員經驗分享、互相學習,鼓勵各縣市重視下水道從業環境安全性,積極建構良好的工作環境,強化局限空間作業設備與技能,保障第一線工程人員的安全,以降低職災事故發生。 筆者服務之公司長年承攬下水道系統建置、搶修、維護等工程,深知危害嚴重性,特別重視工安,於114年度經由機關推薦,代表臺中市參與此評鑑,並在全國17個縣市中勝出獲得特優獎,特撰文分享參賽過程與制度經驗,期能拋磚引玉,共同提升職業安全,共創及守護勞工朋友生命安全。
二、局限空間定義 依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所稱局限空間,指非供勞工在其內部從事經常性作業,勞工進出方法受限制,且無法以自然通風來維持充分、清淨空氣之空間。 因下水道是埋在地底下日常看不見,但又攸關民眾生活品質的重要民生基礎工程,所以相關從業人員必須深入地底進行施工與養護。其工作環境是密閉空間,又或者是通風受限的局限空間,常見施工人員昏迷造成原因主要有: 1. 氧氣濃度不足、自然通風不良,導致氧氣濃度下降(低於18%),造成缺氧進入後可能出現頭暈、呼吸困難、失去意識,甚至窒息昏迷。 2. 有毒氣體聚積,施工人員於人孔內作業時擾動底部淤泥,使有害氣體(如:硫化氫、一氧化碳、甲烷…等)釋出,導致人員頭痛、噁心及四肢無力、昏迷。 3. 通風不良或通風設備異常,通風換氣未確實、通風管有折角,未能將氧氣送入人孔,或發電機廢氣排放位置直對通風設備,被吸入後送進人孔內。 4. 四用氣體偵測器故障、無法作動,未能及時偵測氣體濃度異常。 5. 防護裝備未佩戴或未正確使用,作業人員未佩戴生命探測器、安全帶、安全帽等必要裝備、穿戴鬆脫或錯誤使用導致發生墜落、頭部撞擊等昏迷情形。 三、制度建置與職安強化 本公司長期承攬下水道建設與維護工作,深知局限空間作業風險之高,因此於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建構完整之作業流程與訓練制度。首先,針對所有下水道相關作業建立「局限空間作業管理計畫」,內容涵蓋:作業風險辨識、作業許可申請、裝備檢查表、氣體濃度測定流程、緊急應變通報機制、人員進出登記與監視制度。 此外,公司鼓勵所有現場工作人員參與職業安全相關訓練與證照考取,如缺氧作業主管、甲種作業主管等。透過教育訓練與實際演練的搭配,確保所有進入局限空間之人員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另設有工安稽核制度與自主管理檢核表,定期追蹤制度執行情況,做到預防為主、持續改善。 四、評鑑內容分享 參與受評廠商於演練場地(主辦單位安排之一特定人孔)演練「一般作業」及「緊急應變」兩個項目,時間為1小時。 (一)一般作業為作業人員進出局限空間作業時的程序。 1. 局限空間作業前:局限作業前須於危險作業3日前至轄區勞動檢查機構之網站申報、作業前對所有人員進行任務指派及工具箱會議。 2. 作業場所需設置符合規定之安全設備:如通風換氣設備、護欄、交通號誌、告示牌、通訊器材、安全上下設備、三角架、出入坑人員管制牌及缺氧作業場所告示牌。 3. 設置符合規定之防護裝備:個人安全警報器、四用氣體偵測器、全身背負式安全帶、捲揚式防墜器、安全帽、空氣呼吸器。 4. 人孔開啟後: (1)設置通風設備並使其維持正常運轉,確認風管完整性及送風方向(人員進入設施應進行送風,另一口抽風),保持新鮮空氣進氣,且進氣口應遠離污染源。 (2)坑內使用四用氣體偵測器做氣體測定,且現場作業人員應了解危害物質之容許濃度(一氧化碳<35ppm、硫化氫<10ppm、可燃性氣體<30%LEL、氧氣應介於18-21%)。 (3)相關設備設置好後,填寫許可申請表,並確認工作人員身心狀況後始可作業。 5. 作業中:缺氧作業主管應從事監督及管理,並指派一人以上之專責監視人員,隨時監視作業狀況,作業開始前後需進行人數及工具清點,且作完善紀錄。 (二)緊急應變作業為模擬1位人員突然昏倒,作業人員處置程序。 當事故發生時應立即通報、救援人員入坑救援前需檢查空氣呼吸器(空氣瓶空氣壓力是否正常、有無進行密合檢點、空氣調節閥及警示器是否正常運作),完整且正確穿戴裝備後入坑救援。救援時救援人員將機械或動力輔助之吊升設備鉤至昏倒人員全身背負式安全帶上,吊掛時於下方防護避免發生意外狀況。出坑後以簡易擔架移動昏倒人員,移至安全且陰涼處進行簡單救治並送醫急救,工區發生事故後,需對事故發生原因進行檢討及改善會議且記錄存檔,以作為後續改善處置。 五、本公司獲獎關鍵 (一)系統化的流程控管 1. 作業分工明確:明確劃分監視人員、缺氧作業主管、急救人員、作業人員、出入口管制人員與工地主任,各人員皆清楚自身角色與工作內容。 2. 流程完整流暢:包含風險告知、設備檢查、人員點名、簽到、氣體偵測、入坑程序與緊急應變模擬,無接續中斷或作業空窗。 3. 口令與確認制度完善:透過對講機及「請示→簽名→確認時間」制度,有效管理人員進出紀錄。 (二)危害辨識與風險溝通落實 1.工地主任於演練開始即明確告知潛在危害(缺氧、墜落、夾擊等),要求作業人員確認自身健康狀況,並簽署安全承諾表。 2.風險評估與危害告知不流於形式,而是結合「人員對答」、「確認裝備狀況」進行實質檢核。 (三)設備規格高且維護得當 1.五件式防墜設備:具快速升降功能,女性亦可操作,只需要 2到3分鐘,把握黃金救援期進行搶救,提升安全保障。
2. 周邊護欄設置排風風管專屬孔:避免塑膠風管折角、影響送風效率。
3. 入坑人員配戴生命偵測器:25秒靜止警報、40秒高分貝警報聲,讓監視人員即時發現作業人員有異狀,隨即安排救援行動。 4. 腰部加強防護型背負式安全帶:採用腰部加強防護型背負式安全帶能有效分散墜落衝擊力量,減少內臟傷害且能使救援容易。 5. 360度攝影機與隨身攝影機:提供即時監控與可追溯性。
(四)智慧交維與警示系統導入 1. 引進智慧型順序引導燈、LED看板、電動旗手、安寶等設施,有效提升現場交維能見度與辨識度。 2. 結合現場實際道路情況進行燈具角度與頻率調整,展現技術細緻度與用路人導引思維。
(五)緊急應變流程演練逼真、反應迅速 模擬人員昏迷後,立即: 1.使用無線電通報。 2.救援人員檢查SCBA並著裝進坑。 3.進行吊掛、CPR、AED操作。 4.虛擬通報119與現場管制。
(六)建立事故後即時檢討SOP 1. 模擬昏迷事故後,立即召開檢討與改善會議,分析氣體竄入與通風問題。 2. 彰顯公司非僅止於通過演練,而是將其視為內部精進的機會。 六、結語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除鼓勵各縣市政府及廠商,多運用智慧職安設備,強化技能與操作,讓科技導入公共安全的領域外,也強調內政部會逐年檢討相關規定及安全措施,健全局限空間作業環境安全,期許達成「零事件、零職災」的目標。 本公司從事下水道工程二十餘年,一直以營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為重要理念,透過「風險掌控、預防事故、落實執行、常年零職災」為職業安全衛生目標,未來也會滾動式檢討、更新設備引進智慧職安,落實從業人員職業訓練,為提升臺灣營造業工作環境盡一份心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