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77 | ||
|
社論 | |
論 從嘉義地震 談老屋耐震能力提升 嘉義大埔於年初發生規模6.4、最大震度6弱地震,總統賴清德也南下勘災。同時間災後緊急評估結果顯示災區受損建物比例極高,且以高屋齡與老舊建築型式房屋為主,這些老屋該如何提升耐震能力?考驗著建築產業產官學研。 根據三大公會災區執行「災害後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危險標誌」判釋結果,即俗稱地震後建物紅、黃單評估。本次地震災損房屋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中高樓層建物、4樓以下加強磚造街屋(含磚造平房)及老舊傳統建物(含土角厝)。這三類建物有不同建物特性與耐震防災弱點。 第一種中高樓層建物以台南市玉井區1棟6層樓私人社區為代表,因地震造成1樓多根梁柱嚴重毀損,在結構補強前不建議進行居住。事實上這類建物就是近年來多次震損「軟腳蝦」建築,軟腳蝦建物大多數有某一層耐震能力較弱,通常以1樓為弱層比例最高,既然已經明顯知道耐震弱點,若針對弱點進行補強,至少能大幅降低地震來襲時房屋倒塌,降低人員傷亡。 二類4樓以下加強磚造街屋也可以適用「弱層補強」政策來提升老屋耐震能力。目前國土署正在推動弱層補強,就是針對這類建物進行補強,以有限經費達到事半功倍補強目標,值得受損建物所有權人積極詢問技師公會進行補強事宜。惟目前弱層補強審查程序仍不夠簡便與透明,建議比照921後校舍補強經驗與程序來執行,以提高「弱層補強」政策執行成效。 第三類相對受損嚴重建物以老舊傳統建築為主,對於類似建物該補強還是拆除,民眾該如何是好?事實上,一年前日本能登半島地震老舊編竹夾泥牆房屋倒塌,亦為主要損害建物型態之一,彙整兩次地震震損共通性,或能研擬出更加耐震能力提升方式。 本次地震規模和地點,與1964年「白河大地震」接近,且本次老舊傳統建築(含土角厝)受損戶很多。大家對白河大震記憶猶新,當時逾3萬戶樓房倒塌、傾斜,台南、嘉義106死亡、650人受傷;部份本次受損老舊建物也曾在該次地震受損過。換言之:這些看似柔弱建物能夠在一甲子歷經兩次大規模地震,仍未嚴重毀損甚或倒塌。就房屋耐震能力來看,還是有些基本房屋抗震能力值得探討。 台灣受損傳統建築多數都是靠近屋頂處編竹夾泥牆崩毀及屋頂房瓦震脫造成屋頂見光為主。若是屋頂改為鐵皮,則因為鐵皮屋頂重量較傳統屋瓦輕,編竹夾泥牆反而未受損。無獨有偶,1年前日本能登地震很多傳統木造建築其實就是頭重腳輕崩潰式破壞,人員傷亡機率大增。 現少數採用檜木取代竹子作為房屋梁柱建築,受損情況亦相對輕微。更進一步觀察,這類傳統木造建築評估為歷史建築有其代表性,值得嘉、南文資單位審慎評估,給予相關補助修復,未嘗不是本次地震老天爺給我們的啟示。而採用較佳材質梁柱結構補強,更是傳統建築大震存活關鍵工法。 傳統建築本次地震震損主要以屋頂及牆壁傾倒為主,顯然加強整體結構框架耐震韌性,應是後續補強可以思考方向。緊急評估雖然以結構安全為主,但災民感受是相當重要資訊,災民普遍心聲就是這次地震比921及台南維冠地震感受大許多,其主要原因就是本次災區與震央比較靠近。換言之,地震是否受災決不能僥倖,以台灣目前主要歷史地震震央及活動斷層區域幾乎涵蓋大部分台灣人民居住區域現象。這次您家地震沒事,可能只是離震央較遠,唯有加強或補強老舊住宅耐震性能,才是確保居住安全王道之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