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88 | ||
|
從貝林佐納大城堡奔向馬特洪峰、雄霸一方! ─記瑞士環遊列之三 梁詩桐 技師 貝林佐納大城堡的入口標誌圖騰構思非常現代化,搭電梯直達堡內,貝林佐納大城堡(Castelgrande)的石牆結構非常壯觀,建有防禦塔樓。高聳的塔樓提供了俯瞰整個城市和周邊山脈的絕佳視角,二座塔樓一高、一低,都有一圓一方的迴旋而狹窄的鐵梯登上頂層。塔樓的木構造屋頂,厚重結實,斑駁的紋理與結合的方式,重現中世紀木構造經典原貌(詳圖1)。從高厚的箭垛下望,往昔的防禦碉堡間的沃野平原,已發展成一個繁榮的城市。而貝林佐納大城堡就在城的中心,城堡內綠草如茵的庭院、點綴低矮的灌木,旅人或坐或站,怡然自得。
午餐後循瑞士經典-威廉泰爾線路,經聖哥達高山隘口,路過魔鬼橋及曾是世界第一長的聖哥達隧道,一路上坡北往瑞士中部滑雪山城安德馬特前進。 在穿越哥達公路隧道前,我左顧右盼是否能在一個轉彎的深谷、能在一轉瞬間尋覓一個彎橋能吻合深印在腦海中的影像,就在進入隧道前的多重高架橋。在跨越右側深谷依稀出現跨越羅伊斯河的魔鬼橋,照相時機稍縱即逝! 哪就畫下它!雖然是石橋,不復與魔鬼交易時的簡易木橋! 魔鬼橋原名為托伊福斯橋起始建於1230年,是一座木質橋樑,在1799年還見證了拿破崙戰爭,是瑞士和義大利交通必經之路—聖哥達隧道的古路(詳圖2)。 有關魔鬼橋(Teufelsbrücke _Devil's Bridge)的存在傳說有著令人一段驚恐而畏懼的傳奇故事。據說,當地人遲遲無法建造一座可以跨越謝勒嫩峽谷(Schöllenen Gorge)的橋,於是他們向魔鬼求助。魔鬼答應幫忙,但條件是第一個過橋的人將會成為他的獵物。聰明的村民們讓一隻山羊首先過橋,讓魔鬼大失所望。結果,魔鬼憤怒地想要摧毀橋,但卻失敗了,只在峽谷裡留下了一塊巨大的岩石,成為今天慕名而來遊客們的觀光景點。
在安德瑪特午餐後,下起小雨,山城氣溫驟降,童心未眠的年輕人去到山坡尋訪當地標誌性的Valais黑鼻羊,導遊也介紹一家五星級安德馬特切蒂酒店 The Chedi Andermatt ,讓大家歇歇腳,也欣賞歐洲對綠建築的經典表現,到一個如何賞心悅目的程度。 安德馬特的切蒂酒店(The Chedi Andermatt)(詳圖3)是一座融合了瑞士傳統和地景風格的豪華、綠建築旅店。外觀灰階石牆與地景融合,住客能夠享受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美景。走進室內主廳縷空的妝飾壁爐兩側室疊上大量的短木,融合阿爾卑斯山冬季嚴寒的意象,裝潢也使用大量的再生木材和環保地磚,充滿東方溫暖的元素,也引進高效率的能源管理系統,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我們的造訪,也不致引起服務人員的側目,印證服務品質格調不俗!
逛完切蒂酒店,在微雨中偶然看到街角的安德馬特遊客中心,進去看了一段介紹安德馬特的風景影片,也拿了一些旅遊簡介。感覺各景點呈現的多樣化,無論影音廣告及雜誌推介,都很精美,展示明亮,服務人員接待親切,留下很好的印象。 黃昏時段17:08~20:10是在冰河列車渡過最美、最羅曼蒂克的一段時光,冰河景觀列車內部妝點著超大型觀景窗戶及天窗,大紅間白色飾條的列車慢慢地移過地景,接連行經隆河谷地與馬特塔谷地。沿途瓦萊州傳統黑色木屋,一樓或二樓皆錯落有致座在如茵的草坡地上。黃昏了屋內暈黃的燈光,從窗台或閣樓透出溫馨,每一村落雖在偏遠的鄉村,教堂高聳的尖塔最為醒目,宗教的神力撫慰著子民。一路上車行緩慢,行進間一個轉彎,都會帶來驚奇,也沁入喜悅,在一個車廂的我們飽覽了瑞士瓦萊州的鄉野風光。 冰河列車上最經典的是燭光晚餐是很令人回味的,窗外美景飄移,車內溫馨,窗外雨絲飄落,車內款款笑語、也隨風飄盪。瑞士冰河列車上特有的斜杯,也是賣點一則,但不久就缺貨,不少人頓覺有些扼腕,也包括筆者在內!(詳圖4)
策馬特到了,在離策馬特火車站最近的Ambassador Hotel 會住二晚,安頓好,但屋外還有雨絲飄落,夜更深了,但天空仍是灰黑一片,沒有一顆星星露臉。在天氣預報顯露出一絲絲天晴的預報,但是一早還是稍晚,都是未知數! 導遊捎來訊息,依然早起餐後到日出橋,賭賭運氣! 馬特洪峰雄霸一方、利菲爾湖與Grindjisee的倒影讓美夢成真[5th Day] 馬特洪峰一柱擎天的獨特英姿,早已是到瑞士旅遊者心儀已久的標誌,馬特洪峰這個名字是由德語「Matt」 (指山谷、草地) 和「horn」(指山峰呈錐狀) 組成。它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著名的山峰之一, 從古近紀,大約在6,000萬年前非洲板塊和歐洲板塊碰撞抬升,劇烈的地質活動使岩石被擠壓、折疊和變形,形成了現在的阿爾卑斯高山地貌。此後數百萬年間,環繞著高山地無數冰川,不斷侵蝕著山體,風、水和其他自然力量的長期加劇風化,留下四面堅硬的花崗岩變質岩錐體面,分別面向東、南、西、北方,每一個面都非常陡峭,因此只有少量的雪黏在表面。這些堅硬的岩石,最終形成了馬特洪峰的一柱擎天獨特、壯麗和威嚴雄姿,讓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之一。登山者和地質學家都對這座山峰充滿了敬畏! 慣常從東北角的Hörnli山脊登上山巔,是個唯一的選擇! 一早07:10天氣果然陰霾,日出橋在教堂邊,依著山溝,前方開闊,往常馬特洪峰會在山溝的轉彎處傲然聳立。隨著預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山谷中霧氣濃重,大家不免有些失望!對著山谷拍下缺了馬特洪峰的缺席照!08:00 搭著 Gornergrat bahn 葛內拉特登山鐵道出發去葛納葛特觀景台 (Gornergrat) 近觀馬特洪峰了,在登山齒軌列車上一路上山,天氣果然放晴,在齒軌列車上,也照到雙峰照! 08:30到Gornergrat 之前一站 Rotenboden下車,是要步行大約十數分鐘來到山腳下的利菲爾湖(Riffelsee)欣賞馬特洪峰倒影,昨夜大雪下坡山路很滑,小心翼翼地到了湖邊,湖邊草上的冰花很美,作為前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色溫調到3000k,模擬清晨的山景,微風輕佛,倒影有點鬆散,但整體輪廓還能接受。我蹲低了姿勢,依著前景,與馬特洪峰在湖中倒影取得平衡,得到一幅差堪滿意的馬特洪峰在Riffelsee的雪中倒影(詳圖5)。回頭很艱難地上到Rotenboden的平台,大伙兒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興奮極了,在雪地或在蜿蜒的齒軌列車邊擺拍,看著鏟雪車來回運作,讓軌道邊的積雪不那麼阻礙旅人了。
接著09:40~09:45再搭火車到Gornergrat 觀景台3100m,沿著手扶梯走上最高點遙望群峰,以最美角度欣賞「馬特洪峰」及眺望包括瑞士第一高峰「杜富爾峰」在內的雪山群、連綿無際,非常美麗。也用INSTA 360 紀錄下這一個驚奇的旅程,在全景照相機下阿爾卑斯山脈第三長的「葛納冰河」,呈現與馬特洪峰共舞的奇特畫面。(詳圖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