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師報於85年11月18日土木日創刊 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省報字第48號 | |||
| 廣告專線 :(02)8961-3968轉142 傳真:(02)2964-1159,2963-4076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三民路二段37號A3 網址:http://www.twce.org.tw E-mail:mail@twce.org.tw | NO. 1454 | ||
|
社論 | |
政府與人民對地震應有的應對策略 在25年前9月21日晚上1時47分,車籠埔斷層錯動產生規模7.3的強震,中部有大規模的建築物倒塌、橋梁損毀,連遠在台北也有數棟建築物在那場地震中倒下。根據維基百科記載,這場地震造成51,711棟房屋全倒,53,768棟房屋半倒,許多道路與橋梁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設備、維生管線、醫院、學校、政府機關等公共設施遭到震毀,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臺灣中部的災情最為嚴重。 今年是921大地震25週年,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集集地震廿五週年公眾研討會」,在研討會上討論了多項重要議題,在過去的25年來,不管在地震科學、地震工程、災害防救、社會制度、都市計畫等面向,產官學界都有諸多進展。從研討會中大致可以歸納出一些主要的內容,茲就各內容概略介紹如下: 1.地震研究與技術進展 研討會上展示了關於地震後地殼運動與深層地質變化的研究成果。中央研究院利用先進的GPS技術,分析921地震對台灣地下50公里深度的影響,幫助解釋台灣地震活動的特徵及其山脈的形成過程。研究人員能夠記錄地震後的地表位移以及持續的地殼運動,這不僅幫助研究人員更理解地震發生時地殼的變動,也為預測未來可能的地震災害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這些研究能夠促進更精確的地震模型和防災策略的制定,也為防災工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結構工程與防災技術 921地震曝露出許多建築物在面對強震時不堪一擊,尤其是老舊建築和設計不良的建築物。921地震後,耐震設計規範已多次更新,新建築物必須符合更高的抗震標準。許多先進的結構設計方式亦不斷演進,如制震與隔震系統,這些系統能夠減少地震對建築物的損害。此外,台灣在921地震後實施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加固補強計劃,包括橋梁結構的耐震補強與電力、供水系統的升級。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災後恢復的速度,還能保證在地震發生後,關鍵設施的運行不會中斷。 3.國際經驗與合作 研討會還強調了台灣在防災工程上的國際合作。台灣與其他高地震風險國家(如日本、美國)的研究機構展開了廣泛的合作,為台灣引入了先進的抗震技術與經驗。不僅吸收了國際上的技術進步,還在全球防震領域貢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4.災害應變體系的進步 在921大地震發生後,台灣政府進行了緊急應變體系的改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成立以來,政府能夠在災後迅速啟動應變機制,並有效地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資源。台灣的消防、救援、醫療等應急服務體系有很明顯的改變,例如,許多救援機構已經裝備了國際標準的救災設備,並且與國際救援組織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使得台灣在應對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時能夠迅速動員。 今年0403地震發生,造成的建築物及人民損傷雖然比921地震減少許多,除了是台灣在921大地震後,公有建築物及橋梁進行耐震補強之外,另一個因素可能是地震發生在人口相對較稀少的台灣東半部。假使相同規模的地震發生在台灣西半部,在921地震後25年的今天,試問,我們的救災能量是否可以負荷?這個社會需要多久才能恢復正常運作?25年來,政府雖然已大量改善橋梁及公有建築物的耐震能力,然而真正有潛在危機的仍是私有住宅,而且數量相當龐大。學界早已提出全台灣第一類活動斷層在未來可能發生錯動的機率。本報建議政府在法令上應大刀擴斧,並且針對全台各地地震發生機率最高的幾個縣市,優先並提高獎勵措施,鼓勵民眾進行私有建築物的評估與補強。地震的威脅不會消失,面對地震這種無法精準預測何時發生的天災,只有提前準備、充份準備,才能對抗這隨時可能發生的威脅與風險,才能在災害中將損失降到最小。 |
![]() |
![]() |